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 下载地址2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 名  称: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 下载地址2
  • 类  别:气象与灾害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dsfe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作组撰写的《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正是这一成果的综合体现。《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可供地震科学以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绪言
第1章 科学思路、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1 国内外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简要回顾
1.2 科学思路、研究目标与任务
1.2.1 科学思路
1.2.2 研究目标
1.2.3 工作任务
1.2.4 重点研究区
1.3 技术路线
1.4 已开展和完成的工作
1.5 中国大陆大地震发生的中一长期趋势与地域分析
1.5.1 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的大地震活动趋势
1.5.2 未来大地震的主体发生地域
第2章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的地震地质研究
2.1 地震空区及其识别的基础
2.1.1 地震空区理论
2.1.2 第Ⅰ、Ⅱ类地震空区的问题
2.1.3 地震空区识别的基础--破裂信息的集成
2.2 地震空区识别的方法与例子
2.2.1 历史地震破裂位置与延伸的确定
2.2.2 破裂时-空图像与地震空区识别
2.3 地震空区危险背景的地震地质分析
2.3.1 玉树地震空区
2.3.2 安宁河地震空区
2.3.3 地震空区潜在地震震级的估计
2.3.4 地震空区及其危险性判定的不确定
2.4 考虑地震构造与动力学背景的强震趋势分析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裂系统
2.4.3 云南小江与曲江一石屏断裂带
第3章 地震活动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地震目录完整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应用
3.2.1 震级-序号法
3.2.2 定量的多参数方法
3.3 沿断裂带b值等参数的扫描与填图方法及其应用
3.3.1 沿断裂带b值等参数的填图方法与应用
3.3.2 断裂带分段的多参数组合分析方法与应用
3.4 地震加速矩释放(AMR)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3.4.1 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3.4.2 AMR扫描与计算方法
3.4.3 AMR现象的震例剖析和适用性研究
3.4.4 应用研究与结果
第4章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形变与大地震危险性
4.1 中国大陆整体水平运动、形变场与大地震
4.1.1 水平运动基本场与跨大型构造带形变
4.1.2 水平应变空间分布图像与大地震
4.1.3 小结
4.2 中国大陆分区地壳运动、形变场与大地震
4.2.1 资料与方法简述
4.2.2 华北地区
4.2.3 川滇地区
4.2.4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
4.2.5 小结
4.3 华北和首都圈的应变积累与主要构造带形变
4.3.1 应变累积分布图像
4.3.2 主要构造带现今变形状态
4.3.3 小结
4.4 断层形变协调比与运动分量合成分析
4.4.1 断层形变协调比
4.4.2 断层运动分量与速率合成
4.4.3 小结
4.5 跨断层垂直形变分析
4.5.1 长水准测线的跨断层垂直形变
4.5.2 跨断层形变区域群体性变化与强震的关系
4.5.3 小结
第5章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与大地震危险性
5.1 中国大陆重力观测网、资料及其处理
5.1.1 重力观测
5.1.2 资料处理
5.2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图像
5.2.1 相邻两期的重力场变化
5.2.2 较长时期的重力场变化
5.2.3 重力变化与活动地块
5.3 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变化及其分析
5.3.1 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5.3.2 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
5.3.3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
5.3.4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
5.3.5 2003年新疆伽师6.8级地震
5.3.6 2008年西藏改则6.9级地震和仲巴6.8级地震
5.3.7 2002年吉林汪清7.2级地震
5.4 区域重力场演化与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
5.4.1 晋冀蒙交界地区
5.4.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
5.4.3 川、滇、藏及其交界地区
5.4.4 新疆天山地区
5.4.5 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附近
5.5 小结
第6章 华北地区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6.1 华北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6.1.1 区域地震构造格局与动力学环境
6.1.2 华北主要地震构造带及地震破裂背景
6.1.3 强震破裂空段判别小结
6.2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
6.3 山西地震构造带的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6.3.1 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6.3.2 加速矩释放(AMR)异常图像
6.3.3 沿主要断裂带/段的震源深度图像
6.3.4 b值等参数图像及异常部位
6.4 华北平原及张-渤地震构造带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6.4.1 地震矩加速释放(AMR)现象分析
6.4.2 地震空区及其现代地震活动分析
6.4.3 b值图像及其异常区
6.4.4 华北平原带南段的东支
6.4.5 小结
6.5 郯-庐断裂带和渤海的地震活动与参数图像
6.5.1 区域地震活动图像
6.5.2 沿断裂带的震源深度图像
6.5.3 沿主要断裂带的b值等参数图像
6.5.4 断裂带分段多参数组合图像
6.5.5 加速矩释放(AMR)异常
6.6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第7章 南北地震带中一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7.1.1 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7.1.2 主要地震构造带
7.2 南北带北段的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2.1 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
7.2.2 区域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7.2.3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7.2.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7.3 南北带中段的中一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3.1 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
7.3.2 巴颜喀喇块体北、东缘大地震的关联性
7.3.3 区域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7.3.4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7.3.5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7.4 南北带南段的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4.1 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
7.4.2 现代地震活动及参数异常图像
7.4.3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7.4.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第8章 西北地区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8.1 西北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8.1.1 区域地震构造格局与动力学环境
8.1.2 主要地震构造带
8.2 西北的强震活动趋势与未来主体活动区
8.2.1 区域强震活动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分析
8.2.2 未来大地震主体发生区/带分析
8.3 主要构造带大地震中一长期危险I生分析
8.3.1 历史破裂图像与地震空区
8.3.2 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8.3.3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8.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8.4.1 危险区
8.4.2 值得注意地区
第9章 东南沿海地区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9.1 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
9.1.1 区域地震构造格局与动力学环境
9.1.2 东南沿海强震构造带
9.2 东南沿海及邻近地区的强震趋势分析
9.2.1 区域强震活动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9.2.2 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分析
9.3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分析
9.3.1 历史强震破裂图像与地震空区
9.3.2 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9.3.3 地壳形变与重力异常区
9.3.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第10章 青藏块体中南部的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10.1 引言
10.2 青藏高原块体划分与近年地震活动
10.2.1 高原内部的活动构造块体划分
10.2.2 主体区的近年地震分布图像
10.3 主体区南边界的地震破裂空段
10.4 小结
第11章 结果与存在问题
11.1 主要结果
11.2 存在问题
鸣谢
参考文献

下载排行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360book | 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