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多肽毒素 作者:梁宋平,张云 著出版时间: 2016年版内容简介 动物多肽毒素是动物界亿万年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高活性、高专一性的肽类分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中国动物多肽毒素》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有毒动物资源,以及我国动物多肽毒素领域研究人员近年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我国的蛇、蜘蛛、两栖类、蝎、昆虫、蜈蚣、芋螺等资源有毒动物多肽毒素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这些动物毒素分子多样性的规模与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活性的动物多肽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相关多肽毒素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及具有药用前景的多肽毒素的药理药效学等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中国动物多肽毒素》内容也对诠释我国传统中医药利用动物毒治疗疾病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中国动物多肽毒素》可供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动物学,药物学,以及从事天然活性产物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也适合于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阅读。目录序一序二第1章 导论:动物多肽毒素的特征与科学问题1.1 动物多肽毒素的概念与特征1.1.1 动物多肽毒素惊人的分子多样性1.1.2 动物多肽毒素的强活性和高专一性1.2 动物多肽毒素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1.2.1 揭示有毒动物毒性的分子机制并为中毒救治提供指导1.2.2 动物多肽毒素是解析膜通道及受体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分子探针1.2.3 动物多肽毒素是探究重要生理与病理机制的分子工具1.2.4 动物多肽毒素是创新药物的宝贵资源1.2.5 动物多肽毒素用于害虫防治1.3 当前动物多肽毒素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及研究课题1.3.1 发现具有新型生物学活性的动物多肽毒素1.3.2 多肽毒素基因的起源和进化及分子多样性机制研究1.3.3 重要多肽毒素与膜通道和受体及其他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3.4 在动物毒素资源中寻找药物先导分子1.3.5 在动物毒素资源中寻找杀虫剂先导分子1.3.6 有毒动物基因组和转录组及多肽与蛋白质毒素组学研究1.3.7 动物多肽毒素的生物信息学1.3.8 多肽毒素与生理性毒素样蛋白多肽(TLP)的交叉研究1.3.9 多肽毒素与其他生物学问题的交叉研究1.4 动物多肽毒素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简介1.5 结语参考文献第2章 我们为什么研究动物多肽毒素——毒素与生存竞争和人类疾病2.1 前言2.1.1 毒素是自然界生存竞争的产物2.1.2 动物关键生理因子的分子生物多样性2.1.3 共进化导致动物毒素巨大的分子生物多样性2.1.4 进化造就动物毒素与人类的密切联系2.1.5 动物毒素是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2.2 动物毒素的生物学2.2.1 毒液系统(毒器)是产毒动物的特殊复杂性状2.2.2 毒液系统的生物学功能2.2.3 动物毒液中的毒素2.2.4 中国的产毒动物2.3 毒素与人类疾病:从敌人到朋友2.3.1 动物毒素中毒是严重的公共健康危害2.3.2 动物毒素中毒的毒理学2.3.3 毒素在解析人类生理病理中的贡献2.3.4 毒素研究指导生理性毒素样蛋白多肽(TLP)的研究2.3.5 产毒动物是重要的药用动物2.3.6 现代临床药物创制2.4 毒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似性2.4.1 毒素和免疫效应因子具有类似的起源和进化模式2.4.2 毒素和免疫效应分子共用同源的蛋白质构件2.4.3 毒液和免疫中的孔道形成蛋白多肽(PFP)2.4.4 毒液和免疫中的aerolysin类型孔道形成蛋白2.5 未来的方向和挑战2.5.1 毒素用以回答基本生物学问题2.5.2 毒素用于与人类疾病斗争2.6 结语参考文献第3章 中国蜘蛛多肽毒素3.1 蜘蛛生物学简述及我国代表性毒蜘蛛物种介绍3.1.1 蜘蛛的系统发育3.1.2 蜘蛛的外形及毒器结构简介3.1.3 蜘蛛毒液的采集3.1.4 蜘蛛毒液的理化性质与组成3.1.5 中国代表性毒蜘蛛简介3.2 中国蜘蛛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3.2.1 虎纹捕鸟蛛毒素组学研究3.2.2 海南捕鸟蛛毒素组学研究3.2.3 大腹园蛛毒素组学研究3.2.4 蜘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的机制3.3 重要蜘蛛多肽毒素的结构与功能3.3.1 作用于钠离子通道的蜘蛛多肽毒素3.3.2 作用于钙离子通道的蜘蛛多肽毒素3.3.3 作用于钾离子通道的蜘蛛多肽毒素3.3.4 虎纹捕鸟蛛毒素-Ⅱ(Huwentoxin-Ⅱ,HWTx-Ⅱ)3.3.5 胰蛋白酶抑制剂:虎纹捕鸟蛛毒素-Ⅺ(Huwentoxin-Ⅺ,HWTX-Ⅺ)3.3.6 虎纹捕鸟蛛凝集素-Ⅰ(S.huwenalectin-Ⅰ,SHL-Ⅰ)3.3.7 细胞毒活性肽lycosin-Ⅰ3.4 药用前景多肽毒素的应用基础研究3.5 结语参考文献第4章 中国两栖动物多肽毒素4.1 两栖动物物种背景介绍4.1.1 两栖动物具有特殊的进化地位4.1.2 两栖动物的生理特征4.1.3 中国两栖动物研究现状4.2 两栖动物蛋白多肽的分子多样性4.2.1 两栖动物皮肤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天然宝库4.2.2 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的小分子非蛋白多肽类组分4.2.3 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的多肽4.2.4 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的蛋白质4.3 重要两栖类天然活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4.3.1 大蹼铃蟾三叶因子的药理学作用研究4.3.2 大蹼铃蟾三叶因子为揭示哺乳动物生理病理的贡献4.3.3 大蹼铃蟾孔道形成毒素类似蛋白ALP及其毒理学研究4.3.4 大蹼铃蟾孔道形成毒素类似蛋白的生理作用研究4.3.5 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和未来的方向4.4 药用前景两栖类多肽毒素应用基础研究4.4.1 抗菌肽4.4.2 抗氧化肽4.4.3 其他肽类4.4.4 未来的方向参考文献第5章 中国蛇类多肽毒素5.1 我国常见有毒蛇类简介5.1.1 我国的剧毒蛇类5.1.2 后沟牙有毒蛇和常见无毒蛇5.2 蛇类物种背景5.2.1 蛇类分类简介5.2.2 我国古代对蛇类的认识和贡献5.3 蛇类多肽毒素功能及分子多样性5.3.1 蛇类蛋白质肽类活性物质简介5.3.2 蛇毒活性成分分类介绍5.4 蛇毒研究展望参考文献第6章 中国胡蜂多肽毒素6.1 胡蜂简介6.1.1 种类和分布6.1.2 生长发育6.1.3 外观特征6.1.4 巢穴6.1.5 生活习性6.1.6 蜇针和毒素6.2 胡蜂肽类活性物质6.2.1 肥大细胞脱粒肽6.2.2 缓激肽6.2.3 金环胡蜂抗菌肽6.2.4 金环胡蜂趋化肽6.3 酶类活性物质和过敏原6.3.1 磷脂酶6.3.2 丝氨酸蛋白酶6.3.3 过敏原参考文献第7章 中国蜈蚣多肽毒素7.1 蜈蚣简介7.1.1 蜈蚣的分类和分布7.1.2 蜈蚣的外形特征7.1.3 蜈蚣的机体构造7.1.4 生活习性7.2 蜈蚣毒素概述7.2.1 蜈蚣毒素化学成分分析7.2.2 蜈蚣毒素功能7.3 中国少棘蜈蚣毒液多肽组和转录组7.3.1 少棘蜈蚣毒液多肽组学研究7.3.2 中国少棘蜈蚣多肽转录组和LC-MS/MS研究7.4 少棘蜈蚣活性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7.4.1 少棘蜈蚣钠离子通道1.7 抑制剂μ-SLPTX-Ssm6a研究参考文献……第8章 中国芋螺多肽毒素第9章 中国蝎多肽毒素的分子多样性及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第10章 动物(多肽)毒素数据库(ATDB)作者简介后记 上一篇: 药品、毒品与兴奋剂 宋成英,张知贵 编著 2013年版 下一篇: 世界毒物全史 第九册 毒物文化史 史志诚 主编 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