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水沙输运
- 名 称:长江河口水沙输运 - 下载地址1
- 类 别:水利工程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xekn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长江河口水沙输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长江河口水沙输运》系作者多年来对长江河口水沙输运及其对河槽演变影响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为:河口区不同区段的水沙通量,潮汐潮流、余流余环流及其对悬沙输运与对河槽演变的影响,悬沙输运特性和机制,滩与槽、长江口与杭州湾之间的水沙交换,涨潮槽和最大浑浊带的水沙输运,底沙输运。《长江河口水沙输运》可供水文、泥沙、水利、港口航道、水资源、环境、地理、海洋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长江河口水沙通量
1.1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1.1.1 水沙来源
1.1.2 水沙通量时间系列特征
1.1.3 水沙通量时间系列趋势分析
1.1.4 水沙通量的阶段性变化
1.1.5 水沙通量的年内变化
1.1.6泥沙颗粒组成
1.1.7 几点认识
1.2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1.2.1 资料来源与处理
1.2.2 长江人河口区径流通量变化
1.2.3 长江人河口区悬沙通量变化
1.2.4 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
1.2.5 几点认识
1.3 长江入河口区输沙量时间序列分析
1.3.1 趋势性分析
1.3.2 跳跃分析
1.3.3 原因分析
1.3.4 周期分析
1.3.5 几点认识
1.4 南北港断面净水沙通量估算
1.4.1 资料的取得和地形数据的数字化
1.4.2 计算方法
1.4.3 结果和讨论
1.4.4 几点认识
1.5 断面悬沙通量组分模式及其在南港的应用
1.5.1 研究思路
1.5.2 资料来源
1.5.3 断面通量组分模式
1.5.4 结果和讨论
1.5.5 几点认识
1.6 口外海滨典型断面悬沙通量
1.6.1 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
1.6.2 研究方法
1.6.3 结果与讨论
1.6.4 几点认识
第2章 长江河口水动力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1 长江河口潮波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1.1 潮波传播
2.1.2 潮波变形
2.1.3 几点认识
2.2 长江河口段潮差变化特性
2.2.1 资料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分析
2.2.4 几点认识
2.3 长江河口潮流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3.1 潮汐和潮流性质
2.3.2 潮流运动形式和历时
2.3.3 潮流流向与流速
2.3.4 潮流与潮位的相位差和潮流场分布
2.3.5 几点认识
2.4 长江河口径流和盐度的谱分析
2.4.1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2.4.2 径流的功率谱
2.4.3 盐度的功率谱
2.4.4 径流和盐度相互关系的交叉谱分析
2.4.5 几点认识
2.5 长江口内余流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5.1 影响长江口余流的主要因子
2.5.2 口内余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河槽的相互作用
2.5.3 几点认识
2.6 长江河口口门附近余环流及其对悬沙输移的影响
2.6.1 盐淡水混合类型
2.6.2 河口纵向余环流模式
2.6.3 纵向余环流对悬沙输移的影响
2.6.4 几点认识
2.7 长江河口口外海滨余流的时空变化
2.7.1 余流的空间分布
2.7.2 余流的时间变化
2.7.3 余流的主要组成
2.7.4 余流的概念模式
2.7.5 几点认识
第3章 长江河口悬沙输运与滩槽水沙交换
3.1 长江河口悬沙输运特性
3.1.1 长江来水来沙特点
3.1.2 口门附近悬沙分布变化规律
3.1.3 人海悬沙的淤积和扩散
3.1.4 几点认识
3.2 长江河口咸淡水混合对悬沙输运的影响
3.2.1 混合的潮相变化
3.2.2 混合对悬沙输运的影响
3.2.3 几点认识
3.3 南槽和北槽悬沙输运机制
3.3.1 现场观测和数据处理
3.3.2 余流的纵向分布
3.3.3 各项输沙机制的纵向分布
3.3.4 南北槽浑浊带形成机制分析
3.3.5 几点认识
3.4 南汇边滩悬沙输运和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
3.4.1 含沙量的时空变化
3.4.2 潮滩悬沙输运模式
3.4.3 长江口与杭州湾的泥沙交换
3.4.4 几点认识
3.5 口外海滨悬沙分布及扩散特征
3.5.1 资料来源
3.5.2 悬沙分布
3.5.3 垂向扩散系数
3.5.4 几点认识
第4章 长江河口涨潮槽的水沙输运
4.1 长江河口涨潮槽的形成与演变
4.1.1 涨潮槽的形态特征
4.1.2 涨潮槽发育的动力条件
4.1.3 涨潮槽的形成原因
4.1.4 涨潮槽的演变规律
4.1.5 涨潮槽的利用与整治途径
4.1.6 几点认识
4.2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
4.2.1 水沙特性分析
4.2.2 河槽类型的判定
4.2.3 几点认识
4.3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水沙输运机制
4.3.1 现场观测资料
4.3.2 涨、落潮槽水流输运机制分析
4.3.3 涨、落潮槽悬沙输运机制分析
4.3.4 几点认识
4.4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特性
4.4.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4.4.2 潮流特性
4.4.3 泥沙粒径
4.4.4 含沙量
4.4.5 泥沙运动过程和输沙量
4.4.6 几点认识
4.5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底沙输运趋势
4.5.1 Gao-Collins粒径趋势模型
4.5.2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5.3 结果讨论
4.5.4 几点认识
4.6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沉积物特征及其动力响应
4.6.1 研究区域背景
4.6.2 研究方法
4.6.3 分析结果
4.6.4 结果讨论
4.6.5 几点认识
第5章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
5.1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5.1.1 影响最大浑浊带的水文泥沙因子
5.1.2 最大浑浊带的时空变化
5.1.3 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条件
5.1.4 最大浑浊带悬沙沉降的物理化学过程
5.1.5 最大浑浊带对河口淤积的影响
5.1.6 几点认识
5.2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的输运机制
5.2.1 物质纵向输移项定义
5.2.2 现场观测资料
5.2.3 水量纵向净输移
5.2.4 悬沙纵向净输移
5.2.5 几点认识
5.3 河口形状对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影响
5.3.1 数值试验设置
5.3.2 平面分布
5.3.3 纵向分布
5.3.4 横向分布
5.3.5 几点认识
5.4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
5.4.1 研究方法
5.4.2 浮泥的基本特性
5.4.3 浮泥形成及变化过程
5.4.4 浮泥的分布
5.4.5 几点认识
第6章 长江河口底沙输运
6.1 长江河口底沙的颗粒组成与沙波运动
6.1.1 研究方法
6.1.2 底沙来源
6.1.3 河床泥沙的颗粒组成
6.1.4 沙波运动
6.1.5 沙洲、沙嘴及水下沙体的推移运动
6.1.6 几点认识
6.2 长江河口段枯季河床沉积物与沙波的现场观测
6.2.1 现场观测和研究方法
6.2.2 河床表层沉积物颗粒特征
6.2.3 河床沙波
6.2.4 几点认识
6.3 长江河口段的水下沙洲
6.3.1 水下沙洲类型及其演变特征
6.3.2 典型水下沙洲的演变过程和冲淤计算
6.3.3 几点认识
附录:作者已发表的著作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长江河口水沙输运》系作者多年来对长江河口水沙输运及其对河槽演变影响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为:河口区不同区段的水沙通量,潮汐潮流、余流余环流及其对悬沙输运与对河槽演变的影响,悬沙输运特性和机制,滩与槽、长江口与杭州湾之间的水沙交换,涨潮槽和最大浑浊带的水沙输运,底沙输运。《长江河口水沙输运》可供水文、泥沙、水利、港口航道、水资源、环境、地理、海洋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长江河口水沙通量
1.1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1.1.1 水沙来源
1.1.2 水沙通量时间系列特征
1.1.3 水沙通量时间系列趋势分析
1.1.4 水沙通量的阶段性变化
1.1.5 水沙通量的年内变化
1.1.6泥沙颗粒组成
1.1.7 几点认识
1.2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1.2.1 资料来源与处理
1.2.2 长江人河口区径流通量变化
1.2.3 长江人河口区悬沙通量变化
1.2.4 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
1.2.5 几点认识
1.3 长江入河口区输沙量时间序列分析
1.3.1 趋势性分析
1.3.2 跳跃分析
1.3.3 原因分析
1.3.4 周期分析
1.3.5 几点认识
1.4 南北港断面净水沙通量估算
1.4.1 资料的取得和地形数据的数字化
1.4.2 计算方法
1.4.3 结果和讨论
1.4.4 几点认识
1.5 断面悬沙通量组分模式及其在南港的应用
1.5.1 研究思路
1.5.2 资料来源
1.5.3 断面通量组分模式
1.5.4 结果和讨论
1.5.5 几点认识
1.6 口外海滨典型断面悬沙通量
1.6.1 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
1.6.2 研究方法
1.6.3 结果与讨论
1.6.4 几点认识
第2章 长江河口水动力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1 长江河口潮波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1.1 潮波传播
2.1.2 潮波变形
2.1.3 几点认识
2.2 长江河口段潮差变化特性
2.2.1 资料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分析
2.2.4 几点认识
2.3 长江河口潮流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3.1 潮汐和潮流性质
2.3.2 潮流运动形式和历时
2.3.3 潮流流向与流速
2.3.4 潮流与潮位的相位差和潮流场分布
2.3.5 几点认识
2.4 长江河口径流和盐度的谱分析
2.4.1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2.4.2 径流的功率谱
2.4.3 盐度的功率谱
2.4.4 径流和盐度相互关系的交叉谱分析
2.4.5 几点认识
2.5 长江口内余流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
2.5.1 影响长江口余流的主要因子
2.5.2 口内余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河槽的相互作用
2.5.3 几点认识
2.6 长江河口口门附近余环流及其对悬沙输移的影响
2.6.1 盐淡水混合类型
2.6.2 河口纵向余环流模式
2.6.3 纵向余环流对悬沙输移的影响
2.6.4 几点认识
2.7 长江河口口外海滨余流的时空变化
2.7.1 余流的空间分布
2.7.2 余流的时间变化
2.7.3 余流的主要组成
2.7.4 余流的概念模式
2.7.5 几点认识
第3章 长江河口悬沙输运与滩槽水沙交换
3.1 长江河口悬沙输运特性
3.1.1 长江来水来沙特点
3.1.2 口门附近悬沙分布变化规律
3.1.3 人海悬沙的淤积和扩散
3.1.4 几点认识
3.2 长江河口咸淡水混合对悬沙输运的影响
3.2.1 混合的潮相变化
3.2.2 混合对悬沙输运的影响
3.2.3 几点认识
3.3 南槽和北槽悬沙输运机制
3.3.1 现场观测和数据处理
3.3.2 余流的纵向分布
3.3.3 各项输沙机制的纵向分布
3.3.4 南北槽浑浊带形成机制分析
3.3.5 几点认识
3.4 南汇边滩悬沙输运和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
3.4.1 含沙量的时空变化
3.4.2 潮滩悬沙输运模式
3.4.3 长江口与杭州湾的泥沙交换
3.4.4 几点认识
3.5 口外海滨悬沙分布及扩散特征
3.5.1 资料来源
3.5.2 悬沙分布
3.5.3 垂向扩散系数
3.5.4 几点认识
第4章 长江河口涨潮槽的水沙输运
4.1 长江河口涨潮槽的形成与演变
4.1.1 涨潮槽的形态特征
4.1.2 涨潮槽发育的动力条件
4.1.3 涨潮槽的形成原因
4.1.4 涨潮槽的演变规律
4.1.5 涨潮槽的利用与整治途径
4.1.6 几点认识
4.2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
4.2.1 水沙特性分析
4.2.2 河槽类型的判定
4.2.3 几点认识
4.3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水沙输运机制
4.3.1 现场观测资料
4.3.2 涨、落潮槽水流输运机制分析
4.3.3 涨、落潮槽悬沙输运机制分析
4.3.4 几点认识
4.4 长江河口涨潮槽泥沙运动特性
4.4.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4.4.2 潮流特性
4.4.3 泥沙粒径
4.4.4 含沙量
4.4.5 泥沙运动过程和输沙量
4.4.6 几点认识
4.5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底沙输运趋势
4.5.1 Gao-Collins粒径趋势模型
4.5.2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5.3 结果讨论
4.5.4 几点认识
4.6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沉积物特征及其动力响应
4.6.1 研究区域背景
4.6.2 研究方法
4.6.3 分析结果
4.6.4 结果讨论
4.6.5 几点认识
第5章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
5.1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5.1.1 影响最大浑浊带的水文泥沙因子
5.1.2 最大浑浊带的时空变化
5.1.3 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条件
5.1.4 最大浑浊带悬沙沉降的物理化学过程
5.1.5 最大浑浊带对河口淤积的影响
5.1.6 几点认识
5.2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的输运机制
5.2.1 物质纵向输移项定义
5.2.2 现场观测资料
5.2.3 水量纵向净输移
5.2.4 悬沙纵向净输移
5.2.5 几点认识
5.3 河口形状对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影响
5.3.1 数值试验设置
5.3.2 平面分布
5.3.3 纵向分布
5.3.4 横向分布
5.3.5 几点认识
5.4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
5.4.1 研究方法
5.4.2 浮泥的基本特性
5.4.3 浮泥形成及变化过程
5.4.4 浮泥的分布
5.4.5 几点认识
第6章 长江河口底沙输运
6.1 长江河口底沙的颗粒组成与沙波运动
6.1.1 研究方法
6.1.2 底沙来源
6.1.3 河床泥沙的颗粒组成
6.1.4 沙波运动
6.1.5 沙洲、沙嘴及水下沙体的推移运动
6.1.6 几点认识
6.2 长江河口段枯季河床沉积物与沙波的现场观测
6.2.1 现场观测和研究方法
6.2.2 河床表层沉积物颗粒特征
6.2.3 河床沙波
6.2.4 几点认识
6.3 长江河口段的水下沙洲
6.3.1 水下沙洲类型及其演变特征
6.3.2 典型水下沙洲的演变过程和冲淤计算
6.3.3 几点认识
附录:作者已发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