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作者: 郭立玮 著 出版时间:2010年版内容简介 《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共分16章。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现代分离科学的基本概念与中药分离原理构成要素。第五、第六章主要介绍场分离原理与技术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七章至第十三章主要介绍相平衡原理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十四章介绍反应分离原理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十五章为中药分离过程的耦合与集成;第十六章介绍计算机化学及其对中药分离技术领域的适用性。目录第一章 现代分离科学与中药分离原理构成要素概述第一节 现代分离科学的特点一、分离科学与现代分离科学二、现代分离科学的特点三、现代分离科学研究的内容四、中药分离科学发展动向与存在问题第二节 中药分离科学的基本概念一、中药分离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二、中药分离技术中纯度的意义三、分离程度的基本表示方式第三节 分离的热力学分析一、混合是熵增大的过程二、分离——负熵的生成三、分离所需要的理论耗能量四、分离的热力学限制第四节 现代分离方法分类学说简介一、分离过程的概念性描述二、可被分离利用的物性三、分离方法的分类学说第五节 关于“中药分离原理及其构成要素”的思考一、为什么要讨论中药“分离”原理二、中药分离原理的构成要素三、中药分离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四、关于“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系统研究的展望第二章 中药分离目标的选择与确定第一节 中药药效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如何去界定中药中的“药效物质二、药效物质的体外存在形态三、药效物质的体内存在形态四、中药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组成的配位化合物五、代谢物组学对“药效物质”的认识——复方整体作用产生的内源性物质第二节 中药分离目标的整体性原则一、单体成分分离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二、复方君、臣、佐、使药的协同作用三、以有效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 中药复方分离的“化学成分与作用机制”原理一、“天然组合化合库”与“多靶点作用原理”学说二、建立在整合化学物质组学上的中药分离目标第四节 体内过程提供的信息及其对药效物质确认的意义一、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效应物质的5类发现策略二、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对药效物质分离的意义第五节 中药水提液中药效物质的分子量区段特征及其“集群筛选”研究一、中药水提液是药效物质的基本载体.二、中药水提液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组成特征三、中药水提液“最优分离”概念的提出四、基于现代分离科学技术的中药水提液基础研究第六节 基于复杂体系原理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组合筛选”思路与方法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体系的基本特征与“组合化学”二、获取中药药效物质的新思维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组合筛选”主要研究方法四、根据上述思路与方法所开展的部分实验研究第三章 中药复杂体系可用于分离的性质第一节 原始形态存在的中药可供分离的性质一、原始形态存在的植物类中药可供分离的性质二、原始形态存在的动物类中药可供分离的性质三、原始形态存在的矿物类中药可供分离的性质第二节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为主的可供分离的性质一、常规的理化特征分离性质二、中药大分子化合物中配位基团的配位性质三、可用于中药分离的“分子识别”特征四、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性质及其在中药分离技术领域的应用第三节 中药水提液体系可用于分离的性质一、水与某些气体/液体可生成水合物的性质二、中药水提液体系与分离过程相关的性质第四节 以药理活性表达的生物学分离性质一、天然药物的生物作用模式二、利用单味中药的功用进行活性成分定向分离三、源于单味或复方中药药理学效应的分离性质四、基于药物靶体分子识别功能的分离性质五、基因表达模型与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分离第五节 基于生物药剂学原理的中药活性成分预测筛选系统一、生物膜渗透性的体内外相关性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二、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的“药物体内吸收、分布”性质第六节 源自于中医药理论的可用于药效物质分离的性质一、中药药性理论与药效物质的分离二、方剂配伍理论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分离第四章 中药分离过程工艺设计第一节 分离在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一、中药制剂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分离二、植物药是中药分离的主体三、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流程中的应用第二节 中药分离工艺设计原则一、中药分离工艺设计如何体现安全、有效二、中药分离工艺设计如何体现稳定、均一三、分离过程的一般经济原则与中药分离工艺的技术经济问题四、中药分离工艺设计一般程序第三节 中药制剂过程的分离工艺研究一、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研究二、提取工艺优化设计方法的数学原理与应用三、浓缩与干燥工艺是否存在“质的改变”四、时间因素在提取、浓缩与干燥过程中的影响第四节 中药提取收率问题一、如何评估中药提取收率的合理性二、中药料液化学组成分析——提取收率高低的物质基础探讨三、控制“提取收率”的主要思路、方法第五章 场分离原理与技术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一节 场分离原理一、粒子在场驱动力作用下的阻力分析二、场分离原理构成场分离技术的要素第二节 沉降分离——建立在重力场与离心力场上的分离技术一、重力场分离原理二、离心力场分离技术第三节 基于重力沉降原理的中药分离技术——醇沉工艺一、醇沉工艺的技术特点二、如何提高醇沉工艺的研究水平三、醇沉工艺强化技术——离心沉降四、中药醇沉装备的改进第四节 沉降分离强化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一、絮凝过程及絮凝剂沉降技术在中药液体制剂澄清中的应用二、变溶液体系为固液混悬体系的技术三、离心沉降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第五节 电场分离原理及其均一场分离技术一、电场分离原理二、静电除尘技术——一种处理微小粒子的分离方法三、电泳第六节 有障碍物的非均一场分离一、粒子在非均一空间的运动二、利用重力的非均一场分离技术三、过滤机制、过滤装置及其连续操作的设计思路四、颗粒特性与中药固液分离特性与难点第六章 膜分离——多种效应的非均一场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第一节 膜科学与技术概述一、两种主要的膜分离机制二、分离膜的基本结构三、膜分离装置和膜组件第二节 利用筛效应的膜分离技术一、有关分离膜的若干基本概念二、微滤技术三、超滤技术第三节 利用凝胶层及平衡关系的膜分离技术一、利用化学势梯度场的膜分离技术——反渗透、透析、气体膜分离二、利用温度场的分离技术——膜蒸馏法三、利用电位梯度场(电压)的分离技术——凝胶电泳、电渗析第四节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一、膜分离技术对中药体系的适应性二、中药膜分离技术的工艺设计三、中药膜污染及其防治手段四、中药陶瓷膜分离技术膜污染防治研究第七章 相平衡原理与液固相平衡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一节 相平衡原理与固体提取技术一、相平衡条件二、强化相平衡原理的技术手段三、中药固体提取——液固相平衡分离技术之四、提取过程对药效物质的影响第二节 中药复方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一、中药浸提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二、浸提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扩展——浸提温度与中药成分浸出浓度的数学模型……第八章 中药固体提取强化技术第九章 基于吸附/筛分原理的大孔吸附树脂精致技术及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第十章 液液相平衡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十一章 气体相平衡技术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十二章 气固相平衡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十三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与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第十四章 反应分离原理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第十五章 中药分离过程的耦合与集成第十六章 计算机化学在中药分离工程中的应用 上一篇: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鉴 刘塔斯 主编 2009年版 下一篇: 常用中药500味效用便览 王睿林 著 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