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西医结合诊疗黄褐斑 叶世龙 编著 2008年版 > 下载地址1
中西医结合诊疗黄褐斑 叶世龙 编著 2008年版
- 名 称:中西医结合诊疗黄褐斑 叶世龙 编著 2008年版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中西医结合诊疗黄褐斑
作者: 叶世龙 编著
出版时间:2008年版
内容简介
作者以长期从事黄褐斑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为基础,参以古今中外有关黄褐斑的诊疗资料。立足于新颖实用。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为重点。分4章系统论述了黄褐斑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并附有历代有关本病的治疗方剂和研究文献。
目录
第1章 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一)胞宫失常
(二)冲任损伤
(三)肝气郁结
(四)精血不足
(五)肾阳亏虚
(六)脾胃不调
(七)浊热内盛
(八)感受外邪
二、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黑素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二)酪氨酸酶的影响
(三)性激素的影响
(四)性调节激素的影响
(五)妊娠的影响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七)促黑素细胞激素的影响
(八)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影响
(九)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十)某些药物的影响
(十一)日光照射、热刺激的影响
(十二)某些化妆品的影响
(十三)某些疾病的影响
(十四)皮损区微生态失衡的影响
(十五)自由基损害的影响
(十六)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十七)维生素缺乏的影响
(十八)微量元素异常的影响
(十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二十)精神因素的影响
(二十一)饮食因素的影响
(二十二)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十三)炎性介质等的影响
(二十四)原因不明
第2章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第3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一)辨证要点
(二)色斑辨证
三、西医诊断标准
四、鉴别诊断
第4章 治疗
附录A 黄褐斑治疗方剂
附录B 历代黄褐斑文献辑录
作者: 叶世龙 编著
出版时间:2008年版
内容简介
作者以长期从事黄褐斑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为基础,参以古今中外有关黄褐斑的诊疗资料。立足于新颖实用。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为重点。分4章系统论述了黄褐斑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并附有历代有关本病的治疗方剂和研究文献。
目录
第1章 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一)胞宫失常
(二)冲任损伤
(三)肝气郁结
(四)精血不足
(五)肾阳亏虚
(六)脾胃不调
(七)浊热内盛
(八)感受外邪
二、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黑素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二)酪氨酸酶的影响
(三)性激素的影响
(四)性调节激素的影响
(五)妊娠的影响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七)促黑素细胞激素的影响
(八)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影响
(九)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十)某些药物的影响
(十一)日光照射、热刺激的影响
(十二)某些化妆品的影响
(十三)某些疾病的影响
(十四)皮损区微生态失衡的影响
(十五)自由基损害的影响
(十六)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十七)维生素缺乏的影响
(十八)微量元素异常的影响
(十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二十)精神因素的影响
(二十一)饮食因素的影响
(二十二)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十三)炎性介质等的影响
(二十四)原因不明
第2章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第3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一)辨证要点
(二)色斑辨证
三、西医诊断标准
四、鉴别诊断
第4章 治疗
附录A 黄褐斑治疗方剂
附录B 历代黄褐斑文献辑录
相关推荐
- 钩活术系列丛书 中华钩活术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魏玉锁 著 2015年版
- 中药制剂学 [沈雪梅 主编]
- 图解神农本草经 高海波,谭兴贵 主编 2018年版
- 生理学 唐四元 等主编 2012年版
- 中医脓毒搬家治疗学 59种疾病的诊疗及医案实录 闫恪玉 著 2013年版
-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 2 常用根及根茎药材分册 第三版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东省药品检验所 编著 2011年版
- 中华艺术针灸集 刘炎 著 2010年版
- 常见病合理用药丛书 腹泻合理用药461问 颜耀东,张雷 主编 2009年版
-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合订本 临证各科卷 综合(三) 清 史欣德等整理 2011年版
- 王宏坤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邓素玲,杜旭召,李沛 主编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