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 蔡昉经济文选 作者:蔡昉著 出版时间:2010.01丛编项: 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内容简介 我于1956年9月30日生在北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基本上是与“文化大革命”重合的。高中毕业后到京郊顺义县插队近3年,于1978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于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并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在农村插队时期的收获是实际体验了人民公社大锅饭的弊端,恰好大学专业又是农业经济学,既学了人民公社管理的课程,又学了对人民公社的反思和批判,因此较早地开始了对农业经济体制的研究。从专业训练的角度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农业经济学家。1985年至1993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是农村经济。在研究中我逐渐认识到,农村经济问题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但农业经济学只是一般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领域,因此,我开始尝试农业经济研究的规范化,并推动其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合流,分别在土地制度、农村市场、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规范研究。代表著作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与科林·卡特、钟甫宁合著)、《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武汉出版社,1998年)。目录城乡经济发展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 ——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性目标与激励机制 ——冲破可持续发展的两难处境探索经济发展自身的公平分配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顺水行舟 ——失衡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调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新要求的保障中国经济要通过多少个“转折点”构建民生为先的中等收入社会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通过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收入差距缩小的条件 ——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经验人口与劳动经济人类历史最大的人口转变及其后果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人口和劳动力因素的作用实现最大化就业——和谐社会“民生之本”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趋同说明什么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个人类发展的视角拆除劳动力流动障碍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相关改革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通过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政策措施未来的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中国抑制通胀“有保有压”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影响 —一中、西部地区赶超的机遇金融危机的就业影Ⅱ向及应对政策建议就业形势与青年问题当前就业形势十问 ——蔡昉教授2008年12月10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演讲推进“三农”工作,化解金融危机如何避免“无就业经济复苏”正确认识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科学发展是抵御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无形的失业与有形的政策后记 上一篇: 《经济学观察》丛书 鹰和人都吃鸡 下一篇: 经济学学术前沿书系 国际金融热点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