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 电路原理 作者:张冬梅,公茂法,张秀娟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6年版内容简介共分13章:电路模型和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元件及电路等效变换、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暂态电路及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 、非正弦周期激励电路的稳态响应、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运算法、双口网络目录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学习要点 2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 21.1.1 电路的组成 21.1.2 实际电路 21.1.3 电路模型 31.1.4 电路的分类 41.2 电路中基本物理量及参考方向 51.2.1 电流 51.2.2 电压 61.2.3 电位 61.2.4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71.2.5 功率 81.2.6 电能量 91.3 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 101.3.1 电阻元件 101.3.2 电感元件 111.3.3 电容元件 121.4 独立电源 141.4.1 电压源 141.4.2 电流源 151.5 受控源(非独立源) 161.6 基尔霍夫定律 ( Kirchhoff’s Laws ) 18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9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211.7 仿 真 22习 题 一 27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3学习要点 332.1 引言 33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332.2.1 电阻的串联等效 332.2.2 电阻的并联等效 352.3 电阻的Y连接和 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372.3.1 Y连接和 连接 372.3.2 Y- 等效变换的计算 382.4 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402.4.1 理想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402.4.2 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422.5 输入电阻 452.6 仿 真 47习 题 二 51第3章 静态电路的一般分析 56学习要点 563.1 概 述 563.2 图的概念 563.2.1 电路的图 563.2.2 图的有关概念 573. 3 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3.3.1 KCL的独立方程数 593.3.2 KVL的独立方程数 593.4 支路电流法 593.4.1 支路电流法 593.4.2 列写支路电流方程的步骤 603.4.3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 603.5 回路电流法及网孔电流法 623.5.1 回路电流法及网孔电流法的基本思想 623.5.2 列写回路电流(网孔电流)方程的步骤 633.5.3 回路(网孔)法的应用 643.6 节点电压法 663.6.1 节点电压法的基本思想 663.6.2 列写节点电压方程的步骤 673.6.3 节点电压法的应用 683.7 仿 真 76习 题 三 78第4章 电路定理 2学习要点 24.1 叠加定理 24.1.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网络函数 24.1.2 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 34.2 分解方法与替代定理 84.2.1 分解方法 84.2.2 替代定理(substitution theorem) 9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104.3.1 戴维宁定理( Thevenin’s Theorem) 104.3.2 戴维宁定理的证明 114.3.3 戴维宁定理的应用 124.3.4 诺顿定理(Norton’s Theorem) 154.3.5 诺顿定理的应用 164.4 电源的负载能力与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04.4.1电源的负载能力 204.4.2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04.4.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224.5 特勒根定理与互易定理 234.5.1 特勒根功率定理 (Tellegen¢s power theorem) 244.5.2 特勒根似功率定理 (Tellegen¢s quasi-power theorem) 244.5.3 互易定理 254.6 对偶原理 274.7 仿 真 29习 题 四 36第5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2学习要点 25.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初始值 25.1.1 电路与方程 25.1.2 一阶电路的两种基本类型 35.1.3 换路及换路定则 35.1.4 初始值的求法 55. 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5.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5.2.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15.2.3 电路零输入响应规律的总结 135. 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65.3.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65.3.2 RL并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95.4 三要素法 225.5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65.1.1 单位阶跃函数及其性质 265.5.2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75.6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285.6.1 单位冲激函数及其性质 285.6.2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305.7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35.7.1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35.7.2 GLC并联电路的分析 415.8 二阶电路的全响应、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425.8.1 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 425.8.2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445.8.3 一般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465.9 仿 真 50习 题 五 54第6章 正弦稳态分析--相量法 2学习重点 26.1 正 弦 量 26.2 复 数 46.3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66.3.1问题的引入 66.3.2正弦量的相量式表示 66.3.3正弦量的相量图表示 86.3.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的应用 86.4 KCL、KVL相量形式 106.5 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VCR的相量形式 116.6 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导纳及等效 146.6.1阻抗的概念 146.6.2 导纳的概念 166.7 正弦稳态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76.7.1 相量法的原理 176.7.2 相量法的一般分析过程 186.7.3 相量图法 216.8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复功率 226.9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守恒 246.10 正弦稳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 286.11 仿 真 实 验 30习 题 六 32第7章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2学习要点 27.1 互感 27.1.1 互感 M 27.1.2 耦合因数K 47.1.3 耦合电感上的电压、电流关系 57.1.4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57.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87.2.1 耦合电感的串联 87.2.2 耦合电感的并联 117.2.3 耦合电感的 T 型去耦等效 147.3 空心变压器 197.4 理想变压器 227.4.1 理想变压器的条件 227.4.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227.5 仿 真 26习 题 七 28第8章 三相电路 2学习要点 28.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及连接方式 28.1.1 对称三相电源 28.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38.1.3 三相负载的连接 58.2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8.2.1 简单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68.2.2 复杂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88.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98.4 三相功率计算与测量 138.4.1三相功率的计算 138.4.2三相功率的测量 148.5 仿 真 17习 题 八 19第9章 非正弦周期信号及其稳态分析 2学习要点 29.1 非正弦周期信号 29.2 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29.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89.3.1 三角函数的积分 89.3.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 89.3.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平均值 99.3.4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平均功率 109.4 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的分析 11习 题 九 13第10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 2学习要点 210.1滤波器 210.1.1低通滤波电路 210.2 R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与串联谐振 610.2.1 RLC串联谐振电路 610.2.2 RLC串联谐振的特征 710.2.3 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910.3并联谐振电路 1310.3.1 GLC并联电路 1310.3.2电感线圈和电容并联的谐振电路 1410.4 波特图 16习 题 十 24第11章 动态电路的运算分析法 2学习要点 21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211.1.1拉氏变换的定义 211.1.2拉氏变换的条件 311.1.3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311.2 拉氏反变换——分解定理 711.3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模型 1111.3.1 KL的运算形式 1111.3.2 VCR的运算形式 1111.4 用复频域分析法计算线性电路 1311.5 网络函数及其零点、极点 2211.6 零、极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2411.7 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 26习 题 十一 30第12章 二端口网络 2学习要点 212.1 二端网络与多端网络 212.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312.2.1 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及其方程 312.2.2 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及其方程 512.2.3 二端口网络的T参数及其方程 712.2.4 二端口网络的H参数矩阵及其方程 812.2.5 二端口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 912.3 具有端接的二端口网络 1012.3.1 输入阻抗 1012.3.2 特性阻抗 1112.4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312.5 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1512.5.1两个二端口的级联 1512.5.2两个二端口的并联 1612.5.3二端口的串联 1612.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1712.6.1 回转器 1712.6.2 负阻抗变换器 18习 题 十二 19第13章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2学习要点 213.1 运算放大器 213.2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分析 313.3 仿 真 8本章小结 14习 题 十三 15第14章 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2学习要点 214.1 关联矩阵A?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214.1.1 关联矩阵A和KCL、KVL方程的矩阵形式 214.1.2 复合支路及其VCR的矩阵形式 414.1.3 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614.1.4 改进的节点电压方程 1014.2 回路矩阵B?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1114.2.1 回路矩阵B和KVL、KCL方程的矩阵形式 1114.2.2 复合支路及其VCR的矩阵形式 1314.2.3 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1414.3 割集矩阵Q?割集分析法 1514.3.1割集与割集矩阵Q 1514.3.2 KCL、KVL方程的矩阵形式 1614.3.3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1714.4 状态方程 1814.4.1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 1914.4.2状态方程的直观编列写 20习 题 十四 22第15章 非线性电路 2学习要点 215.1 非线性元件与非线性电路 215.2 非线性电阻元件 215.3 非线性电路方程 615.4 图解分析法 715.5 小信号分析法 815.6分段线性化方法 1215.7 非线性电容和非线性电感 15习 题 十五 18? 上一篇: 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 电路分析实验教程 第2版 陶秋香,杨焱,叶蓁,邓谦,胡志伟 下一篇: 三菱FX3U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吕桃,金宝宁 编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