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气光学出版时间:2012年版内容简介 大气光学特性在气象、气候和天文观测等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环境监测、遥感、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讯等光电工程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光学性质决定了大气辐射平衡;各种先进光电技术的应用场景绝大部分都位于地球大气层内或通过大气路径,相关光电系统的功能受到大气光学特性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大气光学涉及到光学、大气辐射学、大气湍流、光散射理论、随机介质中的波传播理论、辐射传输理论。《现代大气光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气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测方法和技术。《现代大气光学》为大气光学研究和相关光电工程应用提供最基本的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反映大气光学研究的最新和最重要进展,使之成为相关研究的有益参考书。目录引言0.1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0.2 大气对光学的影响举例0.3 现代大气光学概念0.4 大气分子吸收及其应用0.5 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混浊介质光传播和大气探测0.6 大气湍流光学性质及其应用0.7 激光大气传输0.8 大气光学模式和应用软件0.9 本书的撰写动机第1章 光学基本参量和基本规律1.0 引言1.1 光波基本参量与基本类型1.1.1 基本光学量1.1.2 偏振及Stokes参量1.1.3 光场的相位及其奇性1.1.4 光波的基本类型1.2 光学辐射及其基本定律1.2.1 光辐射及谱线特征1.2.2 黑体辐射定律1.2.3 电偶极辐射1.3 光波基本传播规律1.3.1 波动方程1.3.2 光的直线传播:几何光学近似1.3.3 Huygens-Fresnel原理与衍射1.3.4 孔径衍射1.3.5 粒子的光散射1.3.6 辐射传输方程1.4 光学系统的像差与光学质量1.4.1 相位的Zernike多项式表达与像差1.4.2 光学质量评价方法1.5 自然光源1.5.1 天球坐标系和太阳与地球间的几何关系1.5.2 太阳辐射及月球的反射1.5.3 恒星辐射1.6 地表的反射与辐射特性1.6.1 非均匀界面的反射特性及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1.6.2 典型地表的反射特性1.6.3 典型地表的辐射特性1.7 小结参考文献第2章 大气的基本物理特性2.0 引言2.1 大气成分与结构2.1.1 大气成分2.1.2 大气结构2.2 云、雾粒子和雨滴2.3 大气气溶胶粒子2.4 大气中的风结构2.5 大气湍流及大气边界层2.6 大气特性的随机性及其定量描述参考文献第3章 大气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3.0 引言3.1 标准大气及应用模式3.1.1 美国标准大气及模式大气3.1.2 大气折射率及高度廓线3.2 大气气体分子的吸收光谱特性3.2.1 大气主要吸收气体分子的结构3.2.2 紫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3.2.3 可见和近红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3.2.4 红外大气分子吸收特征3.2.5 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参数数据库HITRAN3.3 大气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3.4 云、雾粒子和雨滴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3.5 大气湍流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模式参考文献第4章 大气分子对光的折射、散射和吸收4.0 引言4.1 球面平行大气中的折射4.1.1 大气中的光线轨迹4.1.2 天文折射4.1.3 空气质量4.1.4 大气延迟4.1.5 落日形变(曙暮光)4.2 地面非均匀大气中的折射4.2.1 海市蜃楼4.2.2 大地测量4.3 大气分子的Rayleigh散射4.3.1 Rayleigh散射4.3.2 退偏振修正4.3.3 模式大气的Rayleigh散射特性4.4 大气分子的吸收4.4.1 单谱线吸收4.4.2 分立谱线吸收的逐线积分方法4.4.3 大气分子吸收的谱带模式4.4.4 大气分子吸收计算的光谱映射方法4.5 非均匀路径的大气分子吸收4.5.1 等效谱带模式4.5.2 相关k分布方法4.5.3 MODTRAN方案参考文献第5章 大气云雾和气溶胶粒子的光散射5.0 引言5.1 球体粒子的光散射——Mie理论5.1.1 入射光和散射光的球谐函数展开5.1.2 散射光的分布和散射参量5.1.3 Mie散射的数值计算方法5.1.4 双层球体粒子的光散射特性5.1.5 水云、雾和雨滴的光散射特性5.2 无限长圆柱粒子的光散射5.3 旋转对称粒子的光散射5.3.1 T矩阵与扩展边界条件法5.3.2 T矩阵在旋转对称粒子散射问题中的应用5.4 旋转对称椭球粒子的散射特性5.5 规则冰晶大粒子的光散射特性5.6 任意形状粒子的光散射5.7 非均匀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5.7.1 非均匀粒子光散射等效性的分析方法5.7.2 外混合球形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5.7.3 內混合球形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5.8 小结参考文献第6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与算法6.0 引言6.1 大气中的辐射传输方程及其形式解6.1.1 平行平面大气中的辐射传输方程6.1.2 平行平面大气中的辐射传输的边界条件6.1.3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的形式解6.1.4 单次散射近似解6.2 散射相函数及辐射传输方程的离散化6.2.1 散射相函数的Legendre多项式展开6.2.2 辐射传输方程的离散化6.3 辐射传输方程的二流近似及相关近似解6.3.1 二流近似解的基本形式6.3.2 Eddington近似解6.3.3 相函数δ函数化后的近似解6.3.4 广义二流近似解的通用形式6.4 辐射传输的离散坐标(DISORT)算法6.4.1 单一均匀介质的DISORT算法6.4.2 分层均匀介质的DISORT算法6.5 光谱辐射亮度的精确求解6.5.1 散射相函数的δ-M处理方法6.5.2 光谱辐射亮度的修正方法6.6 常用算法软件和标准谱辐射传输问题6.6.1 常用算法软件6.6.2 DISORT6.6.3 标准辐射传输问题6.6.4 LOWTRAN/MODTAN/FASCODE6.7 小结参考文献第7章 混浊大气中的辐射传输问题7.0 引言7.1 激光的大气透过率7.2 红外大气透过率和辐射量修正7.3 天空背景辐射亮度7.3.1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7.3.2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光谱特征7.3.2 可见光天空背景辐射亮度光谱特征7.3.4 强吸收波段的地球大气背景辐射亮度7.3.5 地球大气背景辐射的偏振特性7.4 大气中的视觉和大气能见度7.4.1 均匀大气中的视觉问题7.4.2 气象视距和大气能见度7.4.3 非均匀大气中的能见度问题7.5 大气中的辐射收支平衡7.6 小结参考文献第8章 湍流大气中光传播的分析方法8.0 引言8.1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定性分析8.1.1 大气湍流对光传播影响的重要性8.1.2 相位和到达角起伏的启发式分析8.1.3 空间相干性的启发式分析8.1.4 光强起伏的启发式分析8.2 抛物型方程和光传播的数值模拟8.2.1 抛物型方程8.2.2 多层相位屏数值模拟8.2.3 湍流相位屏的构造8.2.4 光传播模拟的数值问题8.2.5 平面波、球面波、Gauss光束和非理想波型的模拟8.2.6 数值模拟典型结果8.3 几何光学近似、Rytov近似和谱分析方法8.3.1 几何光学近似及谱分解法8.3.2 Rytov微扰近似及谱分解法8.4 Markov近似和场的统计矩方程8.5 Huygens-Fresnel相位近似法8.6 球面波和Gauss光束的情况8.7 小结参考文献附录A 随机函数的谱分解第9章 湍流大气中的光传播效应9.0 引言9.1 空间相干性退化和相位起伏9.1.1 空间相干性退化9.1.2 相位起伏9.2 到达角起伏9.2.1 干涉仪中的到达角起伏9.2.2 孔径上的相位起伏和到达角起伏9.3 相位校正与自适应光学技术9.3.1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相位校正原理9.3.2 湍流大气光传播的相位校正技术9.4 光强起伏(闪烁效应)9.4.1 弱起伏条件下的闪烁效应9.4.2 强起伏条件下的闪烁效应9.4.3 闪烁强度的普适模型9.4.4 有限面积上的光强起伏及孔径平均9.5 光波起伏的概率分布与分形特征9.5.1 光波起伏的概率分布特征9.5.2 光强起伏的间歇性特征9.6 光波起伏的时间频谱特征9.6.1 光波起伏的时间频谱9.6.2 光波起伏频谱的高频幂律的拟合方法9.6.3 湍流谱形状的影响9.6.4 Gauss光束的光波起伏频谱特征9.6.5 有限孔径和饱和情况下的光波起伏频谱9.7 激光束传播效应9.7.1 激光束的漂移9.7.2 激光束的扩展9.7.3 光强图像的光学质量与特征尺度9.7.4 光斑的分形结构与相位奇点9.7.5 聚焦光束的焦移参考文献第10章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热晕及综合效应10.0 引言10.1 热晕效应的物理图像10.2 热晕的流体力学模型10.3 简单情况下的热晕解析解10.3.1 瞬变热晕时的密度时间演化特征10.3.2 柱坐标系下求解密度变化10.3.3 热晕时的相位变化10.3.4 热晕光斑的基本特征10.4 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10.4.1 瞬变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10.4.2 稳态热晕的数值模拟方法10.4.3 热晕模拟的数值问题10.5 热晕效应的定标规律10.5.1 纯热晕效应的经验公式10.5.2 热晕和湍流的相互作用10.5.3 热晕效应的相位校正10.6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综合效果参考文献第11章 混浊和湍流大气中的光学成像11.0 引言11.1 大气介质与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11.1.1 光场相干函数与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11.1.2 背景光下大气介质中的成像11.2 大气湍流介质的光学传递函数与图像分辨率11.2.1 大气湍流介质的光学传递函数11.2.2 湍流大气中望远镜的分辨本领11.3 大气混沌介质的调制传递函数11.3.1 大气混沌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近似解析结果11.3.2 大气混沌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数值计算结果11.3.3 大气混浊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实测结果11.3.4 混浊介质调制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11.4 图像大气影响的修正方法和技术11.4.1 自适应光学实时校正技术11.4.2 图像处理方法11.4.3 基于成像过程的大气影响修正技术11.5 小结参考文献第12章 大气探测的光学方法与技术12.0 引言12.1 光学遥感技术中的反演方法12.1.1 反演问题的数学模型12.1.2 线性约束反演方法12.2 大气吸收光谱和透过率测量技术12.2.1 长程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测量技术12.2.2 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测量方法12.2.3 实际大气透过率和吸收光谱测量技术12.2.4 利用太阳辐射测量整层大气光学厚度12.3 大气气溶胶粒子光散射技术12.3.1 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散射测量技术:光学粒子计数器12.3.2 大气介质散射特性测量技术:能见度仪、积分和极角浊度计12.3.3 从散射相函数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12.4 大气后向散射技术:激光雷达12.4.1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12.4.2 激光雷达方程求解方法12.4.3 差分激光雷达探测大气吸收气体成分12.4.4 通过硬件技术求解激光雷达方程12.4.5 Doppler测风激光雷达技术12.5 大气湍流特性测量技术12.5.1 局域湍流强度测量技术:温度脉动法和折射率脉动法12.5.2 路径平均的湍流强度测量技术:闪烁法和到达角起伏法12.5.3 湍流功率谱和特征尺度的测量技术12.5.4 大气湍流强度廓线的测量12.6 小结参考文献 上一篇: 至美无相:创造、想象与理论物理 下一篇: 玄妙有趣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