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book 首页 > 行业图书 > 汽车书籍 > 正文 打印 下载 

汽车漆、汽车修补漆与涂装技术  下载

360book.com  2018-05-18 22:48:43  下载

汽车漆、汽车修补漆与涂装技术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汪盛藻编写的《汽车漆汽车修补漆与涂装技术》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汽车涂料用树脂及配套材料,主要介绍汽车涂料用几种重要树脂、交联剂、颜填料、助剂等配套原材料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汽车涂料中应用的特点等;第二部分为汽车原厂漆,主要讲述汽车原厂漆系统中底漆、中间涂料、面漆等的品种及其基本构成,汽车原厂漆典型的涂装工艺,日常管理以及当代涂装设备及工艺的进步等;第三部分为汽车修补漆,主要讨论汽车修补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性能与配色,其中重点介绍了基层工程技术人员颇感兴趣的有关汽车修补涂料常用的配色系统、电脑配色的基础知识以及单色浆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今市面上较有代表性的名牌产品亦作简单评价;第四部分为汽车涂料的性能检验,在这一部分中,介绍了原漆和漆膜性能检验中与汽车漆相关性较强的一些基本项目以及这些项目的特点,概括了汽车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等。《汽车漆汽车修补漆与涂装技术》可供从事汽车漆、汽车修补漆研发、生产、管理和涂装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汽车涂料用树脂及配套材料
第1章 醇酸及聚酯树脂类
1.1 醇酸树脂及聚酯树脂用原料
1.1.1 植物油及一元羧酸
1.1.2 多元酸
1.1.3 多元醇
1.2 醇酸树脂及聚酯树脂的基本结构特点
1.2.1 油度
1.2.2 羟基值
1.3 醇酸树脂的配方计算
1.4 气干型醇酸树脂
1.4.1 气干型醇酸树脂涂料的成膜机理
1.4.2 溶剂的使用
1.4.3 催干剂的使用
1.5 烘烤型醇酸树脂、聚酯树脂
1.5.1 溶剂的选用
1.5.2 制造工艺
1.6 丙烯酸改性醇酸树脂
1.6.1 先预聚后缩聚法
1.6.2 先缩聚后共聚法
1.6.3 冷拼法
1.7 水性醇酸树脂
1.7.1 中和剂的选择
1.7.2 助溶剂对树脂的影响
1.8 用作汽车漆的各种醇酸树脂实例
1.8.1 用作中间涂料的主成膜物质
1.8.2 水性抗石击中间涂料用聚酯树脂
1.8.3 卡车漆及高级轿车漆用醇酸树脂
1.8.4 用作汽车修补漆的醇酸树脂
1.9 聚酯树脂
1.9.1 聚酯树脂的原料
1.9.2 聚酯树脂的合成
第2章 丙烯酸树脂类
2.1 丙烯酸聚合物合成化学
2.1.1 自由基聚合基础
2.1.2 均聚与共聚
2.1.3 丙烯酸单体及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1.4 功能性单体及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2 引发剂、阻聚剂以及链转移剂
2.2.1 引发剂
2.2.2 阻聚剂
2.2.3 链转移剂
2.3 聚合工艺
2.3.1 溶剂
2.3.2 聚合反应的温度对聚合物的性能的影响
2.3.3 单体及引发剂的加料方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4 残留单体的消除方法
2.4 热塑性丙烯酸类树脂
2.4.1 热塑性丙烯酸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和脆化点
2.4.2 丙烯酸各类单体对树脂耐介质性能的影响
2.4.3 热塑性丙烯酸在金属闪光底色漆中的应用
2.4.4 热塑性丙烯酸树脂在通用色浆中的应用
2.5 含官能基丙烯酸树脂
2.5.1 羟基丙烯酸类树脂
2.5.2 含其他官能基的丙烯酸类树脂
2.5.3 高不挥发分、低黏度丙烯酸类树脂
2.6 水性丙烯酸树脂
2.6.1 丙烯酸单体用量对树脂亲水性的影响
2.6.2 中和剂的选择
2.6.3 助溶剂的选择
2.6.4 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的合成
2.6.5 含羟基水性丙烯酸树脂
2.6.6 CarduraE10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
2.6.7 水性底色漆用丙烯酸树脂
2.6.8 阳极电泳底漆用水性丙烯酸树脂
第3章 硝基纤维素类
3.1 主成膜物质
3.2 增韧剂
3.2.1 低分子类增韧剂
3.2.2 高分子类增韧剂
3.3 稀释剂
3.4 水性硝化纤维素
3.4.1 乳化剂的选择
3.4.2 助溶剂的选择
3.4.3 水性硝化纤维素乳液的制备
3.5 硝基纤维素在汽车修补漆中的应用
第4章 环氧树脂类
4.1 环氧酯类
4.1.1 底漆用溶剂型环氧树脂及其酯类
4.1.2 阳极电泳底漆用水性环氧酯
4.2 阴极电泳底漆用改性环氧树脂
4.2.1 环氧聚氨酯类
4.2.2 聚酰胺改性环氧聚氨酯
4.2.3 研磨树脂
第5章 聚丁二烯树脂及其他合成树脂
5.1 聚丁二烯类
5.1.1 低分子量聚丁二烯树脂
5.1.2 引入羧基
5.1.3 聚丁二烯树脂的改性
5.1.4 阳离子化
5.2 酚醛类
第6章 交联剂用树脂
6.1 高温烤漆用交联树脂
6.1.1 脂肪醇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6.1.2 封闭异氰酸酯类
6.1.3 异氰酸酯封闭反应
6.2 低温固化用交联剂
6.2.1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其衍生物
6.2.2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及其衍生物
6.2.3 芳香族异氰酸酯及其衍生物
第7章 颜填料及助剂
7.1 颜料及填料
7.1.1 彩色颜料
7.1.2 效应颜料
7.2 助剂
7.2.1 润湿分散剂
7.2.2 流平剂
7.2.3 消泡剂
7.2.4 潮气消除剂
7.2.5 紫外光吸收剂
7.2.6 流变助剂
7.2.7 催化剂
7.2.8 增韧剂
第二部分 汽车原厂漆
第8章 涂料材料
8.1 面漆
8.1.1 色浆
8.1.2 本色漆
8.2 中间涂料
8.2.1 汽车中间涂料概况
8.2.2 中间涂料用原料
8.2.3 几类中间涂料
8.3 底漆
8.3.1 汽车底漆演化简史
8.3.2 浸涂及自泳底漆
8.3.3 阳极电泳底漆
8.3.4 阴极电泳底漆
8.4 底盘抗石击涂料
8.4.1 漆膜抗石击碎落性的原理
8.4.2 PVC塑溶胶类
8.4.3 弹性聚酯、聚氨酯型
8.5 汽车用塑料零部件涂料
8.5.1 汽车用塑料品种及特性
8.5.2 塑料的表面处理
8.5.3 汽车塑料件涂装用涂料
8.5.4 涂装工艺
第9章 阴极电泳底漆涂装设备及工艺
9.1 漆前预处理工艺
9.1.1 表面预处理
9.1.2 除油除锈
9.1.3 表调、磷化、钝化
9.1.4 水洗
9.2 阴极电泳底漆涂装设备及工艺
9.2.1 设备配置的一般知识
9.2.2 电沉积工艺
9.3 投槽及日常管理
9.3.1 投槽前系统的清洗及其他准备工作
9.3.2 投槽
9.3.3 槽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9.3.4 日常槽液管理的控制项目
9.3.5 相关设备的管理
第10章 面漆及中间涂料涂装设备及工艺
10.1 面漆及中间涂料涂装工艺
10.1.1 3C2B与3C1B工艺
10.1.2 无中间涂层系统
10.2 涂装设备和工艺控制
10.2.1 压缩空气雾化静电喷涂
10.2.2 高压无气喷涂
10.2.3 高速旋转雾化喷涂
10.3 涂装设备及工艺的进步
第三部分 汽车修补漆
第11章 涂料材料
11.1 面漆系统的基本组成
11.1.1 丙烯酸系列
11.1.2 聚酯类系列
11.1.3 非异氰酸酯类
11.1.4 色浆
11.2 辅料
11.2.1 底漆
11.2.2 腻子
11.2.3 中间涂料
11.2.4 稀释剂、驳口水、防白水等
第12章 汽车修补涂料系统与配色
12.1 汽车修补涂料品种的选择及配套
12.1.1 汽车修补涂料系统的基本构成
12.1.2 汽车的涂装系统及修补涂料的配套
12.2 调漆与配色
12.2.1 人工及电脑配色
12.2.2 配色实践
12.2.3 调漆
12.3 市场实用修补涂料系统
12.3.1 赫伯茨公司“施必快”、“施得乐”系统
12.3.2 ICI公司
12.3.3 巴斯夫公司
12.3.4 杜邦公司
12.3.5 广东东莞博德公司
12.3.6 邦尼制漆有限公司
12.3.7 广州浩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第13章 汽车修补施工及设备
13.1 施工设备
13.1.1 喷枪
13.1.2 空气压缩机
13.1.3 空气清洁器
13.1.4 软管
13.1.5 喷漆间
13.1.6 烘房
13.2 表面处理
13.2.1 车身的表面清洗
13.2.2 车身涂层表面的清洗
13.2.3 金属表面的表面调整
13.2.4 打磨和砂光
13.2.5 表面处理用其他辅料
13.3 汽车修补涂装施工基础
13.3.1 涂装前的准备工作
13.3.2 喷涂施工的基本技能
13.3.3 基本喷涂法
13.3.4 不同对象的喷涂施工
13.3.5 汽车修补涂装的一般施工工艺
13.4 汽车修补施工实践
13.4.1 汽车整个或部分板面的修补施工
13.4.2 整车的修补施工
13.4.3 塑料零部件的修补施工
第四部分 汽车涂料的性能检验
第14章 原漆性能检验
14.1 溶剂型涂料性能检验
14.1.1 外观
14.1.2 透明度的测定方法
14.1.3 颜色的测定方法
14.1.4 相对密度
14.1.5 黏度
14.1.6 细度和清洁度
14.1.7 不挥发分
14.1.8 遮盖力
14.1.9 贮存稳定性
14.1.1 0干性
14.2 水性电泳底漆原漆的性能检验
14.2.1 CED超滤能力
14.2.2 CED涂料的抗剪切稳定性
14.2.3 CED泳透力的测定
14.2.4 CED槽液抗污性的测定
14.2.5 CED涂装过程中锌敏感性测定
14.2.6 CED槽液和UF液的起泡性
14.2.7 入槽痕迹
14.2.8 CED涂料MEQ值的测定
第15章 涂层性能检验
15.1 厚度
15.2 硬度
15.3 柔韧性
15.4 冲击性
15.5 附着力
15.6 光泽
15.7 杯突试验
15.8 耐介质性
15.9 耐候性
第16章 漆膜缺陷、起因及解决措施
16.1 面漆
16.1.1 浮色、发花
16.1.2 轻微收缩、起皱
16.1.3 起泡
16.1.4 遮盖力差
16.1.5 渗色
16.1.6 工业污染
16.1.7 附着力不良
16.1.8 气泡
16.1.9 鱼眼
16.1.1 0流挂
16.1.1 1橘纹
16.1.1 2咬底
16.1.1 3龟裂
16.1.1 4起皱
16.1.1 5砂痕
16.1.1 6疵点
16.1.1 7光泽不良
16.1.1 8水痕
16.1.1 9云斑
16.1.2 0金属闪光漆流平性
16.2 中间涂层
16.2.1 开裂
16.2.2 附着力差
16.2.3 表面粗糙
16.3 腻子
16.4 阴极电泳底漆
16.4.1 漆膜太薄
16.4.2 漆膜太厚
16.4.3 漆膜粗糙
16.4.4 漆膜针孔
16.4.5 缩孔
16.4.6 漆膜光泽偏高
16.4.7 漆膜光泽偏低
16.4.8 水痕
16.4.9 漆膜表面印痕
16.4.1 0漆膜厚度不均
16.4.1 1漆膜表面有赃物沉积
16.4.1 2流挂
16.4.1 3漆膜表面有疵点、颗粒
附录常用有机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半衰期和温度的曲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汽车空气动力学 [胡兴军 著] 2014年版
下一篇: 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

地址:http://www.360book.com/books/245/43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