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金融 碳中和的发展转型 作者:王广宇作 出版时间:2021年版内容简介 我国确立了“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的里程碑。作为发展中大国, 我国计划仅用 30 年的时间减少排放,实现从达峰到中和任重道远。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变革。消费、市场、监管、投资等领域该如何应对?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需要做出哪些改变?《零碳金融》一书尝试回答这些新问题。 本书聚焦碳中和实现的金融驱动力和经济分析,结合金融投资的一线实践,提出金融支持绿色转型主要有三个作用域:绿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转型金融——尤其是后者,在双碳目标落实中将发挥关键作用。本书还对碳金融、碳足迹、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监管等前沿问题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及碳金融体制机制,着重发挥转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术和驱动产业“转绿”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靠政策、市场、技术三者合力完成。本书另外从数字化减排、有为政府以及新实体企业行动等角度,梳理绿色转型的综合路径。现代企业实施“减碳为零”战略,更多企业家抱着“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长期金融资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规模化绿色产品和服务,才是全社会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通途。目录第一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一、双碳目标与新发展框架 / 003(一)低碳转型是未来发展路径 / 003(二)减排要依靠市场机制 / 004二、绿色溢价 / 009(一)平价碳成本 / 010(二)绿色溢价与碳价 / 011三、碳产权与外部性 / 012(一)气候变化的外部性 / 012(二)碳产权 / 012(三)碳配额与碳信用 / 016四、便利收益 / 017(一)便利收益与风险溢价 / 017(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权特性 / 018五、风险管理 / 018(一)非市场风险 / 019(二)市场基础、运行和滥用风险 / 021第二章 绿色消费与碳足迹一、碳足迹与碳信息披露 / 027(一)碳标签 / 027(二)消费源头减排 / 029(三)碳信息披露 / 030二、绿色消费引导绿色供给 / 032(一)绿色战略顶层设计 / 033(二)执行新型消费计划 / 035(三)增加创新绿色供给 / 036三、绿色行为与个人激励 / 037(一)观念机制更新 / 037(二)环保行为干预 / 041第三章 零碳金融一、金融:零碳化调整 / 047(一)实现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二)发展零碳金融至关重要 / 054二、气候金融 / 056(一)内涵与实践 / 057(二)气候金融体系 / 059三、权益与包容性金融 / 063(一)权益金融和投资基金 / 063(二)普惠与包容性金融 / 066四、可持续金融 / 067五、零碳金融应重视发展转型 / 069(一)完善绿色标准??/ 069(二)披露环境信息??/ 070(三)激励低碳投融资??/ 070第四章 碳金融一、碳排放权交易 / 075(一)交易标的 / 075(二)商品与金融属性 / 077二、主要规则 / 078(一)交易制度 / 078(二)市场主体 / 081三、碳产品 / 082(一)碳现货:新征程 / 082(二)碳期货:大未来 / 084(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四、碳基金投资 / 090第五章 绿色金融一、绿色信贷 / 101(一)界定与概述 / 101(二)绿色信贷制度 / 105(三)银行绿色信贷管理 / 107二、绿色证券 / 109(一)界定与概述 / 110(二)制度与指数 / 113(三)ESG与信息披露 / 116三、绿色债券 / 120(一)界定与概述 / 120(二)标准与实践 / 121(三)发行条件与流程 / 127四、绿色保险 / 131(一)界定与概述 / 131(二)制度与实践 / 133(三)发展与保障 / 136五、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一)优化绿色金融标准 / 141(二)强化能力完善认证 / 142(三)创新产品鼓励披露 / 143第六章 转型投资一、能源清洁和可再生 / 147(一)清洁发电和可再生能源 / 149(二)生物质开发利用(非电力) / 151二、能源密集型制造业 / 152(一)制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二)制造业升级与减排 / 153三、交通和居住产业 / 154(一)新能源汽车 / 154(二)节能建筑 / 156四、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化 / 157(一)动植物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 / 158(二)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科技 / 161(三)农业现代化设施与信息化 / 161(四)林业科技与森林碳汇 / 165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一)碳减排技术 / 165(二)零碳与负碳技术 / 168第七章 有为政府一、碳政策组合 / 175二、碳税与碳边境税 / 178(一)碳税的讨论 / 178(二)碳边境税与碳泄漏 / 180(三)碳关税对中国的挑战 / 182三、碳监管 / 183(一)国外碳市场的监管经验 / 184(二)构建公平有效监管体系 / 185(三)强化市场监管手段 / 186(四)全程监管:从排放行为到配额交易 / 187四、完善法制体系 / 188(一)提高层级配套细则 / 189(二)完善法制内在逻辑 / 190五、消除非市场壁垒 / 193(一)规范各行业减排技术标准 / 193(二)构建碳排放核查体系 / 193第八章 国际借鉴一、美国:自主碳减排交易 / 197二、欧盟:完备碳市场尝试 / 199三、日本:碳排放总量交易 / 202四、印度:探索碳期货和碳融资 / 205第九章 数字化减排一、数字化浪潮:推动减碳 / 211二、数字化生活与居民减排 / 213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减排 / 214(一)数字产业发展优先减排 / 216(二)数字化转型加速制造业减排 / 219四、能源互联网驱动减排 / 220(一)释放数字化潜力提效 / 220(二)能源与工业互联网脱碳 / 221五、数字化减排的新空间 / 224(一)发挥大型科技公司的优势 / 224(二)助力城市管理和运行减碳 / 227第十章 新实体企业:重做一遍一、实现碳中和,企业是主力军 / 231(一)明确双碳战略 / 231(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三)内部碳资产管理 / 233二、零碳金融:支持新实体 / 235(一)服务之上更应支持转型 / 235(二)传统金融加速“点绿成金” / 237三、企业家精神: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 238四、应对气候危机:中国企业在行动 / 241参考文献 / 247后 记 / 255附 录 / 257 上一篇: 绿色发展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研究 杜立钊著 2019年版 下一篇: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社会动力学 从个体互动到社会演化 (美)布赖恩·斯科姆斯(BrianSkyrms)著 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