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本体研究作者: 王彩霞,崔家鹏 出版时间:2018年版内容简介本书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的核心成果,以中医学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脏象学说中的脾脏象理论为靶点,以被誉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为载体,在常规解读《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的同时,创新性地结合中医术语学和知识本体的研究方法,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创性的构建了多维、可视化的《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系统,进而对《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展开深入解读。目录上篇《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第一章脾脏解剖与生理2第一节脾胃解剖形态2第二节脾与阴阳五行3一、 脾为至阴/3二、 脾属土行/3第三节脾气之应4一、 脾与时令/4二、 脾与五色/5三、 脾与五味/5四、 脾与四肢肌肉/6五、 脾与口唇/6六、 脾在液为涎/7七、 脾与神/7第四节脾胃与运化8一、 运化谷物/8二、 运化水液/8三、 胃气之贵/9《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本体研究·目录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本体研究·目录第五节脾胃之经络9一、 脾之经络/9二、 胃之经络/10第六节脾胃与脏腑气血关系10一、 脾与脏腑/10二、 脾与气血/12第二章脾脏与发病13第一节内外病因13一、 外感/13二、 内伤/14第二节诊病之法15一、 切脉/15二、 望形/16三、 闻声/17四、 问症/17第三节脾脏主病18一、 脾瘅/18二、 脾风/19三、 脾胀/19四、 脾热病/19五、 胃脘痈/19六、 胃疸/20七、 胃痛/20八、 呕吐/21九、 哕/21十、 亸/22第四节脾脏相关疾病22一、 痿病/22二、 积聚/23三、 厥/23四、 水肿/24五、 咳/24六、 痹/25七、 腹痛/25八、 泄泻/25九、 善忘/26第五节脾脏的调治26一、 脾病治则/26二、 传变与防治/27三、 疾病预测/27中篇《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知识本体构建第三章中医学理论知识本体研究30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中的象思维30一、 中医象思维的内涵/30二、 中医象思维的特点/33三、 中医象思维的类型/34四、 中医象思维的应用/37第二节本体研究方法44一、 本体论的源流/44二、 本体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45三、 本体论的研究方法/47第四章脾脏象理论知识本体构建方法80第一节本体构建原则与方法80一、 确立本体领域概念/80二、 本体网络构建/82第二节脾脏象理论本体语料83第三节脾脏象理论本体领域概念101一、 哲学类/101二、 物质类/101三、 脏象类/102四、 解剖部位类/103五、 生理类/104六、 经络类/105七、 腧穴类/105八、 病因类/106九、 病机类/108十、 症状类/110十一、 疾病类/115十二、 治疗类/118十三、 预后类/119第四节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类型119一、 一般语义关系类型/119二、 生理类语义关系类型/130三、 发病类语义关系类型/136下篇《黄帝内经》脾脏象理论知识本体第五章脾脏象理论生理知识本体146第一节生理功能知识本体146一、 脾胃主运/146二、 脾胃主化/147三、 运与化的关系/148第二节经络知识本体148一、 脾之经络/148二、 胃之经络/149第三节哲学系统知识本体149一、 脾与阴阳/150二、 脾与五行/150第六章脾脏象理论发病知识本体151第一节病因知识本体151一、 湿邪致病/151二、 食饮致病/151三、 起居致病/153四、 劳倦致病/154第二节病机知识本体155一、 脏腑病机/155二、 经络病机/158三、 形体官窍病机/160第三节疾病知识本体162一、 脾病/162二、 胃病/165三、 痹/167四、 厥/169五、 泄/172六、 胀满/173七、 消渴/175八、 水肿/175第四节治疗知识本体176一、 治疗原则/176二、 治疗方法/178参考文献185 上一篇: 《黄帝内经》理论图表新解及专病专方秘传 郭完祥 著 2008年版 下一篇: 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 刘明武 编 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