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
- 名 称: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 - 下载地址2
- 类 别:材料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sqza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以玻璃物理化学与工艺理论为主线,贯穿玻璃结构与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玻璃成分、原料、熔制、退火、成形和加工工艺,玻璃成分分析与物性检测,玻璃工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四大板块。包括第一篇概论,分为玻璃发展历程、玻璃本质与形成;第二篇玻璃制造与加工,分为成分、原料、原料处理、配合料制备、熔化、窑炉、窑炉耐火材料、成形、成形模具、玻璃缺陷、退火与淬火、退火炉与热处理炉、热加工、封接、研磨与抛光、切割、钻孔、磨边与磨刻、表面化学处理、镀膜、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第三篇玻璃性质与检测,分为分相与析晶、黏度和表面张力、密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化学与表面性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着色和脱色、氧化?还原、酸?碱概念、放射线与脉冲束辐照效应、离子注入、飞秒激光作用、成品及原料化学分析、性能测试、研究方法、结构模型。根据科学发展观,介绍国内外在资源有效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新工艺新设备及我国玻璃工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本书由高校、科研及产业19个单位40名专家编写,其中一些为编写者的科研成果,如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玻璃的离子注入等为其他手册中很少涉及的。《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可供建材、轻工、化工、电子、电光源等行业从事玻璃科研、生产、设计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学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概论
第1章 玻璃的发展历程
1.1 玻璃的内涵与称谓
1.1.1 玻璃的内涵与外延
1.1.2 玻璃称谓的演变
1.2 玻璃的发展历程
1.2.1 世界玻璃的发展历程
1.2.2 中国玻璃的发展历程
1.2.3 玻璃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玻璃的本质与形成
2.1 玻璃的定义和通性
2.1.1 玻璃的定义
2.1.2 玻璃的通性
2.2 玻璃的形成
2.2.1 形成玻璃的物质
2.2.2 形成玻璃的方法
2.2.3 形成玻璃的条件
2.3 玻璃的结构
2.3.1 玻璃的结构理论
2.3.2 传统玻璃的结构
2.3.3 重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
2.3.4 微晶玻璃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玻璃制造与加工
第3章 玻璃成分
3.1 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
3.1.1 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
3.1.2 不同成分表示方式之间的换算
3.2 玻璃成分类型
3.2.1 玻璃成分的分类
3.2.2 氧化物玻璃成分
3.2.3 混合阴离子玻璃成分
3.2.4 非氧化物玻璃成分
3.2.5 离子盐及水溶液玻璃成分
3.2.6 实用玻璃成分
3.3 玻璃成分设计
3.3.1 玻璃成分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阶段
3.3.2 玻璃成分设计的原则
3.3.3 玻璃成分的设计方法
3.4 玻璃成分的发展方向
3.4.1 优化传统玻璃成分并进行标准化
3.4.2 按新工艺和设备的要求来研制新成分
3.4.3 探索新玻璃形成物和新的成分系统
3.4.4 研究有机?无机复合(杂化)、键合、嫁接的新玻璃成分,开拓玻璃新功能
参考文献
第4章 玻璃原料
4.1 主要原料
4.1.1 酸性氧化物原料
4.1.2 碱金属氧化物原料
4.1.3 碱土金属氧化物和其他二价金属氧化物原料
4.1.4 引入四价金属氧化物原料
4.1.5 天然含碱原料与矿渣原料
4.2 辅助原料
4.2.1 澄清剂
4.2.2 着色剂
4.2.3 脱色剂
4.2.4 乳浊剂
4.2.5 助熔剂
4.3 选择原料的原则
4.4 原料的氧化还原计算
4.5 常用玻璃原料转化系数及主要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第5章 玻璃原料的加工与处理
5.1 原料的精选
5.1.1 氧化硅类原料
5.1.2 碳酸盐类原料
5.1.3 引入氧化钠的原料
5.1.4 引入氧化铝的原料
5.1.5 碎玻璃
5.2 原料的粉碎
5.2.1 破碎机械
5.2.2 粉磨机械
5.3 原料的筛分和粒度控制
5.3.1 原料的筛分
5.3.2 玻璃原料的粒度控制
5.4 原料的储存
5.4.1 露天堆场
5.4.2 库房
5.4.3 料仓
5.5 原料的输送
5.5.1 皮带运输机
5.5.2 斗式提升机
5.5.3 气力输送设备
5.6 配料车间布置
参考文献
第6章 配合料的制备
6.1 配方计算
6.1.1 人工计算
6.1.2 线性方程组法
6.1.3 计算机编程计算法
6.1.4 线性规划法
6.2 配合料的混合
6.2.1 配合料称量
6.2.2 配合料的混合
6.3 配合料的输送
6.4 配合料的质量控制
6.4.1 质量控制指标
6.4.2 检验方法
6.5 配合料的粒化和密实化
参考文献
第7章 玻璃熔制
7.1 熔制过程
7.1.1 硅酸盐形成
7.1.2 玻璃形成
7.1.3 玻璃液的澄清
7.1.4 玻璃液的均化
7.1.5 玻璃液的冷却
7.2 熔制制度
7.2.1 坩埚窑的熔制制度
7.2.2 池窑的熔制制度
7.3 先进熔制技术
7.3.1 减压澄清
7.3.2 配合料窑外分解
参考文献
第8章 玻璃熔化窑炉
8.1 燃料与燃烧
8.1.1 燃料的种类及特性
8.1.2 燃料的组成与热值
8.1.3 燃料的燃烧
8.1.4 玻璃熔化能耗
8.1.5 燃烧产物中的有害成分
8.2 玻璃熔窑概况
8.2.1 玻璃熔窑的分类
8.2.2 各种熔窑的结构特点
8.3 坩埚窑
8.3.1 坩埚窑的分类
8.3.2 火焰窑的结构原理
8.3.3 火焰窑的结构
8.3.4 电熔坩埚窑
8.3.5 电坩埚窑
8.4 连续式池窑
8.4.1 熔制部分
8.4.2 热源供给部分
8.4.3 余热回收部分
8.4.4 排烟供气部分
8.4.5 浮法玻璃熔窑
8.5 电熔窑
8.5.1 电熔窑的类型
8.5.2 电极
8.5.3 电熔窑的结构
8.6 新型熔窑
8.6.1 混合加热熔窑
8.6.2 二次流液洞熔窑
8.6.3 辅助电加热熔窑
8.6.4 三通道蓄热室熔窑
8.6.5 双流液洞扁型窑
8.6.6 全氧燃烧熔窑
8.6.7 富氧燃烧、纯氧(或富氧)助燃熔窑
参考文
第9章 玻璃窑炉耐火材料
9.1 玻璃窑炉耐火材料的特性
9.1.1 化学组成
9.1.2 耐火材料的性能
9.2 玻璃窑炉用耐火材料
9.2.1 硅砖
9.2.2 黏土砖
9.2.3 高铝质耐火制品
9.2.4 熔铸AZS系制品
9.2.5 烧结AZS系制品
9.2.6 锆英石制品
9.2.7 镁铝砖
9.2.8 镁铬砖
9.2.9 轻质耐火材料
9.2.10 不定形耐火材料
9.3 玻璃工业用耐火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9.3.1 选用原则
9.3.2 耐火材料在玻璃窑炉中使用时的损坏情况
9.3.3 耐火材料的选用
9.3.4 隔热耐火材料
9.3.5 延长耐火材料使用寿命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10章 玻璃成形
10.1 成形原理与制度
10.2 成形方法
10.2.1 平板玻璃成形
10.2.2 容器(瓶罐、器皿)玻璃和电视以及技术玻璃成形
10.2.3 玻璃管和安瓿及玻璃管件成形
10.2.4 玻璃细珠和玻璃球成形
10.2.5 玻璃纤维成形
10.2.6 其他成形方法
10.3 成形的供料
10.3.1 供料方法
10.3.2 影响控制和调整料滴质量以及形状的因素
10.3.3 供料机简介
10.4 成形设备
10.4.1 成形设备概况
10.4.2 玻璃瓶罐和器皿的成形机分类
10.4.3 成形机类型和规格
参考文献
第11章 玻璃成形模具
11.1 模具设计
11.1.1 吹制模与压制模设计
11.1.2 行列式制瓶机模具设计基础
11.1.3 制瓶机初型模设计
11.1.4 制瓶机成形模设计
11.1.5 玻璃模冷却以及排气设计
11.1.6 模腔尺寸公差
11.1.7 模腔技术要求
11.2 模具制造
11.2.1 模具毛坯的热加工
11.2.2 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
11.3 模具材料
11.3.1 符合模具材料的条件
11.3.2 模具材料种类
参考文献
第12章 玻璃缺陷
12.1 概述
12.2 玻璃缺陷种类及成因
12.2.1 气泡缺陷
12.2.2 结石缺陷
12.2.3 条纹和节瘤缺陷
参考文献
第13章 玻璃的退火与淬火
13.1 玻璃中的应力
13.1.1 暂时应力
13.1.2 永久应力
13.2 玻璃的退火原理与工艺
13.2.1 玻璃的退火原理
13.2.2 玻璃的退火制度
13.2.3 退火曲线的计算
13.3 玻璃的淬火原理与工艺
13.3.1 玻璃的淬火原理
13.3.2 淬火玻璃的特性分析
13.3.3 平板玻璃风冷淬火工艺
13.3.4 其他玻璃制品的风冷淬火
13.3.5 液冷淬火生产工艺
13.3.6 淬火玻璃的自爆
参考文献
第14章 退火炉与热处理炉
14.1 退火炉
14.1.1 退火炉的分类
14.1.2 间歇式退火炉
14.1.3 半连续式退火炉
14.1.4 连续式退火炉
14.1.5 退火炉的计算
14.2 平板玻璃钢化炉
14.2.1 平板玻璃钢化炉的分类
14.2.2 水平钢化炉
14.2.3 弯钢化炉
14.3 热弯炉
14.3.1 玻璃的热弯原理
14.3.2 影响玻璃热弯的因素
14.3.3 电热式热弯炉
14.4 烤花炉
14.4.1 烤花温度制度
14.4.2 烤花炉
参考文献
第15章 玻璃的热加工
15.1 玻璃制品的爆口、烘口和火抛光
15.1.1 玻璃制品的爆口
15.1.2 玻璃制品的烘口
15.1.3 玻璃制品的火抛光
15.2 火焰切割
15.3 玻璃的热弯
15.3.1 热弯玻璃的分类
15.3.2 玻璃的热弯原理
15.3.3 热弯玻璃的制备工艺
15.3.4 玻璃热弯设备
15.3.5 热弯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5.4 玻璃的热熔
15.4.1 玻璃的热熔工艺
15.4.2 玻璃的热熔设备
15.5 玻璃灯工
15.5.1 灯工玻璃制品
15.5.2 灯工用火焰和喷灯
参考文献
第16章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
16.1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原理
16.1.1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的基本原理
16.1.2 对封接件及其封接玻璃的性能要求
16.1.3 封接玻璃的分类及特点
16.1.4 封接玻璃组成的无铅化
16.1.5 无铅低熔封接玻璃的研究方向
16.2 玻璃与玻璃封接
16.2.1 玻璃与玻璃封接的方法
16.2.2 石英玻璃与石英玻璃的封接
16.2.3 玻璃与玻璃的封接应力
16.3 玻璃与金属封接
16.3.1 封接件及其材料的技术要求
16.3.2 玻璃与金属封接的条件
16.3.3 玻璃与金属气密熔封机理
16.3.4 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方法
16.3.5 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技术
16.3.6 玻璃与金属基本封接工艺
16.3.7 影响玻璃与金属封接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
16.4 玻璃与陶瓷封接
16.4.1 玻璃与陶瓷封接方法
16.4.2 焊料玻璃的封接
16.4.3 玻璃焊料和透光多晶氧化铝陶瓷的封接
16.4.4 氧氮玻璃和氮化硅陶瓷的封接
参考文献
第17章 玻璃的研磨和抛光
17.1 玻璃的研磨
17.1.1 玻璃的研磨原理
17.1.2 磨料
17.1.3 影响研磨的工艺因素
17.2 玻璃的抛光
17.2.1 玻璃抛光机理
17.2.2 抛光介质
17.2.3 影响抛光的工艺因素
17.3 超光滑和超精密抛光新方法
17.3.1 超光滑和超精密的玻璃表面
17.3.2 数控小抛光工具抛光技术
17.3.3 应力盘抛光技术
17.3.4 浴法抛光技术
17.3.5 浮法抛光技术
17.3.6 磁流变抛光技术
17.3.7 离子束抛光技术
17.3.8 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
17.3.9 电子束抛光技术
17.3.1 0激光抛光
参考文献
第18章 玻璃的切割、钻孔、磨边、磨刻和喷砂
18.1 玻璃的切割
18.1.1 玻璃的切割分类
18.1.2 切割工具
18.1.3 切割机械
18.1.4 激光切割
18.1.5 高压水射流(水刀)切割
18.2 玻璃的钻孔
18.2.1 机械钻孔
18.2.2 超声波钻孔
18.2.3 电子束钻孔机
18.3 玻璃的磨边
18.3.1 玻璃磨边的目的
18.3.2 玻璃磨边类型
18.3.3 玻璃磨边工艺
18.3.4 玻璃磨边机械
18.4 玻璃的磨刻
18.4.1 玻璃的刻花
18.4.2 玻璃的雕刻
18.4.3 玻璃制品的自动磨刻
18.4.4 玻璃的激光刻花
18.4.5 激光内雕
18.5 玻璃喷砂
18.5.1 玻璃喷砂的类型
18.5.2 玻璃喷砂的工艺与设备
参考文献
第19章 玻璃表面化学处理
19.1 玻璃蒙砂
19.1.1 化学蒙砂的机理
19.1.2 玻璃蒙砂的表征
19.1.3 玻璃蒙砂工艺
19.2 玻璃蚀刻
19.2.1 玻璃蚀刻的机理
19.2.2 玻璃蚀刻的工艺
19.3 玻璃化学抛光
19.3.1 铅晶质玻璃的化学抛光
19.3.2 钠钙玻璃的化学抛光
19.4 玻璃离子交换
19.4.1 互扩散系数
19.4.2 离子交换增强
19.5 玻璃表面脱碱
19.5.1 用脱碱法提高玻璃强度
19.5.2 用脱碱法增加玻璃化学稳定性
19.6 玻璃表面的防霉
19.6.1 玻璃表面生物发霉
19.6.2 玻璃表面的防霉处理
参考文献
第20章 玻璃表面镀膜
20.1 玻璃表面镀膜方法
20.1.1 物理气相沉积法
20.1.2 化学气相沉积法
20.1.3 化学法
20.2 低辐射镀膜玻璃
20.2.1 基本概念
20.2.2 分类
20.2.3 参数
20.2.4 制备方法
20.2.5 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20.3 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20.3.1 概念和机理
20.3.2 阳光控制膜分类
20.3.3 制备方法
20.3.4 参数
20.3.5 阳光控制膜发展现状
20.4 自清洁膜
20.4.1 自清洁原理
20.4.2 自清洁玻璃的分类
20.4.3 制备方法
20.4.4 发展现状
20.5 透明导电膜
20.5.1 基本概念
20.5.2 分类
20.5.3 制备方法
20.5.4 发展现状及应用
20.6 着色膜
20.6.1 基本概念
20.6.2 分类
20.6.3 制备方法
20.6.4 应用
参考文献
第21章 玻璃工业的污染和防治
21.1 气体的污染和防治
21.1.1 玻璃行业中主要气体污染物的危害
21.1.2 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21.1.3 治理的要求
21.1.4 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
21.2 烟气烟尘、粉尘的污染和防治
21.2.1 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21.2.2 治理的要求
21.2.3 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
21.3 噪声的污染和防治
21.3.1 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21.3.2 噪声的表征
21.3.3 噪声的允许值
21.3.4 玻璃行业噪声来源
21.3.5 噪声的控制与防治
21.4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和防治
21.4.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危害
21.4.2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21.5 废水的污染和防治
21.5.1 玻璃行业废水来源与污染物种类
21.5.2 玻璃行业污染物废水排放标准要求
21.5.3 玻璃行业污染物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第22章 玻璃工业的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
22.1 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其重要性
22.1.1 循环经济概念
22.1.2 循环经济的基础
22.1.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22.2 平板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22.2.1 平板玻璃行业发展概况
22.2.2 平板玻璃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22.2.3 平板玻璃行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22.2.4 平板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
22.3 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22.3.1 我国日用玻璃发展概况
22.3.2 日用玻璃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22.3.3 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具体措施
22.3.4 日用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玻璃的性质与检测
第23章 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23.1 分相机理
23.1.1 分相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3.1.2 分相现象研究的技术方法
23.1.3 分相机理
23.2 分相对性质的影响
23.2.1 分相对玻璃成核的影响
23.2.2 玻璃成分与分相的关系
23.2.3 分相对玻璃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23.2.4 分相的研究进展
23.3 析晶机理
23.3.1 析晶产生的原因
23.3.2 晶体的生长及长大理论
23.3.3 玻璃析晶的测定方法
23.4 影响析晶的因素
23.4.1 玻璃成分及结构
23.4.2 玻璃分相
23.4.3 制备工艺
参考文献
第24章 玻璃的黏度和表面张力
24.1 玻璃的黏度
24.1.1 黏度的定义及玻璃黏度的工艺意义
24.1.2 玻璃黏度的测定方法
24.1.3 玻璃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24.1.4 玻璃黏度与成分的关系
24.2 玻璃的黏弹性
24.2.1 黏弹性原理
24.2.2 玻璃黏弹性的测定方法
24.2.3 各种玻璃的黏弹性
24.3 玻璃的表面张力
24.3.1 表面张力的定义及其工艺意义
24.3.2 玻璃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24.3.3 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24.3.4 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成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25章 玻璃的密度
25.1 玻璃密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
25.2 玻璃密度与成分的关系
25.2.1 玻璃成分对密度的影响规律
25.2.2 玻璃密度的计算方法
25.3 热处理引起的玻璃密度变化
25.4 玻璃在高压下的致密化
参考文献
第26章 玻璃的力学性质
26.1 玻璃的弹性
26.1.1 玻璃的弹性模量
26.1.2 玻璃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
26.2 玻璃的硬度
26.3 玻璃的强度
26.3.1 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
26.3.2 玻璃强度的评价方法
26.4 玻璃的断裂韧性
26.5 玻璃的疲劳与亚临界裂纹扩展
26.6 玻璃的抗冲击性能
26.7 玻璃的表面接触损伤评价
26.8 玻璃的抗热震性能
26.9 玻璃强度的离散性和韦泊尔模数
26.10 玻璃的脆度和冲击阻力
26.11 玻璃的蠕变和应力松弛
26.12 玻璃力学性质的在线测试和保证试验
26.13中空玻璃密封性的检测方法
26.14真空玻璃真空度在线检测方法
26.15钢化玻璃自爆机理及风险预测
26.15.1 硫化镍微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
26.15.2 异质颗粒引起的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
26.15.3 预测钢化玻璃自爆风险的方法
26.16 玻璃幕墙可靠性评价与无损在线测试方法
26.17 玻璃表面薄膜力学性质表征与评价
26.17.1 膜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26.17.2 复合硬度模型研究膜层材料的本征硬度
26.17.3 膜基界面强度
26.17.4 膜层的残余应力
26.17.5 膜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参考文献
第27章 玻璃的热学性质
27.1 玻璃的热容
27.2 玻璃的热膨胀
27.2.1 热膨胀系数及其测定
27.2.2 玻璃膨胀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27.2.3 玻璃的热膨胀曲线
27.2.4 玻璃的膨胀系数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27.2.5 玻璃膨胀系数的计算
27.2.6 膨胀系数与玻璃热历史的关系
27.3 玻璃的热传导
27.3.1 热传导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27.3.2 热传导与温度的关系
27.4 玻璃的耐热性
27.4.1 影响玻璃耐热性的因素
27.4.2 玻璃耐热性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28章 玻璃的光学性质
28.1 玻璃对光的折射与散射
28.1.1 玻璃的折射
28.1.2 玻璃的散射
28.2 玻璃对光的透射与吸收
28.2.1 吸收和透过
28.2.2 光吸收的测量
28.2.3 红外吸收和紫外吸收
28.3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28.3.1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28.3.2 玻璃的非线性折射率
28.3.3 玻璃非线性折射率的测量
28.3.4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与组成
参考文献
第29章 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29.1 着色玻璃的颜色表示方法
29.1.1 色度坐标和色坐标图
29.1.2 光谱的透过和吸收
29.2 离子着色
29.2.1 离子着色理论
29.2.2 离子着色的着色剂
29.2.3 多种离子组合着色
29.2.4 离子着色玻璃的实用例子
29.3 金属胶体着色
29.3.1 金属胶体着色理论
29.3.2 金属胶体着色的着色剂
29.4 半导体着色
29.4.1 半导体着色机理
29.4.2 半导体着色的着色剂
29.4.3 半导体着色玻璃的显色
29.5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着色
29.5.1 着色机理
29.5.2 着色剂
29.6 辐照着色
29.6.1 曝光着色
29.6.2 辐射着色
29.6.3 光致变色
29.7 玻璃的脱色
29.7.1 化学脱色
29.7.2 物理脱色
29.8 着色玻璃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
29.8.1 着色玻璃最近十年的新进展
29.8.2 着色离子在氟磷酸盐玻璃中的着色
29.8.3 新型着色玻璃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第30章 玻璃的发光
30.1 玻璃的发光机理
30.2 过渡金属离子发光
30.2.1 dn离子发光
30.2.2 s2离子发光
30.2.3 U6+离子发光
30.3 稀土离子发光
30.3.1 稀土的电子层结构
30.3.2 能级与跃迁
30.3.3 异常价态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30.3.4 能量传递和浓度猝灭
30.3.5 稀土离子发光实例
30.4 玻璃的荧光
30.4.1 长余辉发光玻璃
30.4.2 X射线发光玻璃
30.4.3 上转换发光玻璃
30.4.4 下转换发光
30.4.5 敏化发光
30.4.6 其他玻璃的荧光现象
参考文献
第31章 玻璃的电学性质
31.1 玻璃的电绝缘性
31.1.1 玻璃的电绝缘性与导电机理
31.1.2 玻璃电绝缘性的测定
31.1.3 玻璃的电阻率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31.1.4 玻璃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31.1.5 玻璃电绝缘性的估算
31.2 玻璃的介电性
31.2.1 玻璃的介电常数
31.2.2 玻璃的介电损耗
31.3 玻璃的导电性
31.3.1 含多价过渡元素组成的玻璃
31.3.2 钒磷氧化物玻璃
31.3.3 硫属玻璃
参考文献
第32章 玻璃的磁学性质
32.1 玻璃磁性的来源
32.1.1 电子自旋与磁性
32.1.2 自发磁化与磁性
32.1.3 磁畴与磁性
32.2 玻璃的磁化率与磁性分类
32.2.1 玻璃的磁化率
32.2.2 磁性分类
32.3 玻璃中的磁效应
32.3.1 微晶玻璃的磁滞生热效应
32.3.2 玻璃的法拉第旋光效应
32.3.3 玻璃的电磁屏蔽效应
32.4 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
32.4.1 穆斯堡尔效应的概念
32.4.2 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
32.4.3 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
参考文献
第33章 玻璃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
33.1 玻璃在高压下的性质变化
33.1.1 玻璃结构的演变
33.1.2 玻璃的致密化
33.1.3 玻璃的分相和析晶
33.1.4 玻璃的吸收和发光性能
33.1.5 玻璃的导电性能
33.1.6 玻璃中离子的还原
33.1.7 玻璃的力学性能改变
33.1.8 玻璃中气体溶解度的变化
33.2 玻璃在微重力下的性质
33.2.1 新型玻璃的熔制
33.2.2 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33.2.3 玻璃表面的润湿行为
33.2.4 玻璃复合材料
33.2.5 玻璃与气体
参考文献
第34章 玻璃的化学性质
34.1 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1 玻璃的侵蚀类型
34.1.2 水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3 酸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4 碱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2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1 硅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2 镧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3 碲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4 硫系化物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5 氧氟化物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6 硼硅酸盐包层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3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1 钠钙硅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2 镧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3 碲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4 氟化物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5 多组分硼硅酸盐玻璃化学稳定性测试
34.3.6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
34.4 玻璃的风化
34.4.1 玻璃风化的机理
34.4.2 各种因素对玻璃风化的影响
34.4.3 玻璃风化的检测方法
34.4.4 表面风化产物
34.4.5 防止玻璃发霉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35章 玻璃的表面性质
35.1 玻璃表面的基本特性
35.2 玻璃表面的结构
35.2.1 新鲜玻璃表面结构
35.2.2 实际玻璃表面结构
35.3 玻璃表面的化学组成
35.3.1 平板玻璃的表面组成
35.3.2 瓶罐玻璃的表面组成
35.3.3 玻璃纤维与玻璃带的表面组成
35.3.4 铝硼硅酸盐玻璃管的表面组成
35.4 玻璃的表面能
35.4.1 液态和固态的表面能
35.4.2 玻璃的表面能
35.5 玻璃的表面形貌
35.5.1 玻璃的表面不平整性
35.5.2 玻璃表面形貌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36章 玻璃的氧化还原
36.1 玻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36.2 影响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因素
36.2.1 玻璃熔体内氧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2 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3 温度和组成对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4 玻璃中氧化还原离子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5 氧分压和玻璃酸碱度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3 熔液中氧化还原平衡的直接测定
36.4 玻璃熔制过程的Redox数控制
36.4.1 玻璃原料和配合料COD值分析方法
36.4.2 配合料Redox数和玻璃Redox数的计算方法
36.4.3 玻璃Redox数在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7章 玻璃中的酸碱概念
37.1 玻璃中的酸碱关系
37.2 玻璃的光学碱度
37.2.1 玻璃光学碱度的概念
37.2.2 玻璃光学碱度的理论计算
37.2.3 光学碱度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7.3 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
37.3.1 氧的摩尔折射度
37.3.2 电动势的测量
37.3.3 气体的溶解度
参考文献
第38章 玻璃的放射线辐照效应
38.1 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作用(一)
38.1.1 光致吸收
38.1.2 光致化学反应
38.1.3 光致结构效应
38.2 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作用(二)
38.2.1 光学性能
38.2.2 热性能和物理性能
38.2.3 化学稳定性
38.3 β射线与玻璃的作用
38.3.1 结构变化
38.3.2 光学效应
38.3.3 化学稳定性
38.4 X射线辐照效应
38.4.1 光致化学反应
38.4.2 光致吸收
38.4.3 热释光
38.4.4 光致析晶
38.4.5 光致发光成像
38.4.6 X射线光刻性能
参考文献
第39章 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
39.1 激光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1.1 激光损伤
39.1.2 激光诱导性能的变化
39.1.3 激光微结构加工
39.2 中子束与玻璃的作用
39.2.1 吸收效应
39.2.2 光学性能
39.2.3 结构效应
39.2.4 电学性能
39.2.5 热学性能
39.2.6 力学性能
39.3 电子束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3.1 电子束诱导微晶化
39.3.2 表面改性
39.3.3 电子束焊接
39.3.4 二阶谐波发生效应
39.4 质子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4.1 结构损伤
39.4.2 发光效应
39.4.3 性能变化
参考文献
第40章 玻璃的离子注入
40.1 离子注入的特点与分类
40.1.1 离子注入的特点
40.1.2 离子注入的分类
40.2 离子注入的机理
40.2.1 注入离子的碰撞效应
40.2.2 注入离子的深度和浓度分布
40.2.3 玻璃结构的变化和化合物的生成
40.2.4 玻璃的分相与晶化
40.2.5 玻璃中纳米簇的形成
40.3 离子注入设备
40.3.1 离子注入机的分类
40.3.2 离子源与离子注入机的结构
40.4 离子注入对玻璃性能的影响
40.4.1 玻璃形貌
40.4.2 玻璃表面致密与应力
40.4.3 对硬度的影响
40.4.4 对折射率的影响
40.4.5 对光吸收的影响
40.4.6 对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
40.4.7 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40.4.8 对超导性能的影响
40.4.9 对磁性状态的影响
40.4.1 0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40.4.1 1对玻璃风化的影响
40.4.1 2对玻璃润湿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1章 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
41.1 飞秒激光及其特点
41.1.1 飞秒激光简介
41.1.2 飞秒激光的原理
41.1.3 影响微结构变化的因素
41.2 飞秒激光诱导玻璃各种功能微结构
41.2.1 利用诱导的色心的着色和发光实现彩色图像标记
41.2.2 诱导产生折射率的增加
41.2.3 微空洞结构
41.2.4 微裂纹的可控空间排列
41.2.5 活性离子的空间选择性价态操控
41.2.6 金属纳米粒子的空间选择性析出控制
41.2.7 玻璃中光功能晶体的可控空间选择性析出
41.2.8 飞秒激光制备三维光子晶体
41.2.9 飞秒激光在玻璃表面诱导二维结构
41.2.10 玻璃中诱导离子迁移现象
41.2.11 玻璃中三维打孔
41.2.12 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周期性纳米孔洞点串结构
41.2.13 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偏振依赖的纳米光栅结构
参考文献
第42章 玻璃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42.1 玻璃工艺性能的测定
42.1.1 高温黏度的测定(旋转法)
42.1.2 软化温度的测定(自重伸长法)
42.1.3 退火点和应变点的测定
42.1.4 析晶温度的测定
42.1.5 表面张力的测定
42.2 玻璃力学性质的测定
42.2.1 密度的测定
42.2.2 抗弯强度的测定
42.2.3 抗张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测定
42.2.4 抗冲击强度的测定
42.2.5 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
42.2.6 硬度的测定
42.3 玻璃光学性质的测定
42.3.1 折射率的测定
42.3.2 透过率的测定
42.3.3 反射率和散射率的测定
42.3.4 玻璃色度的测定
42.4 玻璃热学性质的测定
42.4.1 热稳定性的测定
42.4.2 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42.4.3 热导率的测定(防护热板法,参考JCT675-1997)
42.4.4 比热容的测定
42.5 玻璃电学性质的测定
42.5.1 介电损耗和介电常数的测定
42.5.2 电阻率和电导率的测定
42.5.3 直流击穿强度的测定
42.6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42.6.1 耐水性的测定
42.6.2 耐酸性的测定
42.6.3 耐碱性的测定
42.7 玻璃体均匀性的测定
42.7.1 应力的测定
42.7.2 条纹的测定
42.7.3 结石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43章 玻璃及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测定
43.1 概述
43.1.1 玻璃元素分析方法
43.1.2 试样的处理
4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3.2 容量分析法
43.2.1 容量分析常用试剂
43.2.2 酸碱滴定法测定氧化硅和氧化硼
43.2.3 配位滴定法测定铝、钙、镁、锌、铅、钛、铁
43.2.4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氧化亚铁(参考GBT1549-94)
43.3 质量分析法
43.3.1 质量分析的计算
43.3.2 氧化硅的测定
43.3.3 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氧化钡和三氧化硫
43.3.4 氧化锆的测定(苦杏仁酸质量法,参考GB900015-88)
43.4 比色分光光度法
43.4.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4.2 显色条件
43.4.3 比色分析常用标准溶液
43.4.4 铁、钛、锆、锰、砷、硅、磷、氟、铈、铬、氯的测定
43.5 火焰分光光度法
43.5.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5.2 碱金属氧化物的测定(参考GB9000.9 -88)
4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3.6.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6.2 基本分析方法(参考GB9000.1 -88)
43.6.3 测定条件
43.6.4 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参考GB1347-88)
43.6.5 锂、钠、钾、镁、钙、铁、铝、钴、镍、锰、铅、锌、锑、铜、银、镉的测定
43.6.6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元素
43.7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43.7.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7.2 基本分析方法
43.7.3 氟、钾、钠、钡、硼的测定
43.8 发射光谱分析法
43.8.1 电弧或火花发射光谱法
43.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43.8.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43.9 无机质谱分析法
43.9.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9.2 无机质谱的定性、定量分析
43.9.3 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
43.10 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
43.10.1 酸性氧化物原料的分析
43.10.2 碱金属氧化物原料的分析
43.10.3 碱土金属氧化物原料的分析
43.10.4 澄清剂原料的分析
43.11 玻璃化学组成的分析
43.11.1 石英玻璃的分析(参考GBT3284-93)
43.11.2 高硅氧玻璃的分析
43.11.3 钠钙硅玻璃的分析(参考GB1347-88)
43.11.4 钠硼铝硅玻璃的分析(参考GBT1549-94)
43.11.5 铅钡锌玻璃的分析
43.11.6 电子玻璃的分析
43.11.7 磷酸盐玻璃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44章 玻璃结构研究方法
44.1 光电子能谱技术
44.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4.1.2 俄歇能谱法
44.2 光谱分析技术
44.2.1 紫外吸收光谱
44.2.2 红外吸收光谱
44.2.3 拉曼散射光谱
44.2.4 扩展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44.3 核物理技术
44.3.1 核磁共振谱
44.3.2 穆斯堡尔谱
44.3.3 电子自旋共振谱
44.3.4 正电子湮灭技术
44.4 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
44.4.1 透射电子显微镜
4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考文献
第45章 玻璃结构模型
45.1 经典玻璃结构模型
45.1.1 无规则网络结构模型
45.1.2 晶子结构模型
45.1.3 无规则网络与晶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45.2 其他玻璃结构模型
45.2.1 无序密堆球体模型
45.2.2 多面体无规堆积模型
45.2.3 无规线团模型
45.3 玻璃结构的模型化技术
45.3.1 物理模型化技术
45.3.2 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
45.4 一些氧化物玻璃和硫系玻璃的结构模型
45.4.1 二氧化硅玻璃
45.4.2 氧化硼玻璃
45.4.3 碱硅酸盐玻璃
45.4.4 碱硼酸盐玻璃
45.4.5 磷酸盐玻璃
45.4.6 其他氧化物玻璃
45.4.7 硫系玻璃
45.5 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在玻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45.5.1 硅酸钙玻璃结构
45.5.2 锂硼酸盐玻璃结构
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以玻璃物理化学与工艺理论为主线,贯穿玻璃结构与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玻璃成分、原料、熔制、退火、成形和加工工艺,玻璃成分分析与物性检测,玻璃工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四大板块。包括第一篇概论,分为玻璃发展历程、玻璃本质与形成;第二篇玻璃制造与加工,分为成分、原料、原料处理、配合料制备、熔化、窑炉、窑炉耐火材料、成形、成形模具、玻璃缺陷、退火与淬火、退火炉与热处理炉、热加工、封接、研磨与抛光、切割、钻孔、磨边与磨刻、表面化学处理、镀膜、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第三篇玻璃性质与检测,分为分相与析晶、黏度和表面张力、密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化学与表面性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着色和脱色、氧化?还原、酸?碱概念、放射线与脉冲束辐照效应、离子注入、飞秒激光作用、成品及原料化学分析、性能测试、研究方法、结构模型。根据科学发展观,介绍国内外在资源有效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新工艺新设备及我国玻璃工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本书由高校、科研及产业19个单位40名专家编写,其中一些为编写者的科研成果,如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玻璃的离子注入等为其他手册中很少涉及的。《玻璃性质与工艺手册》可供建材、轻工、化工、电子、电光源等行业从事玻璃科研、生产、设计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学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概论
第1章 玻璃的发展历程
1.1 玻璃的内涵与称谓
1.1.1 玻璃的内涵与外延
1.1.2 玻璃称谓的演变
1.2 玻璃的发展历程
1.2.1 世界玻璃的发展历程
1.2.2 中国玻璃的发展历程
1.2.3 玻璃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玻璃的本质与形成
2.1 玻璃的定义和通性
2.1.1 玻璃的定义
2.1.2 玻璃的通性
2.2 玻璃的形成
2.2.1 形成玻璃的物质
2.2.2 形成玻璃的方法
2.2.3 形成玻璃的条件
2.3 玻璃的结构
2.3.1 玻璃的结构理论
2.3.2 传统玻璃的结构
2.3.3 重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
2.3.4 微晶玻璃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玻璃制造与加工
第3章 玻璃成分
3.1 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
3.1.1 玻璃成分的表示方式
3.1.2 不同成分表示方式之间的换算
3.2 玻璃成分类型
3.2.1 玻璃成分的分类
3.2.2 氧化物玻璃成分
3.2.3 混合阴离子玻璃成分
3.2.4 非氧化物玻璃成分
3.2.5 离子盐及水溶液玻璃成分
3.2.6 实用玻璃成分
3.3 玻璃成分设计
3.3.1 玻璃成分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阶段
3.3.2 玻璃成分设计的原则
3.3.3 玻璃成分的设计方法
3.4 玻璃成分的发展方向
3.4.1 优化传统玻璃成分并进行标准化
3.4.2 按新工艺和设备的要求来研制新成分
3.4.3 探索新玻璃形成物和新的成分系统
3.4.4 研究有机?无机复合(杂化)、键合、嫁接的新玻璃成分,开拓玻璃新功能
参考文献
第4章 玻璃原料
4.1 主要原料
4.1.1 酸性氧化物原料
4.1.2 碱金属氧化物原料
4.1.3 碱土金属氧化物和其他二价金属氧化物原料
4.1.4 引入四价金属氧化物原料
4.1.5 天然含碱原料与矿渣原料
4.2 辅助原料
4.2.1 澄清剂
4.2.2 着色剂
4.2.3 脱色剂
4.2.4 乳浊剂
4.2.5 助熔剂
4.3 选择原料的原则
4.4 原料的氧化还原计算
4.5 常用玻璃原料转化系数及主要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第5章 玻璃原料的加工与处理
5.1 原料的精选
5.1.1 氧化硅类原料
5.1.2 碳酸盐类原料
5.1.3 引入氧化钠的原料
5.1.4 引入氧化铝的原料
5.1.5 碎玻璃
5.2 原料的粉碎
5.2.1 破碎机械
5.2.2 粉磨机械
5.3 原料的筛分和粒度控制
5.3.1 原料的筛分
5.3.2 玻璃原料的粒度控制
5.4 原料的储存
5.4.1 露天堆场
5.4.2 库房
5.4.3 料仓
5.5 原料的输送
5.5.1 皮带运输机
5.5.2 斗式提升机
5.5.3 气力输送设备
5.6 配料车间布置
参考文献
第6章 配合料的制备
6.1 配方计算
6.1.1 人工计算
6.1.2 线性方程组法
6.1.3 计算机编程计算法
6.1.4 线性规划法
6.2 配合料的混合
6.2.1 配合料称量
6.2.2 配合料的混合
6.3 配合料的输送
6.4 配合料的质量控制
6.4.1 质量控制指标
6.4.2 检验方法
6.5 配合料的粒化和密实化
参考文献
第7章 玻璃熔制
7.1 熔制过程
7.1.1 硅酸盐形成
7.1.2 玻璃形成
7.1.3 玻璃液的澄清
7.1.4 玻璃液的均化
7.1.5 玻璃液的冷却
7.2 熔制制度
7.2.1 坩埚窑的熔制制度
7.2.2 池窑的熔制制度
7.3 先进熔制技术
7.3.1 减压澄清
7.3.2 配合料窑外分解
参考文献
第8章 玻璃熔化窑炉
8.1 燃料与燃烧
8.1.1 燃料的种类及特性
8.1.2 燃料的组成与热值
8.1.3 燃料的燃烧
8.1.4 玻璃熔化能耗
8.1.5 燃烧产物中的有害成分
8.2 玻璃熔窑概况
8.2.1 玻璃熔窑的分类
8.2.2 各种熔窑的结构特点
8.3 坩埚窑
8.3.1 坩埚窑的分类
8.3.2 火焰窑的结构原理
8.3.3 火焰窑的结构
8.3.4 电熔坩埚窑
8.3.5 电坩埚窑
8.4 连续式池窑
8.4.1 熔制部分
8.4.2 热源供给部分
8.4.3 余热回收部分
8.4.4 排烟供气部分
8.4.5 浮法玻璃熔窑
8.5 电熔窑
8.5.1 电熔窑的类型
8.5.2 电极
8.5.3 电熔窑的结构
8.6 新型熔窑
8.6.1 混合加热熔窑
8.6.2 二次流液洞熔窑
8.6.3 辅助电加热熔窑
8.6.4 三通道蓄热室熔窑
8.6.5 双流液洞扁型窑
8.6.6 全氧燃烧熔窑
8.6.7 富氧燃烧、纯氧(或富氧)助燃熔窑
参考文
第9章 玻璃窑炉耐火材料
9.1 玻璃窑炉耐火材料的特性
9.1.1 化学组成
9.1.2 耐火材料的性能
9.2 玻璃窑炉用耐火材料
9.2.1 硅砖
9.2.2 黏土砖
9.2.3 高铝质耐火制品
9.2.4 熔铸AZS系制品
9.2.5 烧结AZS系制品
9.2.6 锆英石制品
9.2.7 镁铝砖
9.2.8 镁铬砖
9.2.9 轻质耐火材料
9.2.10 不定形耐火材料
9.3 玻璃工业用耐火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9.3.1 选用原则
9.3.2 耐火材料在玻璃窑炉中使用时的损坏情况
9.3.3 耐火材料的选用
9.3.4 隔热耐火材料
9.3.5 延长耐火材料使用寿命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10章 玻璃成形
10.1 成形原理与制度
10.2 成形方法
10.2.1 平板玻璃成形
10.2.2 容器(瓶罐、器皿)玻璃和电视以及技术玻璃成形
10.2.3 玻璃管和安瓿及玻璃管件成形
10.2.4 玻璃细珠和玻璃球成形
10.2.5 玻璃纤维成形
10.2.6 其他成形方法
10.3 成形的供料
10.3.1 供料方法
10.3.2 影响控制和调整料滴质量以及形状的因素
10.3.3 供料机简介
10.4 成形设备
10.4.1 成形设备概况
10.4.2 玻璃瓶罐和器皿的成形机分类
10.4.3 成形机类型和规格
参考文献
第11章 玻璃成形模具
11.1 模具设计
11.1.1 吹制模与压制模设计
11.1.2 行列式制瓶机模具设计基础
11.1.3 制瓶机初型模设计
11.1.4 制瓶机成形模设计
11.1.5 玻璃模冷却以及排气设计
11.1.6 模腔尺寸公差
11.1.7 模腔技术要求
11.2 模具制造
11.2.1 模具毛坯的热加工
11.2.2 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
11.3 模具材料
11.3.1 符合模具材料的条件
11.3.2 模具材料种类
参考文献
第12章 玻璃缺陷
12.1 概述
12.2 玻璃缺陷种类及成因
12.2.1 气泡缺陷
12.2.2 结石缺陷
12.2.3 条纹和节瘤缺陷
参考文献
第13章 玻璃的退火与淬火
13.1 玻璃中的应力
13.1.1 暂时应力
13.1.2 永久应力
13.2 玻璃的退火原理与工艺
13.2.1 玻璃的退火原理
13.2.2 玻璃的退火制度
13.2.3 退火曲线的计算
13.3 玻璃的淬火原理与工艺
13.3.1 玻璃的淬火原理
13.3.2 淬火玻璃的特性分析
13.3.3 平板玻璃风冷淬火工艺
13.3.4 其他玻璃制品的风冷淬火
13.3.5 液冷淬火生产工艺
13.3.6 淬火玻璃的自爆
参考文献
第14章 退火炉与热处理炉
14.1 退火炉
14.1.1 退火炉的分类
14.1.2 间歇式退火炉
14.1.3 半连续式退火炉
14.1.4 连续式退火炉
14.1.5 退火炉的计算
14.2 平板玻璃钢化炉
14.2.1 平板玻璃钢化炉的分类
14.2.2 水平钢化炉
14.2.3 弯钢化炉
14.3 热弯炉
14.3.1 玻璃的热弯原理
14.3.2 影响玻璃热弯的因素
14.3.3 电热式热弯炉
14.4 烤花炉
14.4.1 烤花温度制度
14.4.2 烤花炉
参考文献
第15章 玻璃的热加工
15.1 玻璃制品的爆口、烘口和火抛光
15.1.1 玻璃制品的爆口
15.1.2 玻璃制品的烘口
15.1.3 玻璃制品的火抛光
15.2 火焰切割
15.3 玻璃的热弯
15.3.1 热弯玻璃的分类
15.3.2 玻璃的热弯原理
15.3.3 热弯玻璃的制备工艺
15.3.4 玻璃热弯设备
15.3.5 热弯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5.4 玻璃的热熔
15.4.1 玻璃的热熔工艺
15.4.2 玻璃的热熔设备
15.5 玻璃灯工
15.5.1 灯工玻璃制品
15.5.2 灯工用火焰和喷灯
参考文献
第16章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
16.1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原理
16.1.1 玻璃与其他材料封接的基本原理
16.1.2 对封接件及其封接玻璃的性能要求
16.1.3 封接玻璃的分类及特点
16.1.4 封接玻璃组成的无铅化
16.1.5 无铅低熔封接玻璃的研究方向
16.2 玻璃与玻璃封接
16.2.1 玻璃与玻璃封接的方法
16.2.2 石英玻璃与石英玻璃的封接
16.2.3 玻璃与玻璃的封接应力
16.3 玻璃与金属封接
16.3.1 封接件及其材料的技术要求
16.3.2 玻璃与金属封接的条件
16.3.3 玻璃与金属气密熔封机理
16.3.4 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方法
16.3.5 玻璃与金属的封接技术
16.3.6 玻璃与金属基本封接工艺
16.3.7 影响玻璃与金属封接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
16.4 玻璃与陶瓷封接
16.4.1 玻璃与陶瓷封接方法
16.4.2 焊料玻璃的封接
16.4.3 玻璃焊料和透光多晶氧化铝陶瓷的封接
16.4.4 氧氮玻璃和氮化硅陶瓷的封接
参考文献
第17章 玻璃的研磨和抛光
17.1 玻璃的研磨
17.1.1 玻璃的研磨原理
17.1.2 磨料
17.1.3 影响研磨的工艺因素
17.2 玻璃的抛光
17.2.1 玻璃抛光机理
17.2.2 抛光介质
17.2.3 影响抛光的工艺因素
17.3 超光滑和超精密抛光新方法
17.3.1 超光滑和超精密的玻璃表面
17.3.2 数控小抛光工具抛光技术
17.3.3 应力盘抛光技术
17.3.4 浴法抛光技术
17.3.5 浮法抛光技术
17.3.6 磁流变抛光技术
17.3.7 离子束抛光技术
17.3.8 等离子体辅助抛光技术
17.3.9 电子束抛光技术
17.3.1 0激光抛光
参考文献
第18章 玻璃的切割、钻孔、磨边、磨刻和喷砂
18.1 玻璃的切割
18.1.1 玻璃的切割分类
18.1.2 切割工具
18.1.3 切割机械
18.1.4 激光切割
18.1.5 高压水射流(水刀)切割
18.2 玻璃的钻孔
18.2.1 机械钻孔
18.2.2 超声波钻孔
18.2.3 电子束钻孔机
18.3 玻璃的磨边
18.3.1 玻璃磨边的目的
18.3.2 玻璃磨边类型
18.3.3 玻璃磨边工艺
18.3.4 玻璃磨边机械
18.4 玻璃的磨刻
18.4.1 玻璃的刻花
18.4.2 玻璃的雕刻
18.4.3 玻璃制品的自动磨刻
18.4.4 玻璃的激光刻花
18.4.5 激光内雕
18.5 玻璃喷砂
18.5.1 玻璃喷砂的类型
18.5.2 玻璃喷砂的工艺与设备
参考文献
第19章 玻璃表面化学处理
19.1 玻璃蒙砂
19.1.1 化学蒙砂的机理
19.1.2 玻璃蒙砂的表征
19.1.3 玻璃蒙砂工艺
19.2 玻璃蚀刻
19.2.1 玻璃蚀刻的机理
19.2.2 玻璃蚀刻的工艺
19.3 玻璃化学抛光
19.3.1 铅晶质玻璃的化学抛光
19.3.2 钠钙玻璃的化学抛光
19.4 玻璃离子交换
19.4.1 互扩散系数
19.4.2 离子交换增强
19.5 玻璃表面脱碱
19.5.1 用脱碱法提高玻璃强度
19.5.2 用脱碱法增加玻璃化学稳定性
19.6 玻璃表面的防霉
19.6.1 玻璃表面生物发霉
19.6.2 玻璃表面的防霉处理
参考文献
第20章 玻璃表面镀膜
20.1 玻璃表面镀膜方法
20.1.1 物理气相沉积法
20.1.2 化学气相沉积法
20.1.3 化学法
20.2 低辐射镀膜玻璃
20.2.1 基本概念
20.2.2 分类
20.2.3 参数
20.2.4 制备方法
20.2.5 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20.3 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20.3.1 概念和机理
20.3.2 阳光控制膜分类
20.3.3 制备方法
20.3.4 参数
20.3.5 阳光控制膜发展现状
20.4 自清洁膜
20.4.1 自清洁原理
20.4.2 自清洁玻璃的分类
20.4.3 制备方法
20.4.4 发展现状
20.5 透明导电膜
20.5.1 基本概念
20.5.2 分类
20.5.3 制备方法
20.5.4 发展现状及应用
20.6 着色膜
20.6.1 基本概念
20.6.2 分类
20.6.3 制备方法
20.6.4 应用
参考文献
第21章 玻璃工业的污染和防治
21.1 气体的污染和防治
21.1.1 玻璃行业中主要气体污染物的危害
21.1.2 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21.1.3 治理的要求
21.1.4 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
21.2 烟气烟尘、粉尘的污染和防治
21.2.1 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21.2.2 治理的要求
21.2.3 减少污染的方法及现状
21.3 噪声的污染和防治
21.3.1 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21.3.2 噪声的表征
21.3.3 噪声的允许值
21.3.4 玻璃行业噪声来源
21.3.5 噪声的控制与防治
21.4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和防治
21.4.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危害
21.4.2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21.5 废水的污染和防治
21.5.1 玻璃行业废水来源与污染物种类
21.5.2 玻璃行业污染物废水排放标准要求
21.5.3 玻璃行业污染物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第22章 玻璃工业的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
22.1 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其重要性
22.1.1 循环经济概念
22.1.2 循环经济的基础
22.1.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22.2 平板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22.2.1 平板玻璃行业发展概况
22.2.2 平板玻璃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22.2.3 平板玻璃行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22.2.4 平板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
22.3 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
22.3.1 我国日用玻璃发展概况
22.3.2 日用玻璃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22.3.3 日用玻璃行业的循环经济具体措施
22.3.4 日用玻璃行业的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玻璃的性质与检测
第23章 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23.1 分相机理
23.1.1 分相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3.1.2 分相现象研究的技术方法
23.1.3 分相机理
23.2 分相对性质的影响
23.2.1 分相对玻璃成核的影响
23.2.2 玻璃成分与分相的关系
23.2.3 分相对玻璃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23.2.4 分相的研究进展
23.3 析晶机理
23.3.1 析晶产生的原因
23.3.2 晶体的生长及长大理论
23.3.3 玻璃析晶的测定方法
23.4 影响析晶的因素
23.4.1 玻璃成分及结构
23.4.2 玻璃分相
23.4.3 制备工艺
参考文献
第24章 玻璃的黏度和表面张力
24.1 玻璃的黏度
24.1.1 黏度的定义及玻璃黏度的工艺意义
24.1.2 玻璃黏度的测定方法
24.1.3 玻璃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24.1.4 玻璃黏度与成分的关系
24.2 玻璃的黏弹性
24.2.1 黏弹性原理
24.2.2 玻璃黏弹性的测定方法
24.2.3 各种玻璃的黏弹性
24.3 玻璃的表面张力
24.3.1 表面张力的定义及其工艺意义
24.3.2 玻璃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24.3.3 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24.3.4 玻璃的表面张力与成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25章 玻璃的密度
25.1 玻璃密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
25.2 玻璃密度与成分的关系
25.2.1 玻璃成分对密度的影响规律
25.2.2 玻璃密度的计算方法
25.3 热处理引起的玻璃密度变化
25.4 玻璃在高压下的致密化
参考文献
第26章 玻璃的力学性质
26.1 玻璃的弹性
26.1.1 玻璃的弹性模量
26.1.2 玻璃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
26.2 玻璃的硬度
26.3 玻璃的强度
26.3.1 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
26.3.2 玻璃强度的评价方法
26.4 玻璃的断裂韧性
26.5 玻璃的疲劳与亚临界裂纹扩展
26.6 玻璃的抗冲击性能
26.7 玻璃的表面接触损伤评价
26.8 玻璃的抗热震性能
26.9 玻璃强度的离散性和韦泊尔模数
26.10 玻璃的脆度和冲击阻力
26.11 玻璃的蠕变和应力松弛
26.12 玻璃力学性质的在线测试和保证试验
26.13中空玻璃密封性的检测方法
26.14真空玻璃真空度在线检测方法
26.15钢化玻璃自爆机理及风险预测
26.15.1 硫化镍微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
26.15.2 异质颗粒引起的钢化玻璃自爆的机理
26.15.3 预测钢化玻璃自爆风险的方法
26.16 玻璃幕墙可靠性评价与无损在线测试方法
26.17 玻璃表面薄膜力学性质表征与评价
26.17.1 膜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26.17.2 复合硬度模型研究膜层材料的本征硬度
26.17.3 膜基界面强度
26.17.4 膜层的残余应力
26.17.5 膜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参考文献
第27章 玻璃的热学性质
27.1 玻璃的热容
27.2 玻璃的热膨胀
27.2.1 热膨胀系数及其测定
27.2.2 玻璃膨胀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27.2.3 玻璃的热膨胀曲线
27.2.4 玻璃的膨胀系数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27.2.5 玻璃膨胀系数的计算
27.2.6 膨胀系数与玻璃热历史的关系
27.3 玻璃的热传导
27.3.1 热传导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27.3.2 热传导与温度的关系
27.4 玻璃的耐热性
27.4.1 影响玻璃耐热性的因素
27.4.2 玻璃耐热性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28章 玻璃的光学性质
28.1 玻璃对光的折射与散射
28.1.1 玻璃的折射
28.1.2 玻璃的散射
28.2 玻璃对光的透射与吸收
28.2.1 吸收和透过
28.2.2 光吸收的测量
28.2.3 红外吸收和紫外吸收
28.3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28.3.1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28.3.2 玻璃的非线性折射率
28.3.3 玻璃非线性折射率的测量
28.3.4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与组成
参考文献
第29章 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29.1 着色玻璃的颜色表示方法
29.1.1 色度坐标和色坐标图
29.1.2 光谱的透过和吸收
29.2 离子着色
29.2.1 离子着色理论
29.2.2 离子着色的着色剂
29.2.3 多种离子组合着色
29.2.4 离子着色玻璃的实用例子
29.3 金属胶体着色
29.3.1 金属胶体着色理论
29.3.2 金属胶体着色的着色剂
29.4 半导体着色
29.4.1 半导体着色机理
29.4.2 半导体着色的着色剂
29.4.3 半导体着色玻璃的显色
29.5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着色
29.5.1 着色机理
29.5.2 着色剂
29.6 辐照着色
29.6.1 曝光着色
29.6.2 辐射着色
29.6.3 光致变色
29.7 玻璃的脱色
29.7.1 化学脱色
29.7.2 物理脱色
29.8 着色玻璃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
29.8.1 着色玻璃最近十年的新进展
29.8.2 着色离子在氟磷酸盐玻璃中的着色
29.8.3 新型着色玻璃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第30章 玻璃的发光
30.1 玻璃的发光机理
30.2 过渡金属离子发光
30.2.1 dn离子发光
30.2.2 s2离子发光
30.2.3 U6+离子发光
30.3 稀土离子发光
30.3.1 稀土的电子层结构
30.3.2 能级与跃迁
30.3.3 异常价态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30.3.4 能量传递和浓度猝灭
30.3.5 稀土离子发光实例
30.4 玻璃的荧光
30.4.1 长余辉发光玻璃
30.4.2 X射线发光玻璃
30.4.3 上转换发光玻璃
30.4.4 下转换发光
30.4.5 敏化发光
30.4.6 其他玻璃的荧光现象
参考文献
第31章 玻璃的电学性质
31.1 玻璃的电绝缘性
31.1.1 玻璃的电绝缘性与导电机理
31.1.2 玻璃电绝缘性的测定
31.1.3 玻璃的电阻率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31.1.4 玻璃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31.1.5 玻璃电绝缘性的估算
31.2 玻璃的介电性
31.2.1 玻璃的介电常数
31.2.2 玻璃的介电损耗
31.3 玻璃的导电性
31.3.1 含多价过渡元素组成的玻璃
31.3.2 钒磷氧化物玻璃
31.3.3 硫属玻璃
参考文献
第32章 玻璃的磁学性质
32.1 玻璃磁性的来源
32.1.1 电子自旋与磁性
32.1.2 自发磁化与磁性
32.1.3 磁畴与磁性
32.2 玻璃的磁化率与磁性分类
32.2.1 玻璃的磁化率
32.2.2 磁性分类
32.3 玻璃中的磁效应
32.3.1 微晶玻璃的磁滞生热效应
32.3.2 玻璃的法拉第旋光效应
32.3.3 玻璃的电磁屏蔽效应
32.4 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
32.4.1 穆斯堡尔效应的概念
32.4.2 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
32.4.3 玻璃的穆斯堡尔效应
参考文献
第33章 玻璃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
33.1 玻璃在高压下的性质变化
33.1.1 玻璃结构的演变
33.1.2 玻璃的致密化
33.1.3 玻璃的分相和析晶
33.1.4 玻璃的吸收和发光性能
33.1.5 玻璃的导电性能
33.1.6 玻璃中离子的还原
33.1.7 玻璃的力学性能改变
33.1.8 玻璃中气体溶解度的变化
33.2 玻璃在微重力下的性质
33.2.1 新型玻璃的熔制
33.2.2 玻璃的分相与析晶
33.2.3 玻璃表面的润湿行为
33.2.4 玻璃复合材料
33.2.5 玻璃与气体
参考文献
第34章 玻璃的化学性质
34.1 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1 玻璃的侵蚀类型
34.1.2 水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3 酸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1.4 碱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34.2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1 硅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2 镧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3 碲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4 硫系化物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5 氧氟化物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2.6 硼硅酸盐包层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34.3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1 钠钙硅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2 镧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3 碲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4 氟化物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量
34.3.5 多组分硼硅酸盐玻璃化学稳定性测试
34.3.6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
34.4 玻璃的风化
34.4.1 玻璃风化的机理
34.4.2 各种因素对玻璃风化的影响
34.4.3 玻璃风化的检测方法
34.4.4 表面风化产物
34.4.5 防止玻璃发霉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35章 玻璃的表面性质
35.1 玻璃表面的基本特性
35.2 玻璃表面的结构
35.2.1 新鲜玻璃表面结构
35.2.2 实际玻璃表面结构
35.3 玻璃表面的化学组成
35.3.1 平板玻璃的表面组成
35.3.2 瓶罐玻璃的表面组成
35.3.3 玻璃纤维与玻璃带的表面组成
35.3.4 铝硼硅酸盐玻璃管的表面组成
35.4 玻璃的表面能
35.4.1 液态和固态的表面能
35.4.2 玻璃的表面能
35.5 玻璃的表面形貌
35.5.1 玻璃的表面不平整性
35.5.2 玻璃表面形貌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36章 玻璃的氧化还原
36.1 玻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36.2 影响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因素
36.2.1 玻璃熔体内氧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2 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3 温度和组成对玻璃中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4 玻璃中氧化还原离子的活性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2.5 氧分压和玻璃酸碱度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36.3 熔液中氧化还原平衡的直接测定
36.4 玻璃熔制过程的Redox数控制
36.4.1 玻璃原料和配合料COD值分析方法
36.4.2 配合料Redox数和玻璃Redox数的计算方法
36.4.3 玻璃Redox数在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7章 玻璃中的酸碱概念
37.1 玻璃中的酸碱关系
37.2 玻璃的光学碱度
37.2.1 玻璃光学碱度的概念
37.2.2 玻璃光学碱度的理论计算
37.2.3 光学碱度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7.3 玻璃中氧离子的活性
37.3.1 氧的摩尔折射度
37.3.2 电动势的测量
37.3.3 气体的溶解度
参考文献
第38章 玻璃的放射线辐照效应
38.1 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作用(一)
38.1.1 光致吸收
38.1.2 光致化学反应
38.1.3 光致结构效应
38.2 γ射线辐射与玻璃的作用(二)
38.2.1 光学性能
38.2.2 热性能和物理性能
38.2.3 化学稳定性
38.3 β射线与玻璃的作用
38.3.1 结构变化
38.3.2 光学效应
38.3.3 化学稳定性
38.4 X射线辐照效应
38.4.1 光致化学反应
38.4.2 光致吸收
38.4.3 热释光
38.4.4 光致析晶
38.4.5 光致发光成像
38.4.6 X射线光刻性能
参考文献
第39章 玻璃的脉冲束辐照效应
39.1 激光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1.1 激光损伤
39.1.2 激光诱导性能的变化
39.1.3 激光微结构加工
39.2 中子束与玻璃的作用
39.2.1 吸收效应
39.2.2 光学性能
39.2.3 结构效应
39.2.4 电学性能
39.2.5 热学性能
39.2.6 力学性能
39.3 电子束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3.1 电子束诱导微晶化
39.3.2 表面改性
39.3.3 电子束焊接
39.3.4 二阶谐波发生效应
39.4 质子辐照与玻璃的作用
39.4.1 结构损伤
39.4.2 发光效应
39.4.3 性能变化
参考文献
第40章 玻璃的离子注入
40.1 离子注入的特点与分类
40.1.1 离子注入的特点
40.1.2 离子注入的分类
40.2 离子注入的机理
40.2.1 注入离子的碰撞效应
40.2.2 注入离子的深度和浓度分布
40.2.3 玻璃结构的变化和化合物的生成
40.2.4 玻璃的分相与晶化
40.2.5 玻璃中纳米簇的形成
40.3 离子注入设备
40.3.1 离子注入机的分类
40.3.2 离子源与离子注入机的结构
40.4 离子注入对玻璃性能的影响
40.4.1 玻璃形貌
40.4.2 玻璃表面致密与应力
40.4.3 对硬度的影响
40.4.4 对折射率的影响
40.4.5 对光吸收的影响
40.4.6 对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
40.4.7 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40.4.8 对超导性能的影响
40.4.9 对磁性状态的影响
40.4.1 0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40.4.1 1对玻璃风化的影响
40.4.1 2对玻璃润湿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1章 玻璃与飞秒激光作用
41.1 飞秒激光及其特点
41.1.1 飞秒激光简介
41.1.2 飞秒激光的原理
41.1.3 影响微结构变化的因素
41.2 飞秒激光诱导玻璃各种功能微结构
41.2.1 利用诱导的色心的着色和发光实现彩色图像标记
41.2.2 诱导产生折射率的增加
41.2.3 微空洞结构
41.2.4 微裂纹的可控空间排列
41.2.5 活性离子的空间选择性价态操控
41.2.6 金属纳米粒子的空间选择性析出控制
41.2.7 玻璃中光功能晶体的可控空间选择性析出
41.2.8 飞秒激光制备三维光子晶体
41.2.9 飞秒激光在玻璃表面诱导二维结构
41.2.10 玻璃中诱导离子迁移现象
41.2.11 玻璃中三维打孔
41.2.12 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周期性纳米孔洞点串结构
41.2.13 单光束飞秒激光诱导的偏振依赖的纳米光栅结构
参考文献
第42章 玻璃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42.1 玻璃工艺性能的测定
42.1.1 高温黏度的测定(旋转法)
42.1.2 软化温度的测定(自重伸长法)
42.1.3 退火点和应变点的测定
42.1.4 析晶温度的测定
42.1.5 表面张力的测定
42.2 玻璃力学性质的测定
42.2.1 密度的测定
42.2.2 抗弯强度的测定
42.2.3 抗张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测定
42.2.4 抗冲击强度的测定
42.2.5 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
42.2.6 硬度的测定
42.3 玻璃光学性质的测定
42.3.1 折射率的测定
42.3.2 透过率的测定
42.3.3 反射率和散射率的测定
42.3.4 玻璃色度的测定
42.4 玻璃热学性质的测定
42.4.1 热稳定性的测定
42.4.2 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42.4.3 热导率的测定(防护热板法,参考JCT675-1997)
42.4.4 比热容的测定
42.5 玻璃电学性质的测定
42.5.1 介电损耗和介电常数的测定
42.5.2 电阻率和电导率的测定
42.5.3 直流击穿强度的测定
42.6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42.6.1 耐水性的测定
42.6.2 耐酸性的测定
42.6.3 耐碱性的测定
42.7 玻璃体均匀性的测定
42.7.1 应力的测定
42.7.2 条纹的测定
42.7.3 结石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43章 玻璃及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测定
43.1 概述
43.1.1 玻璃元素分析方法
43.1.2 试样的处理
4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3.2 容量分析法
43.2.1 容量分析常用试剂
43.2.2 酸碱滴定法测定氧化硅和氧化硼
43.2.3 配位滴定法测定铝、钙、镁、锌、铅、钛、铁
43.2.4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氧化亚铁(参考GBT1549-94)
43.3 质量分析法
43.3.1 质量分析的计算
43.3.2 氧化硅的测定
43.3.3 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氧化钡和三氧化硫
43.3.4 氧化锆的测定(苦杏仁酸质量法,参考GB900015-88)
43.4 比色分光光度法
43.4.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4.2 显色条件
43.4.3 比色分析常用标准溶液
43.4.4 铁、钛、锆、锰、砷、硅、磷、氟、铈、铬、氯的测定
43.5 火焰分光光度法
43.5.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5.2 碱金属氧化物的测定(参考GB9000.9 -88)
4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3.6.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6.2 基本分析方法(参考GB9000.1 -88)
43.6.3 测定条件
43.6.4 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参考GB1347-88)
43.6.5 锂、钠、钾、镁、钙、铁、铝、钴、镍、锰、铅、锌、锑、铜、银、镉的测定
43.6.6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元素
43.7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43.7.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7.2 基本分析方法
43.7.3 氟、钾、钠、钡、硼的测定
43.8 发射光谱分析法
43.8.1 电弧或火花发射光谱法
43.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43.8.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43.9 无机质谱分析法
43.9.1 基本原理和仪器
43.9.2 无机质谱的定性、定量分析
43.9.3 高纯石英玻璃中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
43.10 玻璃原料化学组成的分析
43.10.1 酸性氧化物原料的分析
43.10.2 碱金属氧化物原料的分析
43.10.3 碱土金属氧化物原料的分析
43.10.4 澄清剂原料的分析
43.11 玻璃化学组成的分析
43.11.1 石英玻璃的分析(参考GBT3284-93)
43.11.2 高硅氧玻璃的分析
43.11.3 钠钙硅玻璃的分析(参考GB1347-88)
43.11.4 钠硼铝硅玻璃的分析(参考GBT1549-94)
43.11.5 铅钡锌玻璃的分析
43.11.6 电子玻璃的分析
43.11.7 磷酸盐玻璃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44章 玻璃结构研究方法
44.1 光电子能谱技术
44.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4.1.2 俄歇能谱法
44.2 光谱分析技术
44.2.1 紫外吸收光谱
44.2.2 红外吸收光谱
44.2.3 拉曼散射光谱
44.2.4 扩展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44.3 核物理技术
44.3.1 核磁共振谱
44.3.2 穆斯堡尔谱
44.3.3 电子自旋共振谱
44.3.4 正电子湮灭技术
44.4 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
44.4.1 透射电子显微镜
4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考文献
第45章 玻璃结构模型
45.1 经典玻璃结构模型
45.1.1 无规则网络结构模型
45.1.2 晶子结构模型
45.1.3 无规则网络与晶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45.2 其他玻璃结构模型
45.2.1 无序密堆球体模型
45.2.2 多面体无规堆积模型
45.2.3 无规线团模型
45.3 玻璃结构的模型化技术
45.3.1 物理模型化技术
45.3.2 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
45.4 一些氧化物玻璃和硫系玻璃的结构模型
45.4.1 二氧化硅玻璃
45.4.2 氧化硼玻璃
45.4.3 碱硅酸盐玻璃
45.4.4 碱硼酸盐玻璃
45.4.5 磷酸盐玻璃
45.4.6 其他氧化物玻璃
45.4.7 硫系玻璃
45.5 分子动力学模型化技术在玻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45.5.1 硅酸钙玻璃结构
45.5.2 锂硼酸盐玻璃结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