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系列丛书 平乐正骨基础理论 作者:郭艳幸,孙贵香,郭珈宜 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版内容简介全书分概论、平乐正骨哲学基础、平乐正骨平衡学说、平乐正骨气血学说、平乐正骨藏象经络学说、平乐正骨病因病机学说、平乐正骨治则治法学说等七个章节。其中,概论主要阐述平乐正骨发展简史、主要特点及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哲学基础阐述了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产生的哲学背景及其主要思维方法;平衡学说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气血学说阐述了平乐正骨独特的气血为纲辨证说;藏象经络学说阐释了基于整体观念的平乐正骨“内-外”相关理论;病因病机学说介绍了伤科常见病因及病机分析方法;治则治法学说阐释了平乐正骨以“平衡为纲、三期辨证用药”的七种治则及八种常用治法,并通过临床案例举隅具体介绍了治则治法的应用。本书作为平乐正骨理论的**本专著,系统整理了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内容。,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性”:①系统性:本书首次对平乐正骨200多年来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②科学性:本书编委会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著作文献搜集整理、传承人主题访谈、病案回顾性调研、网络文献搜索、现场跟师观摩等方式,对平乐正骨学术流派的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凝练,挖掘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特色,具有科学性。;③实用性:所总结梳理的理论来源于临床,紧扣临床,对临床骨伤科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目录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平乐正骨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一、平乐正骨学术流派的形成二、平乐正骨学术流派的发展第二节 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强调整体平衡二、强调功能联系第三节 平乐正骨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平乐正骨对筋骨生理的认识二、平乐正骨对筋骨与整体辩证关系的认识三、平乐正骨对人体与自然界辩证关系的认识四、平乐正骨对筋骨与膳食、起居、劳逸、情志辩证关系的认识五、平乐正骨对筋骨病理及其防治的认识第二章 哲学基础第一节 对立统一平衡共存一、《周易》的平衡观二、道家的平衡观三、儒家的平衡观第二节 精气学说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第三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三章 平衡学说第一节 天人合一平衡论一、天人合一的内涵二、天人失调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三、天人合一平衡论对伤科疾病治则、治法的指导作用第二节 气血平衡论一、气血的动态平衡关系二、气血平衡与脏腑经络活动的关系三、气血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条件四、气血失衡是疾病的主要病机五、气血共调平衡论对伤科辨证论治的指导第三节 五脏平衡论一、五脏的内涵二、五脏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三、五脏失衡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四、五脏协调平衡论对伤科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第四节 筋骨平衡论一、筋与骨的内涵二、筋与骨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三、筋骨失衡是伤科疾病之重要病机四、筋骨并重、协调平衡是伤科疾病的重要治则五、恢复筋骨协调平衡是伤科治疗的宗旨第五节 形神平衡论一、形与神的内涵二、形神统一的平衡关系三、形神失调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四、形神统一平衡论对伤科疾病治则、治法的指导作用第六节 动静平衡论一、动与静的内涵二、动静互补的动态平衡关系三、动静失衡是影响伤科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四、动静互补平衡论对伤科疾病治则、治法的指导作用第七节 标本平衡论一、标与本的内涵二、标本兼顾是伤科疾病的重要治则第八节 起居平衡论一、起居有常平衡论的内涵二、起居有常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证三、起居有常平衡论对科学养骨的指导作用第九节 膳食平衡论一、膳食平衡论的内涵二、膳食平衡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证三、膳食失衡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四、膳食平衡论对科学养骨的指导作用第四章 气血学说第一节 气的内涵与作用一、气的概念二、气的来源三、气的运动四、气的作用第二节 血的内涵与作用一、血的概念二、血的来源三、血的分类四、血的功能第三节 气血之间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二、血为气之母第四节 气血在伤科中的意义一、调治气血的依据及内涵二、创伤诸证专从气血论治三、气贵旺,血贵运。治气以补为要,治血以活为旨四、调理气血与整体辨证的关系第五章 精津液学说一、精、津液来源及其功用二、精、津液与气血的关系三、精、津液在伤科上的意义第六章 藏象经络学说第一节 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一、心系统二、肺系统三、脾系统四、肝系统五、肾系统六、五脏之间的关系七、五脏与伤科的关系第二节 “内一外”相关之经络学说一、经络学说的内涵二、经络是联系内外的关键三、脏腑经络与气血之间的联系四、经络与骨伤科的关系第七章 病因病机学说第一节 伤症病因及分类一、三因概述二、伤症病因第二节 伤症病机一、气血病机二、筋骨病机三、脏腑病机四、经络病机五、创伤病机的基本特点第八章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第一节 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内涵二、整体观念在伤科上的意义第二节 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内涵二、骨伤科辨证方法第九章 治则治法第一节 治则——平衡为纲一、顾护脏腑气血共调二、筋骨并重三、形神共调四、标本兼顾五、内外兼治六、动静互补七、防治结合第二节 治法一、药物疗法二、正骨理筋手法三、针灸疗法四、熏洗疗法五、药物离子导人六、物理疗法七、牵引疗法 上一篇: 普胸外科手术精解 张文峰 编著 2017年版 下一篇: 强直性脊柱炎防治指导 余俊文 主编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