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分析化学 沈静茹 2019年版 > 下载地址1
分析化学 沈静茹 2019年版
- 名 称:分析化学 沈静茹 2019年版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化学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分析化学
作者:沈静茹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共17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数据的质量保证、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化学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和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每章有精选的思考题、习题及部分答案,另附有相关的符号及缩写、参考文献和附录。
目录
目录
前言
符号及缩写
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2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2
1.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2
1.2.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2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3
1.3 典型的定量分析步骤 3
1.3.1 选择方法 4
1.3.2 采集样品 4
1.3.3 样品处理 5
1.3.4 消除干扰 5
1.3.5 计算结果 6
1.3.6 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6
1.4 累积作用的化学分析:反应控制系统 6
思考题与习题 7
第2章 分析化学数据的质量保证 8
2.1 误差及数据处理 8
2.1.1 基本概念 8
2.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2.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7
2.1.4 显著性检验 23
2.1.5 可疑值取舍 26
2.1.6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8
2.1.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0
2.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 32
2.2.1 质量控制 33
2.2.2 质量评价 34
2.2.3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1
思考题与习题 43
第3章 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 46
3.1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46
3.1.1 分析试样的采集 46
3.1.2 样品的制备 47
3.2 常用分离方法 49
3.2.1 沉淀分离法 49
3.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51
3.2.3 平面色谱分离法 56
3.2.4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 58
3.2.5 液膜分离法 60
思考题与习题 61
第4章 化学分析概述 62
4.1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62
4.1.1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 62
4.1.2 分析化学相关量的表示方法 63
4.2 滴定分析概述 65
4.2.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65
4.2.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65
4.2.3 滴定分析法分类 65
4.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66
4.3.1 基准物质 66
4.3.2 标准溶液 68
4.4 滴定分析计算 68
4.4.1 计算依据和常用公式 68
4.4.2 滴定分析计算类型 69
思考题与习题 72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76
5.1 概述 76
5.1.1 酸碱质子理论 76
5.1.2 酸碱的解离平衡 76
5.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78
5.2.1 一元酸溶液 78
5.2.2 多元酸溶液 79
5.3 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80
5.3.1 质子条件 80
5.3.2 各类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81
5.4 酸碱缓冲溶液 85
5.4.1 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85
5.4.2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87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 88
5.5 酸碱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88
5.5.1 指示剂法 88
5.5.2 电位滴定法 90
5.6 酸碱滴定原理 90
5.6.1 强酸强碱的滴定 91
5.6.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93
5.6.3 多元酸碱的滴定 94
5.7 终点误差 96
5.7.1 强酸(碱)的滴定 96
5.7.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97
5.7.3 多元弱酸的滴定 98
5.8 酸碱滴定的应用 99
5.8.1 混合碱的测定 99
5.8.2 极弱酸(碱)的测定 100
5.8.3 铵盐中氮的测定 100
5.8.4 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 101
5.8.5 磷的测定 102
5.8.6 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硅 102
5.8.7 醛和酮含量的测定 103
思考题与习题 103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107
6.1 配位滴定中的滴定剂 107
6.1.1 无机配位剂和有机配位剂 107
6.1.2 EDTA 及其配位反应的特点 109
6.2 溶液中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111
6.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11
6.2.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111
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13
6.3.1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αM 114
6.3.2 EDTA 的副反应系数αY 115
6.3.3 条件稳定常数 117
6.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19
6.4.1 滴定曲线 119
6.4.2 金属离子指示剂 121
6.4.3 终点误差 124
6.5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26
6.5.1 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126
6.5.2 混合离子选择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128
6.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29
6.6.1 控制溶液的pH 129
6.6.2 掩蔽干扰离子 130
6.6.3 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131
6.7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132
6.7.1 配位滴定方式 132
6.7.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134
思考题与习题 134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7
7.1 氧化还原平衡 137
7.1.1 标准电极电位 137
7.1.2 条件电极电位 138
7.1.3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139
7.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41
7.1.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45
7.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47
7.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47
7.2.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50
7.2.3 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 152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154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55
7.4.1 高锰酸钾法 155
7.4.2 重铬酸钾法 157
7.4.3 碘量法 158
7.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62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63
思考题与习题 164
第8章 沉淀分析法 167
8.1 沉淀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67
8.1.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167
8.1.2 沉淀平衡 168
8.2 沉淀滴定法 171
8.2.1 滴定曲线 171
8.2.2 沉淀滴定 172
8.3 重量分析法 174
8.3.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74
8.3.2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175
8.3.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76
8.3.4 沉淀条件的选择 177
8.3.5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78
8.3.6 有机沉淀剂 179
思考题与习题 180
第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83
9.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83
9.1.1 概述 183
9.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 183
9.1.3 常用术语 190
9.1.4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91
9.2 分光光度分析法 194
9.2.1 基本术语 196
9.2.2 朗伯-比尔定律 196
9.2.3 吸收定律的适用性 197
9.2.4 定量分析方法 198
9.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03
9.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203
9.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05
9.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206
9.4.1 纯度检查 206
9.4.2 定性分析 206
9.4.3 定量分析 208
9.4.4 其他应用 209
思考题与习题 210
第1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12
10.1 概述 212
10.1.1 红外光区的特点 212
10.1.2 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212
10.2 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213
10.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13
10.2.2 分子振动与振动频率 214
10.2.3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217
10.2.4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 219
10.3 红外吸收光谱仪 221
10.3.1 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类型 221
10.3.2 红外光谱仪主要部件 222
10.4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224
10.4.1 试样的制备 224
10.4.2 定性分析 225
10.4.3 定量分析 228
思考题与习题 229
第11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231
11.1 概述 231
11.2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231
11.2.1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231
11.2.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34
11.2.3 影响荧光和磷光的因素 235
11.2.4 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239
11.2.5 荧光、磷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40
11.3 化学发光分析法 242
11.3.1 概述 242
11.3.2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242
11.3.3 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 243
11.3.4 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 244
思考题与习题 245
第12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246
12.1 概述 246
12.1.1 发展简史 246
12.1.2 分析特点 246
12.2 原子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247
12.2.1 原子光谱的产生 247
12.2.2 原子能级图 247
12.2.3 谱线强度 248
12.2.4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249
12.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49
12.3.1 原子发射光谱仪 249
12.3.2 分析方法 254
12.3.3 光谱背景的扣除 256
12.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56
12.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256
12.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59
12.4.3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264
12.4.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实验技术 268
12.4.5 原子吸收的分析方法 269
12.4.6 分析方法的评价 269
思考题与习题 270
第13章 电化学分析法 272
13.1 概述 272
13.1.1 电化学分析基本装置 272
13.1.2 电化学分析基本术语和概念 276
13.1.3 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279
13.2 电位分析法 280
13.2.1 概述 280
13.2.2 指示电极分类 280
13.2.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 283
13.2.4 电位分析方法 287
13.3 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290
13.3.1 电解分析法 290
13.3.2 库仑分析法 293
13.4 极谱法和伏安法 297
13.4.1 极谱法 297
13.4.2 循环伏安法 301
13.4.3 线性扫描伏安法 303
13.4.4
作者:沈静茹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共17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数据的质量保证、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化学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和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每章有精选的思考题、习题及部分答案,另附有相关的符号及缩写、参考文献和附录。
目录
目录
前言
符号及缩写
第1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2
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2
1.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2
1.2.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2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3
1.3 典型的定量分析步骤 3
1.3.1 选择方法 4
1.3.2 采集样品 4
1.3.3 样品处理 5
1.3.4 消除干扰 5
1.3.5 计算结果 6
1.3.6 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6
1.4 累积作用的化学分析:反应控制系统 6
思考题与习题 7
第2章 分析化学数据的质量保证 8
2.1 误差及数据处理 8
2.1.1 基本概念 8
2.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2.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7
2.1.4 显著性检验 23
2.1.5 可疑值取舍 26
2.1.6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8
2.1.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0
2.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 32
2.2.1 质量控制 33
2.2.2 质量评价 34
2.2.3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1
思考题与习题 43
第3章 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 46
3.1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46
3.1.1 分析试样的采集 46
3.1.2 样品的制备 47
3.2 常用分离方法 49
3.2.1 沉淀分离法 49
3.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51
3.2.3 平面色谱分离法 56
3.2.4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 58
3.2.5 液膜分离法 60
思考题与习题 61
第4章 化学分析概述 62
4.1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62
4.1.1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 62
4.1.2 分析化学相关量的表示方法 63
4.2 滴定分析概述 65
4.2.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65
4.2.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65
4.2.3 滴定分析法分类 65
4.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66
4.3.1 基准物质 66
4.3.2 标准溶液 68
4.4 滴定分析计算 68
4.4.1 计算依据和常用公式 68
4.4.2 滴定分析计算类型 69
思考题与习题 72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76
5.1 概述 76
5.1.1 酸碱质子理论 76
5.1.2 酸碱的解离平衡 76
5.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78
5.2.1 一元酸溶液 78
5.2.2 多元酸溶液 79
5.3 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80
5.3.1 质子条件 80
5.3.2 各类酸碱溶液pH 的计算 81
5.4 酸碱缓冲溶液 85
5.4.1 缓冲溶液pH 的计算 85
5.4.2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87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 88
5.5 酸碱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88
5.5.1 指示剂法 88
5.5.2 电位滴定法 90
5.6 酸碱滴定原理 90
5.6.1 强酸强碱的滴定 91
5.6.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93
5.6.3 多元酸碱的滴定 94
5.7 终点误差 96
5.7.1 强酸(碱)的滴定 96
5.7.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97
5.7.3 多元弱酸的滴定 98
5.8 酸碱滴定的应用 99
5.8.1 混合碱的测定 99
5.8.2 极弱酸(碱)的测定 100
5.8.3 铵盐中氮的测定 100
5.8.4 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 101
5.8.5 磷的测定 102
5.8.6 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硅 102
5.8.7 醛和酮含量的测定 103
思考题与习题 103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107
6.1 配位滴定中的滴定剂 107
6.1.1 无机配位剂和有机配位剂 107
6.1.2 EDTA 及其配位反应的特点 109
6.2 溶液中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111
6.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11
6.2.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111
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13
6.3.1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αM 114
6.3.2 EDTA 的副反应系数αY 115
6.3.3 条件稳定常数 117
6.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19
6.4.1 滴定曲线 119
6.4.2 金属离子指示剂 121
6.4.3 终点误差 124
6.5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26
6.5.1 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126
6.5.2 混合离子选择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128
6.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29
6.6.1 控制溶液的pH 129
6.6.2 掩蔽干扰离子 130
6.6.3 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131
6.7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132
6.7.1 配位滴定方式 132
6.7.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134
思考题与习题 134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7
7.1 氧化还原平衡 137
7.1.1 标准电极电位 137
7.1.2 条件电极电位 138
7.1.3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139
7.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41
7.1.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45
7.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47
7.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47
7.2.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50
7.2.3 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 152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154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55
7.4.1 高锰酸钾法 155
7.4.2 重铬酸钾法 157
7.4.3 碘量法 158
7.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62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63
思考题与习题 164
第8章 沉淀分析法 167
8.1 沉淀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67
8.1.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167
8.1.2 沉淀平衡 168
8.2 沉淀滴定法 171
8.2.1 滴定曲线 171
8.2.2 沉淀滴定 172
8.3 重量分析法 174
8.3.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74
8.3.2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175
8.3.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76
8.3.4 沉淀条件的选择 177
8.3.5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78
8.3.6 有机沉淀剂 179
思考题与习题 180
第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83
9.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83
9.1.1 概述 183
9.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 183
9.1.3 常用术语 190
9.1.4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91
9.2 分光光度分析法 194
9.2.1 基本术语 196
9.2.2 朗伯-比尔定律 196
9.2.3 吸收定律的适用性 197
9.2.4 定量分析方法 198
9.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03
9.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203
9.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05
9.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206
9.4.1 纯度检查 206
9.4.2 定性分析 206
9.4.3 定量分析 208
9.4.4 其他应用 209
思考题与习题 210
第1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12
10.1 概述 212
10.1.1 红外光区的特点 212
10.1.2 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212
10.2 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213
10.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13
10.2.2 分子振动与振动频率 214
10.2.3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217
10.2.4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 219
10.3 红外吸收光谱仪 221
10.3.1 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类型 221
10.3.2 红外光谱仪主要部件 222
10.4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224
10.4.1 试样的制备 224
10.4.2 定性分析 225
10.4.3 定量分析 228
思考题与习题 229
第11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231
11.1 概述 231
11.2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231
11.2.1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231
11.2.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34
11.2.3 影响荧光和磷光的因素 235
11.2.4 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239
11.2.5 荧光、磷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40
11.3 化学发光分析法 242
11.3.1 概述 242
11.3.2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242
11.3.3 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 243
11.3.4 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 244
思考题与习题 245
第12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246
12.1 概述 246
12.1.1 发展简史 246
12.1.2 分析特点 246
12.2 原子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247
12.2.1 原子光谱的产生 247
12.2.2 原子能级图 247
12.2.3 谱线强度 248
12.2.4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249
12.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49
12.3.1 原子发射光谱仪 249
12.3.2 分析方法 254
12.3.3 光谱背景的扣除 256
12.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56
12.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256
12.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59
12.4.3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264
12.4.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实验技术 268
12.4.5 原子吸收的分析方法 269
12.4.6 分析方法的评价 269
思考题与习题 270
第13章 电化学分析法 272
13.1 概述 272
13.1.1 电化学分析基本装置 272
13.1.2 电化学分析基本术语和概念 276
13.1.3 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279
13.2 电位分析法 280
13.2.1 概述 280
13.2.2 指示电极分类 280
13.2.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 283
13.2.4 电位分析方法 287
13.3 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290
13.3.1 电解分析法 290
13.3.2 库仑分析法 293
13.4 极谱法和伏安法 297
13.4.1 极谱法 297
13.4.2 循环伏安法 301
13.4.3 线性扫描伏安法 303
13.4.4
下一篇: 分析化学 第4版 熊志立主编 2019年版
上一篇: 分析化学 李晓莉编 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