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DB34/T 459-2022 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 > 下载地址1
DB34/T 459-2022 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
- 名 称:DB34/T 459-2022 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 - 下载地址1
- 类 别:食品地方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59—2022 代替 DB34/T 459-2004
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Schizaphis piricola
2022 - 10 - 26发布
2022 - 11 - 26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4/T 459—2004《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与DB34/T 459—200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结果初期果园、结果盛期果园、结果后期果园”的表述(见3.1,见2004版2.1);
b) 更改了“越冬卵基数调查”的调查方法(见4.1,见2004版3.1);
c) 更改了“系统调查”的调查方法,增加了时间内容(见4.2,见2004版3.2);
d) 更改了“春季普查”的调查时间(见4.3.1,见2004版3.3.1);
e) 更改了“秋季普查”的有关内容(见4.3.2,见2004版3.3.2);
f) 更改了“发生期确定”的有关内容(见5.1,见2004版4.1);
g) 更改了“梨二叉蚜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高峰日百叶蚜量数值(见表5,见2004版表5);
h) 增加了“测报资料收集”的相关要素(见6.1);
i) 更改了“调查资料汇报”的时间内容(见6.3,见2004版5.3);
j) 增加并修改了附录A的有关内容(见附录A,见2004版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砀山县植保植检服务中心、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超、李建东、黄娟、杨玉珍、陈爱红、王学良、邱坤、王蓓蓓、马洪管、于淑琴、吴君侠、陈述、朱海燕。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4年首次发布为DB34/T 459—2004,2022年第一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的测报调查规范,并规定了梨二叉蚜测报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测报资料的统计、收集和汇报。
本文件适用于梨二叉蚜的测报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结果初期果园、结果盛期果园、结果后期果园 young orchards,full productive orchards,old orchards
分别指树龄在 10 年以下、10 年~40 年和 40 年以上的梨园。 有卵芽率 egg bud rate
调查有卵芽数占调查总芽数的比例。 有蚜枝(叶)率 aphid branch (leaf) rate
调查有蚜枝(叶)数占调查总枝(叶)数的比例。 卷叶率 leaf rolling rate
调查受梨二叉蚜为害造成的卷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比例。
4 调查内容和方法 越冬卵基数调查
于上年 11 月下旬,根据当地梨树品种、树龄等,按照“S”路线随机分布普查 10 块~15 块梨园,每块梨园调查 3 株,每株按不同方位和上部、中部、下部的枝条,随机抽查枝条端部的芽腋 100个,用手持式放大镜调查,记载有卵芽数和越冬卵量,统计有卵芽率,折算百芽卵量。将结果记入表1。
DB34/T 459—2022
2
表1 越冬卵基数调查表
调查日期
地点
代表面积(667m2)
梨树品种
树龄
调查芽数(个)
越冬卵量(粒)
有卵芽率(%)
百芽卵量(粒)
备注
系统调查
于梨树花芽萌动时开始,至为害结束时(5月下旬)止,逢 3 日、8 日调查,每 5 天调查 1 次。选有代表性的结果初期、结果盛期、结果后期果园各一块,每块园面积在 667m2 以上,每园在中间部位固定 3 株梨树,每株间隔 5 棵以上。花芽萌动至花落 80% 时,每株树按东、南、西、北、中各标定好 5 个短枝,共 25 枝,每枝只查 1 个芽,每次均调查固定枝上芽;落花后,每个枝条只调查基部、中部、梢部三张叶片,一株梨树共调查 75 片叶。记载有蚜枝(叶)数、有翅蚜量、无翅蚜量、卷叶数,统计有蚜枝(叶)率、卷叶率,折算百枝(叶)有翅蚜量、无翅蚜量,将调查结果记入表2。
表2 春季梨二叉蚜系统调查记载表
调查
日期
果园
类型
梨树生育期
有蚜枝(叶)率(%)
百枝(叶)蚜量(粒)
百枝(叶)虫量
(头)
卷叶率(%)
备注
有翅
无翅
合计
结果初期果园
结果盛期果园
结果后期果园
平均
普查
4.3.1 春季普查
落花后 7 天~10 天,普查有代表性的梨园 10 块~15 块,每块调查 3 株,方法同 4.2 中梨树落花后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3。
表3 春季梨二叉蚜普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田块
面积(667m2)
梨树品种
树龄
调查叶数
有蚜叶数
有蚜叶率(%)
百叶蚜量(头)
卷叶率(%)
备注
有翅
无翅
合计
4.3.2 秋季普查
于 10 月上中旬调查,同一地点每年秋季调查时间应相对固定,调查方法亦同4.2中梨树落花后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4。
DB34/T 459—2022
3
表4 秋季梨二叉蚜普查记载表
调查
日期
调查地点
田块
面积
(667m2)
梨树品种
树龄
调查叶数
有蚜叶数
有蚜叶率(%)
百叶蚜量
(头)
备注
有翅
无翅
合计
5 测报资料统计 发生期确定
用 3 块系统调查梨园调查数据平均值作为梨二叉蚜春季发生消长的依据,5 天 1 次的调查数据用插值法处理校正成每天的数据。梨二叉蚜发生危害始期、末期,分别指百叶蚜量上升和下降至防治指标(百叶蚜量 200 头)的日期,始期与末期之间的天数为梨二叉蚜发生危害天数,发生危害期内,百叶蚜量最高的日期为梨二叉蚜发生危害高峰日。 发生量表示及发生程度的划分标准
越冬卵量用平均百芽卵量表示,春季发生量用发生危害高峰日平均百叶蚜量和平均最高卷叶率表示,秋季发生量用平均百叶蚜量表示。发生程度以春季发生危害高峰日平均百叶蚜量和平均最高卷叶率为指标划分成五级。分级标准见表5。
表5 梨二叉蚜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发生级别(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发生程度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
高峰日百叶蚜量(头)
≤200
201~1000
1001~2000
2001~3000
>3000
平均最高卷叶率(%)
≤3
3.1~8
8.1~15
15.1~20
>20
6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报 测报资料收集
梨二叉蚜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梨树的品种、树龄、面积、生育期和栽培管理资料;当地温度、湿度、降水、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发生防治基本情况收集
记载梨二叉蚜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措施等,总结发生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 调查资料汇报
县级植保部门分别于每年 1 月 20 日、6 月 20 日、11 月 20 日,将调查资料用模式报表(见附录A)形式报上级植保部门。
DB34/T 459—2022
4
附录A (资料性) 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见表A.1~A.3。
表A.1 越冬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填报时间:1月20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平均越冬卵量(粒/百芽)
2
平均越冬卵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3
越冬卵平均有卵芽率(%)
4
平均有卵芽率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5
4月份平均气温预报值(℃)
6
4月份平均气温预报值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
7
4月份降雨量预报值(mm)
8
4月份降雨量预报值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mm)
9
预计春季梨二叉蚜危害高峰期(月/日)
10
危害高峰期比历年平均值早晚(±天)
11
预计春季梨二叉蚜发生程度(级)
12
预计春季梨二叉蚜平均用药防治次数(次)
13
填报单位:
表A.2 春季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填报时间:6月20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始期(月/日)
2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高峰期(月/日)
3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高峰期比历年平均值早晚(±天)
4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末期(月/日)
5
发生危害期天数比历年平均值增减(±天)
6
春季梨二叉蚜平均最高百叶蚜量(头)
7
平均最高百叶蚜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8
春季梨二叉蚜平均最高卷叶率(%)
9
平均最高卷叶率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10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程度(级)
11
春季梨二叉蚜需要用药防治次数(次)
12
春季梨二叉蚜实际用药防治次数(次)
13
填报单位:
DB34/T 459—2022
5
表A.3 秋季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填报时间:11月20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秋季梨二叉蚜调查时间(月/日)
2
秋季梨二叉蚜平均百叶蚜量(头)
3
平均百叶蚜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4
秋季梨二叉蚜最高百叶蚜量(头)
5
预计下年梨二叉蚜发生程度(级)
6
填报单位:
DB34/T 459—2022 代替 DB34/T 459-2004
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Schizaphis piricola
2022 - 10 - 26发布
2022 - 11 - 26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4/T 459—2004《梨二叉蚜测报调查规范》,与DB34/T 459—200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结果初期果园、结果盛期果园、结果后期果园”的表述(见3.1,见2004版2.1);
b) 更改了“越冬卵基数调查”的调查方法(见4.1,见2004版3.1);
c) 更改了“系统调查”的调查方法,增加了时间内容(见4.2,见2004版3.2);
d) 更改了“春季普查”的调查时间(见4.3.1,见2004版3.3.1);
e) 更改了“秋季普查”的有关内容(见4.3.2,见2004版3.3.2);
f) 更改了“发生期确定”的有关内容(见5.1,见2004版4.1);
g) 更改了“梨二叉蚜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高峰日百叶蚜量数值(见表5,见2004版表5);
h) 增加了“测报资料收集”的相关要素(见6.1);
i) 更改了“调查资料汇报”的时间内容(见6.3,见2004版5.3);
j) 增加并修改了附录A的有关内容(见附录A,见2004版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砀山县植保植检服务中心、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超、李建东、黄娟、杨玉珍、陈爱红、王学良、邱坤、王蓓蓓、马洪管、于淑琴、吴君侠、陈述、朱海燕。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4年首次发布为DB34/T 459—2004,2022年第一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的测报调查规范,并规定了梨二叉蚜测报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测报资料的统计、收集和汇报。
本文件适用于梨二叉蚜的测报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结果初期果园、结果盛期果园、结果后期果园 young orchards,full productive orchards,old orchards
分别指树龄在 10 年以下、10 年~40 年和 40 年以上的梨园。 有卵芽率 egg bud rate
调查有卵芽数占调查总芽数的比例。 有蚜枝(叶)率 aphid branch (leaf) rate
调查有蚜枝(叶)数占调查总枝(叶)数的比例。 卷叶率 leaf rolling rate
调查受梨二叉蚜为害造成的卷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比例。
4 调查内容和方法 越冬卵基数调查
于上年 11 月下旬,根据当地梨树品种、树龄等,按照“S”路线随机分布普查 10 块~15 块梨园,每块梨园调查 3 株,每株按不同方位和上部、中部、下部的枝条,随机抽查枝条端部的芽腋 100个,用手持式放大镜调查,记载有卵芽数和越冬卵量,统计有卵芽率,折算百芽卵量。将结果记入表1。
DB34/T 459—2022
2
表1 越冬卵基数调查表
调查日期
地点
代表面积(667m2)
梨树品种
树龄
调查芽数(个)
越冬卵量(粒)
有卵芽率(%)
百芽卵量(粒)
备注
系统调查
于梨树花芽萌动时开始,至为害结束时(5月下旬)止,逢 3 日、8 日调查,每 5 天调查 1 次。选有代表性的结果初期、结果盛期、结果后期果园各一块,每块园面积在 667m2 以上,每园在中间部位固定 3 株梨树,每株间隔 5 棵以上。花芽萌动至花落 80% 时,每株树按东、南、西、北、中各标定好 5 个短枝,共 25 枝,每枝只查 1 个芽,每次均调查固定枝上芽;落花后,每个枝条只调查基部、中部、梢部三张叶片,一株梨树共调查 75 片叶。记载有蚜枝(叶)数、有翅蚜量、无翅蚜量、卷叶数,统计有蚜枝(叶)率、卷叶率,折算百枝(叶)有翅蚜量、无翅蚜量,将调查结果记入表2。
表2 春季梨二叉蚜系统调查记载表
调查
日期
果园
类型
梨树生育期
有蚜枝(叶)率(%)
百枝(叶)蚜量(粒)
百枝(叶)虫量
(头)
卷叶率(%)
备注
有翅
无翅
合计
结果初期果园
结果盛期果园
结果后期果园
平均
普查
4.3.1 春季普查
落花后 7 天~10 天,普查有代表性的梨园 10 块~15 块,每块调查 3 株,方法同 4.2 中梨树落花后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3。
表3 春季梨二叉蚜普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田块
面积(667m2)
梨树品种
树龄
调查叶数
有蚜叶数
有蚜叶率(%)
百叶蚜量(头)
卷叶率(%)
备注
有翅
无翅
合计
4.3.2 秋季普查
于 10 月上中旬调查,同一地点每年秋季调查时间应相对固定,调查方法亦同4.2中梨树落花后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4。
DB34/T 459—2022
3
表4 秋季梨二叉蚜普查记载表
调查
日期
调查地点
田块
面积
(667m2)
梨树品种
树龄
调查叶数
有蚜叶数
有蚜叶率(%)
百叶蚜量
(头)
备注
有翅
无翅
合计
5 测报资料统计 发生期确定
用 3 块系统调查梨园调查数据平均值作为梨二叉蚜春季发生消长的依据,5 天 1 次的调查数据用插值法处理校正成每天的数据。梨二叉蚜发生危害始期、末期,分别指百叶蚜量上升和下降至防治指标(百叶蚜量 200 头)的日期,始期与末期之间的天数为梨二叉蚜发生危害天数,发生危害期内,百叶蚜量最高的日期为梨二叉蚜发生危害高峰日。 发生量表示及发生程度的划分标准
越冬卵量用平均百芽卵量表示,春季发生量用发生危害高峰日平均百叶蚜量和平均最高卷叶率表示,秋季发生量用平均百叶蚜量表示。发生程度以春季发生危害高峰日平均百叶蚜量和平均最高卷叶率为指标划分成五级。分级标准见表5。
表5 梨二叉蚜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发生级别(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发生程度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
高峰日百叶蚜量(头)
≤200
201~1000
1001~2000
2001~3000
>3000
平均最高卷叶率(%)
≤3
3.1~8
8.1~15
15.1~20
>20
6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报 测报资料收集
梨二叉蚜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梨树的品种、树龄、面积、生育期和栽培管理资料;当地温度、湿度、降水、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发生防治基本情况收集
记载梨二叉蚜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措施等,总结发生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 调查资料汇报
县级植保部门分别于每年 1 月 20 日、6 月 20 日、11 月 20 日,将调查资料用模式报表(见附录A)形式报上级植保部门。
DB34/T 459—2022
4
附录A (资料性) 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见表A.1~A.3。
表A.1 越冬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填报时间:1月20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平均越冬卵量(粒/百芽)
2
平均越冬卵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3
越冬卵平均有卵芽率(%)
4
平均有卵芽率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5
4月份平均气温预报值(℃)
6
4月份平均气温预报值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
7
4月份降雨量预报值(mm)
8
4月份降雨量预报值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mm)
9
预计春季梨二叉蚜危害高峰期(月/日)
10
危害高峰期比历年平均值早晚(±天)
11
预计春季梨二叉蚜发生程度(级)
12
预计春季梨二叉蚜平均用药防治次数(次)
13
填报单位:
表A.2 春季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填报时间:6月20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始期(月/日)
2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高峰期(月/日)
3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高峰期比历年平均值早晚(±天)
4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危害末期(月/日)
5
发生危害期天数比历年平均值增减(±天)
6
春季梨二叉蚜平均最高百叶蚜量(头)
7
平均最高百叶蚜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8
春季梨二叉蚜平均最高卷叶率(%)
9
平均最高卷叶率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10
春季梨二叉蚜发生程度(级)
11
春季梨二叉蚜需要用药防治次数(次)
12
春季梨二叉蚜实际用药防治次数(次)
13
填报单位:
DB34/T 459—2022
5
表A.3 秋季梨二叉蚜模式报表
填报时间:11月20日
序号
查报内容
查报结果
1
秋季梨二叉蚜调查时间(月/日)
2
秋季梨二叉蚜平均百叶蚜量(头)
3
平均百叶蚜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4
秋季梨二叉蚜最高百叶蚜量(头)
5
预计下年梨二叉蚜发生程度(级)
6
填报单位:
相关推荐
- DB34∕T 3600-2020 精密数控机床工作台多点热误差的测定
- DB34∕T 2290-2022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规程
- DB34/T 1162.1-2010 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第1部分:基本要求
- DB34/T 4510-202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洁净区管理规范
- DB34∕T 3979-2021 奶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 DB34/T 1262-2010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DB34/T 4374-2023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益性招聘会服务规范
- DB34∕T 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 DB34∕T 3678-2020 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 DB34∕T 3734-2020 建设项目节水评价编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