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临证验案 李培旭肾病临证辑要 作者:唐桂军,华琼,郭泉滢 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丛书名: 中医名家临证验案内容简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属于传统医学,讲究医道医术,重视用药之法,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防病延寿为目标。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古代中医学家汲取了当时的儒学、道学、法学、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兵法,以及天文、地理、历法等内容外,现代中医学者还汲取了一些西医的思路、方法和内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西结合体系。 中医和西医所说的“肾”,虽指的是同一器官,但对肾的生理特性认知,中医和西医却有较大差别。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齿为骨之余;肾主一身之阴阳,为人体水火之宅;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生血;肾主水;肾主开阖;肾主纳气;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肾应于冬,等等。而西医学则认为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生成尿液和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和酸碱平衡、内分泌功能(调节血压、红细胞生成和骨骼生长)等。对同一器官生理特性之所以产生不同的认知,是因为中医、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认知肾脏的,由于观察、认知的角度、方法不同,所以认知的结果就产生了差别。这就如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也如同阳历和阴历计年。阳历源于西方,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计年;而阴历源于我们中国,以月亮圆缺计年。阳历和阴历计年因观察的方法不同,所以计年的结果也不同。中医和西医也是这样,中医是从宏观、整体来认知肾脏;而西医则是从微观、局部来认知肾脏。所以中医、西医认知的肾脏生理特性不同。然而,中医、西医都是以研究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等为主的学科,尽管其观察、认知的方法与结果不同,但其研究的对象同一,所以在其发展历程中总会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是殊途同归的。 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如何结合,这仍是当代医家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理论与临床仍是当今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在理论研究方面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内涵和实质;在临床研究方面应努力发掘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有效方法以替代毒副作用大的西药,从而建立新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断、治疗标准,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肾脏病的优势和作用,推进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事业的发展。目录第一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第二节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02g第五节 微小病变型肾病第六节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第七节 膜性肾病第八节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第九节 IgA肾病第十节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第二章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第三节 糖尿病肾病第四节 高血压性肾损害第五节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第三章 小管间质性肾病第一节 间质性肾炎第二节 尿酸性肾病第四章 尿路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尿路感染第二节 急性肾盂肾炎第三节 慢性肾盂肾炎第四节 尿道综合征第五节 前列腺炎第五章 泌尿系统结石第六章 囊肿性肾脏病第一节 肾囊肿第二节 多囊肾第七章 肾衰竭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第八章 其他常见肾病第一节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第二节 肾积水第三节 梗阻性肾病第四节 肾肿瘤 上一篇: 大医精要系列丛书 李济仁痹证通论 修订版 李济仁,仝小林 主编 2011年版 下一篇: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 姜良铎内科方药心得 焦扬,刘承 著 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