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流体包裹体出版时间:2014年版丛编项: 流体包裹体专著系列内容简介 《流体包裹体专著系列:地震流体包裹体》主要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和地震学之间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方向,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和地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古地震构造性质、应力场状态、物理化学环境及其地震来源、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等。另外也涉及到如何通过变形流体包裹体地震前兆的信息来预报现代地震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作者避开了繁杂的数学推导,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流体包裹体研究古地震有关测试原理与技术,同时让更多有关工作者掌握利用流体包裹体预报现今地震的研究途径。《地震流体包裹体》主要作为地震工作人员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补充教材,同时可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科学各专业人员和业余地震工作者参考。目录序前言第1章 地震流体概述1.1 地震概念1.1.1 有关地震的术语1.1.2 地震的分类1.1.3 地震的分布1.2 地震流体1.2.1 地壳中的流体1.2.2 地震流体概念1.2.3 构造地震流体来源1.2.4 构造地震流体成因分类1.2.5 构造地震流体成分分类1.2.6 地震流体活动与循环1.3 构造地震流体主要成分1.3.1 H2O1.3.2 NaCl-H2O1.3.3 CO2-H2O1.3.4 CO2-H2O-NaCl1.3.5 CH4-H20-NaCl主要参考文献第2章 地震水溶液物理化学特征及化学组成2.1 地震水溶液物理化学特征2.1.1 影响地震水溶液性质的物理化学因素2.1.2 地震水溶液物理化学特征2.2 地震水溶液的化学组成2.2.1 概述2.2.2 挥发气体成分2.2.3 主要阳离子2.2.4 主要阴离子2.2.5 胶体成分2.2.6 微量元素2.2.7 有机物组分2.2.8 稳定同位素2.2.9 放射性同位素成分主要参考文献第3章 地震机理及其流体作用3.1 地震机理概述3.1.1 地震力学--弹性回跳理论3.1.2 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3.1.3 断裂带中地震作用3.2 孕震模式研究3.2.1 孕震模式研究概述3.2.2 膨胀-扩散模式3.2.3 膨胀-失稳模式3.2.4 膨胀-扩散模式和膨胀-失稳模式的比较3.3 断裂带流体活动及其地震作用3.3.1 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3.3.2 断层岩体破裂力学性质3.3.3 断层破碎带扩容性质3.3.4 地震孕育的雷宾德尔效应3.3.5 强震复发周期与流体活动3.4 地震断层阀效应及其流体包裹体验证3.4.1 断层带中流体间歇性流动理论3.4.2 间歇性脉的形成模式3.4.3 断裂阀动力模型3.4.4 断层带中流体间歇性流动的力学机制3.4.5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的流体运移特征3.4.6 断裂阀模型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主要参考文献第4章 地震变形构造特征及其赋存的流体包裹体4.1 地震活断层派生裂隙及塑性变形构造4.1.1 岩石变形与破裂4.1.2 断层活动派生裂隙系统4.2 固结裂隙构造--脉体及其赋存的流体包裹体4.2.1 脉体应力性质类型4.2.2 脉体固结类型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4.2.3 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中注意问题4.3 含流体愈合裂隙显微构造--流体包裹体迹面(FIP)4.3.1 地震构造变形和FIP4.3.2 FIP成因类型4.3.3 不同构造中的FIP4.3.4 FIP形成和分布的综合分析4.4 塑性变形显微构造及其赋存的流体包裹体4.4.1 石英变形纹4.4.2 扭折带4.4.3 机械双晶4.4.4 亚晶粒4.4.5 动态重结晶新晶粒4.4.6 变斑晶包迹构造4.4.7 压溶构造4.4.8 静态重结晶新晶粒4.4.9 带状构造4.4.10 出溶构造4.4.11 超微构造主要参考文献第5章 地震FIP(和脉体)表征参数特征及其测定方法5.1 地震FIP(和脉体)野外和室内观测方法及其表征参数特征5.1.1 野外脉体采样和观测5.1.2 显微镜下FIP观测5.1.3 FIP(和脉体)观测资料的分析整理5.1.4 地震FIP(和脉体)表征参数特征5.2 地震FIP的旋转台测定和赤平投影原理5.2.1 旋转台的构造、安装和校正5.2.2 赤平投影原理5.3 地震FIP(脉体)构造统计图的绘制和应用5.3.1 地震FIP(脉体)构造统计图的绘制5.3.2 方位等密度图的绘制方法--网格法(施密特法)5.3.3 计算机软件制图5.3.4 FIP组构图优选方位在投影图中的表现形式和等密线图旋转操作主要参考文献第6章 地震FIP(和脉体)表征参数数值分析6.1 FIP(和脉体)数值分析方法和表征参数概率分布6.1.1 常用的几种FIP数值分析方法6.1.2 FIP(和脉体)表征参数的概率分布6.2 地震岩体FIP分维测定和分形模型6.2.1 地震岩体FIP两种类型分维的测定6.2.2 几种典型地震岩体FIP分形结构模型6.3 地震FIP构造动力学条件的推算6.3.1 地震FIP在断层性质判别中的应用6.3.2 含FIP显微构造动力学条件的推算6.4 地震FIP古应力莫尔圆分析6.4.1 莫尔强度理论和莫尔应力圆6.4.2 FIP古应力判断准则6.4.3 共轭剪切FIP夹角大小--莫尔圆分析6.5 地震裂隙古应力莫尔圆计算6.5.1 破裂准则的实际应用6.5.2 破裂准则的应用实例6.5.3 莫尔圆计算古应力新方法6.6 FIP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6.6.1 概述6.6.2 构造应力的概念和构成6.6.3 地壳浅部原岩应力的变化规律6.6.4 构造应力场的确定6.6.5 地震断裂古应力场测试6.6.6 地震FIP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6.6.7 构造裂隙的应力场模拟计算6.6.8 裂隙地应力场模拟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7章 流体包裹体在古地震构造研究方面的应用7.1 流体包裹体在古地震构造中的研究7.1.1 板块构造活动研究7.1.2 地震断裂带的研究7.1.3 地震构造应力场研究7.1.4 地震构造岩石变形研究7.1.5 地震构造流体势的研究7.2 冲绳海槽现代火山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板块地震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7.2.1 冲绳海槽现代地震构造7.2.2 流体包裹体研究7.2.3 板块地震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7.3 由FIP分析东海小洋山地震构造应力场7.3.1 地质概况7.3.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7.3.3 流体包裹体迹面(FIP)分析7.3.4 构造应力特征7.3.5 形成的热力学条件7.3.6 研究结果分析7.3.7 主要结论7.4 汶川地震断裂带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以wFSD-1井为例7.4.1 概述7.4.2 样品采集和样品加工7.4.3 显微镜观察7.4.4 包裹体测温7.4.5 包裹体形成时热力学参数的计算7.4.6 不同时期动力学参数的测定7.4.7 地震作用与流体活动7.4.8 结论和讨论7.5 测定三峡库区断裂中FIP预测水库绣发地震7.5.1 概述7.5.2 样品采集和岩石力学实验7.5.3 断裂岩石形变分形测算及其应用7.5.4 三峡库区断裂岩石形变的分形测算与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模拟计算7.5.5 结论7.6 FIP在地震岩体滑坡分析中的应用--以白鹤岭滑坡为例7.6.1 导言7.6.2 地质概况7.6.3 分析方法7.6.4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7.6.5 有限元方法模拟7.6.6 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第8章 现代地震前兆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地震预报思路8.1 地震前兆包裹体参数异常、定量判定方法及其地震预报思路8.1.1 地震预报方法和前兆中包裹体参数异常预报地震原理8.1.2 包裹体参数异常的定量判定方法8.1.3 流体包裹体参数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提取8.1.4 包裹体测定参数动态异常的基本特征8.1.5 包裹体参数异常预报地震的思路8.2 现代地震前兆中应力场变化8.2.1 地下水动力学前兆展示的震前应力场基本特征8.2.2 构造应力场与裂隙(脉体和FIP)的关系8.2.3 断层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8.2.4 地应力场地震预报8.3 现代地震热动力学前兆8.3.1 热异常与地震的关系8.3.2 包裹体地热动态测定的技术思路8.3.3 包裹体流体势测定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8.3.4 地震活动性模拟8.3.5 地震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前兆存在问题8.4 现代地震地球化学前兆8.4.1 地震地球化学前兆产生的原因8.4.2 影响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主要因素8.4.3 地球化学组分短l临异常与短临预报的讨论8.4.4 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组分异常8.4.5 地震地球化学前兆的几种成分特征8.4.6 流体包裹体中CO2、CH4前兆异常机理的探讨8.4.7 地震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前兆预报8.5 地震预报的进展、困难和前景8.5.1 地震预报的现状进展8.5.2 地震预报的面临的主要困难8.5.3 地震预测的前景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 地震资料去噪方法:原理算法编程及应用 下一篇: 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