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 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作者: 杨杰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内容简介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主要是对中医脉诊理论研究的总结,从脉诊理论研究源流入手,对脉学相关术语进行探讨研究,系统整理脉名的含义与演变,包括非典型脉和典型脉。并对脉名的构成原理、方式、规律等,系统地归纳总结。从脉理分类法、脉名统类法、特征提取法、特征要素法等角度对脉的分类法进行研究整理。并对脉的程度进行分级法研究,提出对脉的理解方法,介绍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规范常见脉象要素。《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集、整理与中医脉诊相关的各类古今文献资料及相关参考书。运用文献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逻辑学方法等,系统开展中医脉诊理论研究;提出中医“脉”的内涵及外延;以四属性、十二要素规范常见脉象;同时提出以“复杂性科学”的观点进行认识脉、分析脉的方法,为中医脉诊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目录第一章脉诊的基础理论研究一、与“脉”相关的几个术语二、脉名的发展演变历程三、脉名的构成(一)脉名的结构(二)脉名用词的方式四、兼脉名称的构成(一)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二)兼脉名称构成的方式(三)兼脉名称的称谓形式五、脉名的归纳(一)脉的分类法(二)脉的分级法六、脉名研究的意义(一)理解“脉”的方法(二)规范“脉”的思路(三)注意事项 第二章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一、脉的内涵(一)脉的本质(二)脉的功用二、脉特征共性的探讨(一)脉形属性各要素的层级变化(二)脉法各要素层级变化的八纲辨证病机(三)脉的属性层级特征与八纲关系的概要第三章脉象名称的研究一、平脉二、非典型脉三、正式命名脉 第四章古籍中的常用脉一、浮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二、沉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三、迟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四、数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五、虚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六、实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七、滑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八、涩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九、紧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弦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一、缓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二、细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三、芤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四、促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五、结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六、代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十七、长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八、短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十九、洪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二十、微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二十一、濡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二十二、弱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二十三、伏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二十四、牢脉(一)脉象特征(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三)主病(四)兼脉(五)分部 第五章脉诊研究中的复杂性科学一、脉诊内涵的复杂性二、脉诊研究中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三、脉动信息关键技术第一章脉诊的基础理论研究 上一篇: 中医外科学易考易错题精析与避错习题集 刘晓菲 主编 2018年版 下一篇: 中医养生保健系列 图说刮痧保健大全 樊蔚虹 编著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