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辩证基础 作者:张宏伟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内容简介 在内科临床工作中,中医认识疾病必须既辨病,又辨证。其目的不是为了比较“病”的异同,而是为了寻找“证”的区别,即通过辨证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从而,或选择辛温解表法,或选择辛凉解表法,或选择清暑祛湿解表法进行相应的治疗。所以,中医内科治病,既不同于那种头痛给予止痛药,发热给予退烧药,即就是针对某一症状而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同一疾病的辨病治疗。中医内科治病是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治疗疾病时,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和方法。“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泻肺热;而至麻疹后期余热未尽,伤及肺胃之阴,治疗则应养阴清热。“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而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而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例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固而都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治疗。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证候的性质,而采用相应治疗方法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诊治疾病的特色。目录第一部 “气”的特质一、“气”概念的由来及精气本源论(一)“气”概念的由来(二)“气”内涵的发展(三)精气本源论二、“气”的新概念及现代“气”论(一)“气”的新概念(二)现代“气”论三、两种气论的实质及“气”的特质四、气的运动规律(一)太极化生规律(二)六十四卦规律(三)阴阳规律(四)五行规律(五)升降出人规律(六)运气规律第二部 气与人体一、人体精气论二、天人一体论三、人体阴阳论四、人体五行论(一)人体组织结构可分属五行(二)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可用五行特性概括(三)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可用五行大系统说明(四)人的体形可归属五行(五)脏腑间相互影响依循五行生克规律(六)五脏病变符合乎乘侮规律(七)诊断疾病可以五行规律为指导(八)防治疾病可以五行规律为指导五、人体藏象论(一)概论(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脏腑的生成(三)脏腑的分类和名称(四)五脏的功能(五)六腑的功能(六)奇恒之腑的功能(七)脏腑的关系(八)六腑之间的关系(九)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十)五大系统(十一)临床应用六、人体经络论(一)经络概念(二)经络系统组成(三)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四)经络的循行(五)经络的功能(六)经络的结构(七)经络的长短(八)十二经脉(九)奇经八脉(十)络脉(十一)经别(十二)经筋(十三)皮部(十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七、人体气化论(一)人体气运动规律(二)血液代谢是脏腑气化的结果(三)津液代谢是脏腑气化的结果(四)感官功能是气化的表现(五)脏腑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六)经络是升降出入的通道(七)脉象的升降浮沉第三部 气与疾病一、阴阳失调论……第四部 辨证方法 上一篇: 中医“上工治未病”丛书 热疗扶阳 温通祛寒湿 齐凤军 主编 2015年版 下一篇: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脾胃论 (金)李东垣 著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