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 朱同兴,李宗亮 著 2010年版 > 下载地址2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 朱同兴,李宗亮 著 2010年版
- 名 称: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 朱同兴,李宗亮 著 2010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地质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
作者:朱同兴,李宗亮 著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主要成果:厘定了测区大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地层分区,建立和完善了测区构造-地层划分系统;在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系地层剖面;对前泥盆系变质岩进行了解体和重新厘定;对南羌塘地区上三叠统肖茶卡群进行了重新厘定,重新厘定了康托组、唢呐湖组地质时代归属;对不同时期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岩石中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迹及组合进行研究和识别;合理划分了测区次级构造单元,系统收集了测区内各次级构造单元内部变形特征;重建龙木错-双湖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通过综合分析,将测区地质发展演化划分为7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可供从事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和区域地质调查的生产、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报告由朱同兴、李宗亮编纂。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任务与要求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工作程度
一、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二、过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前人资料利用程度
第四节 完成任务情况
一、工作概况
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三、质量评述
第五节 生产组织及人员编制
第二章 地层
第一节 岩石地层
一、昂达尔错地层分区
二、西雅尔岗地层分区
三、多格错仁地层分区
第二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一、泥盆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二、石炭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三、二叠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四、三叠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五、侏罗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第三节 层序地层
一、各时代典型剖面层序划分与描述
二、层序时空变化及地层格架
第四节 几个重要地层及地质界线的讨论
一、变质岩系的解体和重新厘定
二、上三叠统肖茶卡群的解体
三、侏罗系-三叠系之间的接触关系
四、康托组、唢呐湖组的时代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超基性侵入岩
一、区域分布与产出特征
二、岩石学特征
三、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四、岩相及侵位时代探讨
五、侵位机制及构造环境判别
第二节 基性侵入岩
一、区域分布与产出特征
二、岩石学特征
三、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四、岩相及侵位时代探讨
五、侵位机制及构造环境判别
第三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早侏罗世酸性侵入岩
二、中晚侏罗世中酸性花岗岩
第四节 脉 岩
一、基性岩脉
二、中性脉岩
三、酸性岩脉
第五节 火山岩
一、二叠纪火山岩
二、晚三叠世火山岩
三、早侏罗世火山岩
第六节 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一、海西期岩浆活动
二、印支期岩浆活动
三、燕山期岩浆活动
第四章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第一节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一、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二、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三、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四、退变质作用
第二节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一
一、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二、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三、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四、叠加变质作用
第三节 俯冲带变质作用
一、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二、原岩建造与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三、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四、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五、叠加变质作用
第四节 动力变质作用
一、韧性剪切变质作用
二、脆性碎裂变质作用
第五节 接触变质作用
第六节 变质变形序列及演化
一、变质变形序列
二、变质变形演化阶段划分
第五章 构造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一、大地构造位置
二、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三、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各次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特征
一、北羌塘陆块
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
三、南羌塘陆块
第三节 构造层划分
一、重要不整合界面
二、构造层的划分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与环境地质
一、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类型
二、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三、新构造单元分区
四、盆地成因类型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五、环境地质、灾害地质
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 基本思路
第二节 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一、主要地质事件
二、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第三节 地质发展演化史
一、前奥陶纪变质基底形成阶段
二、奥陶纪-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
三、二叠纪南部伸展-中部会聚俯冲演化阶段
四、早中三叠世局部伸展演化阶段
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碰撞造山演化阶段
六、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前陆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
七、新生代后造山隆升阶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一、重要成果及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作者:朱同兴,李宗亮 著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主要成果:厘定了测区大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地层分区,建立和完善了测区构造-地层划分系统;在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系地层剖面;对前泥盆系变质岩进行了解体和重新厘定;对南羌塘地区上三叠统肖茶卡群进行了重新厘定,重新厘定了康托组、唢呐湖组地质时代归属;对不同时期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岩石中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迹及组合进行研究和识别;合理划分了测区次级构造单元,系统收集了测区内各次级构造单元内部变形特征;重建龙木错-双湖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通过综合分析,将测区地质发展演化划分为7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江爱达日那幅(I45C003003)(比例尺1:250000)》可供从事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和区域地质调查的生产、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报告由朱同兴、李宗亮编纂。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任务与要求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工作程度
一、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二、过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前人资料利用程度
第四节 完成任务情况
一、工作概况
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三、质量评述
第五节 生产组织及人员编制
第二章 地层
第一节 岩石地层
一、昂达尔错地层分区
二、西雅尔岗地层分区
三、多格错仁地层分区
第二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一、泥盆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二、石炭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三、二叠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四、三叠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五、侏罗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第三节 层序地层
一、各时代典型剖面层序划分与描述
二、层序时空变化及地层格架
第四节 几个重要地层及地质界线的讨论
一、变质岩系的解体和重新厘定
二、上三叠统肖茶卡群的解体
三、侏罗系-三叠系之间的接触关系
四、康托组、唢呐湖组的时代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超基性侵入岩
一、区域分布与产出特征
二、岩石学特征
三、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四、岩相及侵位时代探讨
五、侵位机制及构造环境判别
第二节 基性侵入岩
一、区域分布与产出特征
二、岩石学特征
三、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四、岩相及侵位时代探讨
五、侵位机制及构造环境判别
第三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早侏罗世酸性侵入岩
二、中晚侏罗世中酸性花岗岩
第四节 脉 岩
一、基性岩脉
二、中性脉岩
三、酸性岩脉
第五节 火山岩
一、二叠纪火山岩
二、晚三叠世火山岩
三、早侏罗世火山岩
第六节 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一、海西期岩浆活动
二、印支期岩浆活动
三、燕山期岩浆活动
第四章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第一节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一、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二、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三、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四、退变质作用
第二节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一
一、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二、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三、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四、叠加变质作用
第三节 俯冲带变质作用
一、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二、原岩建造与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三、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四、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五、叠加变质作用
第四节 动力变质作用
一、韧性剪切变质作用
二、脆性碎裂变质作用
第五节 接触变质作用
第六节 变质变形序列及演化
一、变质变形序列
二、变质变形演化阶段划分
第五章 构造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一、大地构造位置
二、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三、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各次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特征
一、北羌塘陆块
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
三、南羌塘陆块
第三节 构造层划分
一、重要不整合界面
二、构造层的划分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与环境地质
一、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类型
二、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三、新构造单元分区
四、盆地成因类型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五、环境地质、灾害地质
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 基本思路
第二节 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一、主要地质事件
二、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第三节 地质发展演化史
一、前奥陶纪变质基底形成阶段
二、奥陶纪-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
三、二叠纪南部伸展-中部会聚俯冲演化阶段
四、早中三叠世局部伸展演化阶段
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碰撞造山演化阶段
六、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前陆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
七、新生代后造山隆升阶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一、重要成果及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