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基础设施、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出版时间: 2015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述了当前智能电网领域的基本理念、最新技术、工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智能电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使读者能对智能电网这一当今电力工业界的热门话题建立起全局性的概念。书中的智能电网不是对当前电力系统的简单修补和数字化,而是对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更新换代的要求,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本书通过大量技术细节的介绍,辅之以详尽直观的图表,使对电力系统任一侧面感兴趣的读者都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进而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知识,乃至以之为基础对相应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译者序原书序原书前言致谢本书作者贡献者列表第1章 电力行业概况1.1 美国:电力行业历史回顾1.1.1 电气化和监管1.1.2 1965年美国东北部停电事件1.1.3 1973~1974年能源危机1.1.4 放松管制1.1.5 2000~2001年西部能源危机1.1.6 2003年东北部大停电1.2 世界其他地区1.2.1 西欧和东欧1.2.2 拉丁美洲1.2.3 中东和非洲1.2.4 亚太地区1.3 电力监管体系致谢参考文献第2章 智能电网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提出?2.1 智能电网还是更加智能的电网?2.2 智能电网的驱动力2.3 利益: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论证2.3.1 电力公司的利益2.3.2 用户利益2.3.3 环境利益2.3.4 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比重2.3.5 电动汽车与电网的整合2.3.6 协同收益2.4 美国电力行业面临的挑战2.4.1 发电和能源结构的变化2.4.1.1 煤2.4.1.2 天然气2.4.1.3核能2.4.1.4 燃油2.4.1.5可再生能源发电2.4.1.6储能技术2.4.1.7用户需求管理2.4.2 输电线路扩建2.4.3 新的需求2.4.4 新技术带来的机遇2.4.5 监管所面临的挑战2.5 联邦政府对美国智能电网的影响2.5.1 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第XIII编2.5.2 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5.3 美国能源部2.5.3.1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和投资补贴2.5.3.2智能电网工作组2.5.3.3电力咨询委员会2.5.4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2.5.4.1智能电网互操作性工作组2.5.4.2智能电网咨询委员会2.5.5 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2.6 国际条约和非政府组织2.6.1 条约和谈判2.6.2 国家、地区的行动和先例2.6.2.1亚洲/太平洋地区2.6.2.2欧洲2.6.2.3非洲/拉丁美洲2.6.3 非政府组织2.7 智能电网行业计划2.7.1 EPRI的IntelliGrid?方法2.7.2 EPRI智能电网示范计划2.7.3 智能能源协会2.7.4 智能电网协会2.7.5 智能电网架构委员会2.7.6 国际电工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2.7.7 IEC智能电网战略小组(SG 3)2.7.8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2.7.9 电力网络战略小组2.7.10 OFGEM低碳网络基金2.7.11 欧洲可再生能源战略2.7.12 可持续电力和分布式发电中心2.7.13 智能电网信息交换中心2.8 智能电网的市场前景2.8.1 市场驱动力2.8.2 市场潜力2.8.3 智能电网和IT支出预测第3章 智能电网技术3.1 技术驱动力3.1.1 电网改造3.1.2 智能电网的特征3.1.3 智能电网技术框架3.2/t智能能源3.2.1/t可再生能源发电3.2.1.1/t智能电网下的市场调控与驱动3.2.1.2/t集中式发电与分布式发电3.2.1.3/t可再生能源技术3.2.1.4/t智能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需3.2.2/t储能系统3.2.2.1/t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条件下的市场调控与驱动3.2.2.2/t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系统3.2.2.3/t储能技术3.2.3/t电动汽车3.2.3.1/t智能电网下的市场调控与驱动3.2.3.2/t电动汽车技术3.2.3.3/t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3.2.4/t微网3.2.4.1/t微网的定义3.2.4.2/t发展微网的驱动力3.2.4.3/t微网的收益3.2.4.4/t微网的挑战与机遇3.2.4.5/t微网试点工程3.2.4.6/t微网的类型3.2.4.7/t微网的架构3.2.5/t新能源接入的挑战、收益及方案3.2.5.1/t接入标准3.2.5.2/t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影响3.2.5.3/t电动汽车接入的影响3.3.智能变电站3.3.1 保护、监测和控制设备(IED)3.3.2/t传感器3.3.3/t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3.3.3.1/t主站3.3.3.2/t远程终端设备3.3.4/t变电站技术的进步3.3.5/t智能馈线应用平台3.3.6/t互操作性和IEC618503.3.6.1/t过程层3.3.6.2 间隔层3.3.6.3/t站层3.3.6.4/tIEC61850的优点3.3.7/t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设计3.3.7.1/t变电站设计模式的转变3.3.7.2/tIEC61850变电站层次结构3.3.7.3/tIEC61850变电站架构3.3.7.4/t基于站层总线的架构3.3.7.5/t站层和过程总线架构3.3.8/t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3.3.8.1/t工程与设计3.3.8.2/t通信基础设施3.3.8.3/t运行和维护3.3.8.4/t企业集成3.3.8.5/t试验与调试3.4/t输电系统3.4.1/t能量管理系统3.4.1.1/t能量管理系统的历史3.4.1.2/t当前的EMS技术3.4.1.3/t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发展3.4.1.4 控制系统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3.4.2/t柔性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3.4.2.1 电力系统的发展3.4.2.2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3.4.2.3 高压直流输电3.4.3/t广域监测、保护和控制(WAMPAC)3.4.3.1/t概述3.4.3.2 WAMPAC的技术驱动力及其优点3.4.3.3/t智能电网中的WAMPAC需求3.4.3.4/t主要的WAMPAC应用实例3.4.3.5/tWAMPAC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3.4.4/t输电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3.5/t配电系统3.5.1/t配电网管理系统3.5.1.1/t配电网SCADA3.5.1.2/t配电网SCADA及控制的发展趋势3.5.1.3/t配电网管理系统现状3.5.1.4/t配电网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3.5.2/t电压无功控制(VVC)3.5.2.1/t电力传输损耗3.5.2.2/t配电网的电压波动3.5.2.3/t电压对负荷的影响3.5.2.4/tVVC的动机、目的和效益3.5.2.5/t变电站内的VVC装置3.5.2.6/t馈线上的VVC装置3.5.2.7/tVVC的实现3.5.2.8/t电压无功优化(VVO)3.5.3/t故障监测、隔离和恢复供电(FDIR)3.5.3.1/t配电网系统故障3.5.3.2/tFDIR的驱动力、目标与益处3.5.3.3/tFDIR设备3.5.3.4/tFDIR的实现3.5.3.5/t智能电网的可靠性要求3.5.4/t停电管理(OMS)3.5.5/t高效配电变压器3.6通信系统3.6.1/t通信:智能电网的关键条件3.6.2/t智能电网通信需求3.6.2.1/t高级计量体系中的通信技术3.6.2.2/t智能电网运行的通信技术3.6.2.3/t家庭局域网3.6.3/t智能电网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3.6.3.1/t蜂窝通信3.6.3.2 射频无线网状网络3.6.4/t通信标准和协议3.6.4.1/tIEC 618503.6.4.2/tDNP3和IEC 60870-53.6.4.3/tIEEE 37.1183.6.4.4/tIEC 61968-9和MultiSpeak3.6.4.5/tANSI C12.19、ANSI C12.18、ANSI C12.21和ANSI C12.223.6.4.6/t高可用性协议3.6.4.7/t时间同步协议3.6.5/t智能电网中的通信问题3.6.5.1/t技术复杂性的处理3.6.5.2/t遗留技术整合、转移、和技术生命周期3.6.5.3/t通信服务规划和演变趋势3.6.5.4/t无线网络的网络安全3.6.5.5/t管理和组织的挑战3.6.6/t智能电网通信:集成路线图3.7 监视和诊断3.7.1/t体系结构3.7.1.1/t层次1:就地层3.7.1.2/t层次2:站/馈线层次3.7.1.3/t层次3:中央控制室层次3.7.2/t无线传感器网络3.7.3/t诊断3.7.4/t未来的趋势3.8地理空间技术3.8.1/t技术路线图3.8.1.1/t纸质地图的时代3.8.1.2 数字地图的出现3.8.1.3/t从地图到地理空间信息系统3.8.1.4/t在电力企业各层面的应用3.8.1.5/t发展中国家地理空间技术的应用3.8.2/t发展中的电网3.8.3/t地理空间中的智能电网3.8.3.1/t核心空间功能3.8.3.2/t电网的规划和设计3.8.3.3/t电网的运行和维护3.8.3.4/t移动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3.8.3.5/t吸引用户3.8.4/t智能电网对地理空间技术的影响3.8.4.1/t规模上的处理3.8.4.2/t向实时化转变3.8.4.3/t支持分散的用户3.8.4.4/t可用性3.8.4.5/t可视化3.8.4.6/t相关标准3.8.4.7/t数据质量3.8.4.8/t更加开放:传感器和其他数据源3.8.4.9/t更加封闭:出于安全性考虑3.8.4.10/t更加封闭:出于私密性考虑3.8.5/t未来的方向3.8.5.1/t结构3.8.5.2/t云计算3.8.5.3/t新地理技术(Neo-Geo)的地位3.9 资产管理3.9.1/t资产管理的驱动力3.9.1.1/t安全性3.9.1.2/t可靠性3.9.1.3/t经济性3.9.1.4/t监管体制3.9.2/t资产利用优化3.9.3/t资产管理的实施3.9.4/t当智能电网遭遇商业行为:电力运行部门眼中的资产管理3.9.4.1/t资产状态监测3.9.4.2 对劳动力更有效的管理3.9.4.3/t电力部门资产管理应用实例3.9.5/t当智能电网遭遇用户实际需求:用户眼中的资产管理3.9.5.1/t现场发电3.9.5.2/t能量需求及消费的管理3.9.6/t集中化数据驱动的资产管理3.9.6.1/t数据采集3.9.6.2/t数据集成及分析3.9.6.3/t基于数据的决策3.9.6.4/t决策的实施 3.9.7/t资产管理与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3.9.8/t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先进资产管理技术3.10智能电表及高级计量体系(AMI)3.10.1/t电表的演化过程3.10.2/t电表读数方法的演化过程3.10.3/t建设高级计量体系的驱动力及所带来的效益3.10.4 高级计量体系的通讯协议、标准及典型方案3.10.4.1/tANSI C.12.18及C.12.193.10.4.2/tIEC 61968-9:通用信息模型3.10.4.3/tIEC 62056 DLMS-COSEM标准3.10.4.4/t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关键设施继电保护安全性需求书3.10.4.5/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3.10.4.6 智能能源规范3.10.4.7/t通用信息模型3.10.4.8/t802.16e3.10.5/t高级计量体系的安全性3.10.5.1/t高级计量体系的安全战略3.10.5.2/t高级计量体系的安全性需求3.10.5.3/tAMI安全性方面所面对的威胁3.10.5.4/tAMI的实用安全性规范3.10.6/t智能电网中的高级计量体系需求3.10.6.1/t计量数据的读取3.10.6.2 内部设备的管理3.10.6.3/t远程配置3.10.6.4/t固件升级3.10.6.5/t时钟同步3.10.6.6/t确保本地访问3.10.6.7/t试验和诊断3.10.6.8/t其他功能3.10.6.9/t对用户用电界面的支持3.10.6.10/t与电力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3.11需求侧管理3.11.1/t需求侧管理的机制3.11.2/t用户用电模式和用电行为3.11.3/t电能的节约和推迟利用3.11.4/t供电侧的功率平衡3.11.5/t用电侧的功率平衡3.11.6/t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互动3.11.7/t需求侧管理的价值3.11.8/t智能电网对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支持3.11.8.1/t超越“削峰填谷3.11.8.2/t电力企业的需求响应管理3.11.8.3/t提高用户参与需求侧管理能力的措施3.12 智能电网的技术整合及企业级应用集成3.12.1/t应用系统集成后的协同作用3.12.2/t技术整合实例3.12.2.1/t配网运行应用系统的集成3.12.2.2/tAMI与配电网运行应用环境的集成3.12.2.3/t利用多种智能电网技术的停电管理3.12.2.4/t劳动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和电网管理系统的集成3.12.3/t企业级集成3.12.4/t数据集成与应用程序集成的对比3.12.5/t企业服务总线3.12.6/t服务导向架构3.12.7/t企业信息管理3.12.7.1/t构建企业信息管理框架3.12.7.2/t企业语义模型的角色3.12.7.3/tESM的架构3.12.7.4/tESM的信息源3.12.7.5/tEIM总体规划的建立和部署3.12.7.6/tEIM带来的效益3.12.7.7 运行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的集成3.13.高级智能电网应用中的高性能计算3.13.1/t智能电网中的计算挑战3.13.1.1/t数据的复杂性3.13.1.2/t模型的复杂性3.13.1.3 计算的复杂性3.13.2/t高性能计算对现有功能的改进3.13.2.1/t并行状态估计3.13.2.2/t并行静态安全分析3.13.3/t高性能运算带来的新功能3.13.4/t智能电网中的高性能计算3.14网络安全技术3.14.1 安全的定义3.14.1.1/t机密性3.14.1.2/t完整性3.14.1.3/t可用性3.14.1.4/t可控性3.14.1.5/t真实性3.14.1.6/t实用性3.14.2通信模型3.14.3 安全功能3.14.3.1/t分层化安全模型3.14.3.2/t身份认证3.14.3.3/t授权3.14.3.4/t审查3.14.3.5/t秘钥管理3.14.3.6/t消息完整性3.14.3.7/t网络的完整性3.14.3.8/t系统完整性3.14.4安全威胁3.14.4.1/t人为因素3.14.4.2/t处理过程3.14.4.3/t相关技术3.14.5 智能电网中的网络安全3.14.5.1/t身份认证与授权服务3.14.5.2/t证书服务3.14.5.3/t网络安全服务3.15 智能电网的标准化工作3.15.1/t关于标准和技术的简介3.15.2 标准制定组织3.15.2.1/t关注智能电网标准的典型SDO工作组简介3.15.3./t行业联盟3.15.3.1/t智能电网行业联盟实例3.15.4/t用户组3.15.5/t智能电网标准的评估3.15.6/t智能电网标准的需求差异分析和建设任务的分解3.15.6.1/t发电方面的技术标准3.15.6.2/t输电方面的技术标准3.15.6.3/t配电方面的技术标准3.15.6.4/tAMI通信技术方面的技术标准3.15.6.5/t用户方面的技术标准3.15.6.6/t企业级集成方面的技术标准3.15.6.7/tNERC的CIP标准3.15.7/t超越标准化3.15.8/t关键问题3.15.8.1/t先进技术的部署仍未完全研究成功3.15.8.2/t小型电力企业缺乏市场推动力3.15.8.3/t在互操作性方面存在弱点3.15.8.4/t企业应用集成方面的问题3.15.8.5/t缺乏标准的配电局域网,尤其是无线网状网络和电力线宽带网络3.15.8.6/t过多的家庭局域网标准3.15.8.7/t电力企业与用户间关口的确定3.15.8.8/t通用信息模型(CIM)3.15.8.9/t历史遗留的输配电自动化系统3.15.8.10/t设备孤立时经济性差,设备整合时初期投资需求高3.15.8.11/t不同业务的融合3.15.8.12/t整体安全性的实现3.15.9/t最佳实践3.15.10/t立法和监管3.15.11/t智能电网标准的进一步发展缩略语表附录 相关技术列表参考文献参考书目第4章 智能电网的发展障碍及成功的关键因素4.1/t电力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转型4.2/t运行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4.3/t综合系统方法4.4/t网络安全4.5/t数据隐私4.5.1/t美国电网安全4.6/t利益实现4.7/t绩效目标和进度衡量4.8/t技术投资和创新4.9/t用户参与和自主控制权4.10/t供应伙伴4.11/t标准的制定、协调和加速发展4.12/t政策和监管4.12.1/t政策措施实例4.13/t行业知识和技能4.13.1/t美国劳动力供应减少4.14/t知识和未来教育4.14.1/t未来学习的形式和目标4.14.2/t知识构建计划实例:英国电力学会第5章 全球智能电网计划5.1 智能电网投资5.2 澳大利亚5.2.1 领导机构5.2.2 项目实例5.2.3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2.4 规模5.3 加拿大5.3.1 领导机构5.3.2 项目分类/技术5.3.3 项目实例5.3.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3.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3.6 规模5.4 中国5.4.1 领导机构5.4.2 项目分类/技术5.4.3 项目实例5.4.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4.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4.6 规模5.5 欧洲5.5.1 领导机构5.5.2 项目分类/技术5.5.3 项目实例5.5.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5.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5.6 规模5.6 印度5.6.1 领导机构5.6.2 项目实例5.6.3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6.4 规模5.7 日本5.7.1 领导机构5.7.2 项目实例5.7.3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7.4 规模5.8 韩国5.8.1 领导机构5.8.2 项目实例5.8.3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8.4 规模5.9 拉丁美洲5.9.1 领导机构5.9.2 项目分类/技术5.9.3 项目实例5.9.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9.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9.6 规模5.10 美国5.10.1 领导机构5.10.2 项目分类/技术5.10.3 项目实例5.10.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10.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10.6 规模5.11 其他国家和地区5.11.1 领导机构5.11.2 项目分类/技术5.11.3 项目实例5.11.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11.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11.6 规模5.12 全球合作与发展5.12.1 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5.12.1.1 领导机构5.12.1.2 项目分类/技术5.12.1.3 项目实例5.12.1.4 地区驱动力和利益5.12.1.5 国家驱动力和利益5.12.1.6 规模5.13 总结参考文献第6章 智能电网:未来之路在何方?6.1 未来几年6.2 市场驱动力和促进因素6.2.1 技术创新6.2.2 政策和监管重点以及电力市场的作用6.2.3 经济增长和全球电力市场的变化6.3 是一时的时尚还是彻底失败,或终将功成名就?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低压配电网工程装置性违章及解析 下一篇: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智能电网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