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三版 作者:邱一华,彭聿平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内容简介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理学(第3版)》参考了国内外新近出版的生理学教材和有关的教科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理学(第3版)》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生殖共12章。全书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地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内容上尽量反映当代生理学的最新成果,在论述中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和密切联系临床工作实际。《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理学(第3版)》可供普通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同时还适用于成人教育,并可供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备考使用。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生殖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二、生理功能的调节三、生理功能调节的控制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一、细胞的兴奋性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第四节 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二、骨骼肌的结构与肌丝的分子组成三、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四、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五、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分析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三、血小板生理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三、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一、血量二、血型三、输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三、体表心电图第三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的兴奋性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三、心肌的传导性四、心肌的收缩性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基本规律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四、微循环五、组织液的生成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第六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脑循环三、肺循环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二节 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原理二、气体交换的过程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四、肺扩散容量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二、氧的运输三、二氧化碳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三、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和调节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的方式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五、胃肠激素六、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分泌二、咀嚼三、吞咽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液及其分泌二、胃的运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二、胆汁三、小肠液四、小肠的运动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第六节 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二、吸收的途径和机制三、各种物质的吸收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四、基础代谢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人体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二、机体的热平衡三、体温调节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 概述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二、肾脏的功能概述三、肾脏的功能解剖及血液循环特征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二、有效滤过压……第九章 感觉器官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十二章 生殖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生理学 高明灿 主编 2008年版 下一篇: 生命之门 女性宫颈癌报告 柳亚敏 编著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