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系列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 出版时间: 2018年版丛编项: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系列内容简介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为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节能、环保和大气雾霾治理的有效措施,日趋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派生出新了新的新兴产业——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站承担着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电能的重要使命,是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设施。本书从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基础知识以及充电关键技术入手,在全面阐述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建设、技术、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充电基础设施未来发展趋势和运行风险。目录前言第1章 概述11.1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1.1.1 充电技术的发展现状11.1.2 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41.2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51.2.1 国外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51.2.2 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8第2章 相关基础知识132.1 电动汽车的分类132.2 电动汽车的应用领域与应用模式192.2.1 车分享模式(分时租赁)192.2.2 融资租赁模式222.2.3 电池租赁模式232.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232.3.1 化学能电能转换基本原理242.3.2 动力电池的分类242.3.3 动力电池的基本结构252.3.4 动力电池的基本参数262.3.5 常用动力电池简介302.3.6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382.3.7 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422.3.8 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46第3章 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533.1 充电方法的评价指标533.1.1 充电效率533.1.2 充电时间543.1.3 电池内阻543.1.4 电池寿命543.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553.3 最佳充电电流曲线613.4 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定律623.5 电池极化现象及其影响643.5.1 电池极化现象643.5.2 极化现象对电池的影响663.5.3 去极化遵循的原则及方法663.6 常规充电方法673.6.1 恒流充电法673.6.2 恒压充电法693.6.3 阶段充电法703.7 快速充电方法713.7.1 脉冲式充电法713.7.2 ReflexTM快速充电法733.7.3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733.7.4 变电压间歇充电法743.7.5 变电压、变电流波浪式间歇正负零脉冲快速充电法743.7.6 智能充电法743.8 充电优化方法75第4章 充电机774.1 分类与构成774.1.1 充电机的分类784.1.2 充电机的基本构成804.1.3 充电策略844.2 充电机主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874.2.1 主电路的功率等级分类874.2.2 传导式充电技术主电路894.2.3 无线充电技术主电路924.2.4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954.2.5 无线充电机示例974.3 性能及其技术要求1014.3.1 充电机的性能标准1014.3.2 充电机的技术要求102第5章 充电机测试1045.1 充电机测试分类1045.1.1 电气性能测试1045.1.2 通信性能测试1065.1.3 保护功能测试1065.1.4 使用及保养要求1075.2 充电系统互操作性测试1085.2.1 互操作性测试顺序、流程、项目编码规则、仪器及要求1085.2.2 供电设备互操作性测试1105.2.3 车辆互操作性测试130第6章 充电基础设施1416.1 分类与功能1416.1.1 充电桩1416.1.2 充电站1436.2 充电站的总体布局及拓扑结构1446.2.1 充电站的建设形式1446.2.2 充电站的系统结构1466.3 充电站供配电系统1486.3.1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结构1486.3.2 充电站交流配电系统的配置原则1506.4 充电站系统匹配的方法和理论1516.4.1 充电机电池负载功率模型1516.4.2 充电站配电容量需求模型1526.4.3 电动公交车充电站容量需求模型1536.4.4 充电站服务能力计算模型1546.4.5 整车充电模式下充电机配置模型1546.4.6 更换模式下备用车辆和电池配置模型1556.4.7 M/M/S排队论模型1556.5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对电网的影响1566.6 谐波与谐波治理1576.6.1 谐波的产生1576.6.2 充电站谐波对电网和充电设施的危害1596.6.3 谐波治理的技术和方法1606.7 充电站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1676.7.1 设备定期维护与评价1676.7.2 设备缺陷管理1676.7.3 消防安全保障管理1686.7.4 防汛、防寒、防高温工作管理1686.7.5 安全标识及交通标志的规范化管理1696.7.6 文件档案管理169第7章 充电站监控系统1707.1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构成及配置原则1707.1.1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1717.1.2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基本要求1727.1.3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基本构成1727.2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监控网络1737.2.1 充电站监控系统网络的结构1737.2.2 充电站监控系统网络的功能1757.2.3 充电站监控系统网络的设置模式1777.3 充电机监控单元与外界的通信协议1797.3.1 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协议1797.3.2 车载充电机监控系统与交流充电桩的通信协议1827.4 案例分析1877.4.1 系统架构1877.4.2 技术参数1897.4.3 主要功能189第8章 换电技术2028.1 动力电池自动更换技术2028.1.1 自动更换系统的总体方案2028.1.2 自动更换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038.1.3 更换动作的基本准则与过程2058.1.4 更换系统的其他关键技术2068.2 动力电池手动更换技术2098.3 换电模式的应用与分析2108.3.1 国外换电模式应用2108.3.2 国内换电模式应用2118.3.3 国内、外换电模式分析213第9章 充电设施的布局规划与用地选址2189.1 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的原则与思路2199.1.1 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的原则2199.1.2 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的思路2209.2 电动汽车保有量的预测方法2219.2.1 基于灰色理论的预测方法2219.2.2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方法2229.2.3 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2239.2.4 基于 上一篇: 新型柴油车结构与维修 发动机 第2版 下一篇: 新能源车用动力系统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