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视界:善恶之源作 者: [美] 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 著;青涂 译出版时间:2015丛编项: 心视界内容简介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作者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行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视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还指出理性与道德判断的紧密关系,理性和思索能让我们作出道德决定,比如奴隶制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同情和我们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们生来就具备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婴儿的局限。 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本书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一流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目录赞 誉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第 1 章 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婴儿的道德生活我们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东西,正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们口中的“道德感”。所谓道德感,并不是做好事或坏事的冲动,而是作出某种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区分好与坏、区分善良和残忍的能力。·冷眼旁观有罪吗?·人之初,性本善?·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习俗的力量有多大?第 2 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败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儿童表现出来的共情和同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居然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就能发现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踪迹,已足够令人惊叹。·心理变态者杀人时在想些什么?·幼儿主动帮助他人是出于关心吗?·换位思考带来更多不道德行为?第 3 章 正义怎么才能得到伸张——道德审判判断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人类生来具备的本能,是自然进化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这些能力与公平和正义等概念有关,与共情和愤怒等情绪有关,与奖励和惩罚等行为有关。·为什么人们渴望公平?·人肉搜索的本质是什么?·孩子为什么爱打小报告?·我们为何爱看复仇剧?第 4 章 世界上有两种人——“我们”和“他们”——人类的种族偏好我们都是智慧生物,可以运用智慧来梳理信息,同时限制我们的选择,让“更好的那个我”战胜自己深恶痛绝的直觉和私欲。我们正是以此来克服自己的种族偏好。·肤色为何能分化人群?·龙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过怎样的转变?第 5 章 厌恶感是怎样把道德带入歧途的——共情的对立面要把道德判断建立在厌恶感之上,就如同把希望寄托于硬币。如果抛硬币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你抛硬币的方式不对;它之所以会给出错误的结果,就和它有时也会给出正确的结果一样——一切全在于运气。·婴儿为什么不讨厌自己的便便?·反对同性恋有悖常理?·种族大屠杀何以能发生?第 6 章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对陌生人无私奉献——道德有亲疏亲属、内群体和陌生人的划分并非固定不变,许多道德说教的目的就是把人从一种类别变成另一种。而且许多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看到陌生人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名字,我们真的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们。·杀死一些人换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吗?·决策面前谁能够完全理性?·还有比电车实验更难抉择的道德困境吗?第 7 章?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超越道德本能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婴儿的局限。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道德不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真正的无私存在吗?·坏榜样更有影响力?·经常读书的人会更加善良吗?·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致谢译者后记 上一篇: 本能心理学:你是受本能支配的性感生物吗 下一篇: 谁都能学会的说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