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作者:田合禄 著出版时间: 2017年版内容简介 五运六气与人体生命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笔者田合禄给予了全新的解读。 首先,笔者认为:五运六气所论天地四时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因为人是天地五气五味合气生成的。这当中,作者提出并解读了人体生理病理新概念及人体生命双结构的概念。 其次,笔者认为:人体三本是心、肺、脾。心为先天之本而不是肾,后天之本是肺天和脾地,不只是脾,而且肺天比脾地更重要。肺天吸入“五气”,脾地摄入“五味”,从外界环境灌输给人体能量和信息(现代科学称之为“负熵”),以滋养父母遗传给我们的肉体之躯。 最后,笔者依据以上理论,运用到实际临床中,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中笔者强调,运气的标本中气理论,心、肺、脾天人合一生成的中气升降出入运动,主宰着人的生、老、壮、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方面。 《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专业性强,理论有深度,并涉及五运六气这一中医难点,建议有一定理论和临床基础的中医药专业人员阅读使用。目录第一章 五运六气是生命之本一、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双结构(一)父母遗传有形生命体(二)自然遗传无形生命体(三)神(四)人体生命时空密码——五运六气(五)五运六气是生命之本二、天地合气于黄庭三、天、人相合的开始时间四、天与人相合的磨合期五、自然遗传人体生命滋养父母遗传人体生命六、人体生命结构图七、两个生命体的和谐是健康的保障八、中医体质学第二章 人体三本心肺脾一、人体三本心肺脾(一)先天之本——心(二)后天之本——肺、脾(三)内外病因(四)形与神(五)黄道周的中医理论二、心肺脾三本与三胚层三、人体三本与丹田——丹田理论的建构(一)膻中丹田(二)神阙丹田(三)人体天地阴阳两种分法四、从三本论人之真气和宗气五、人体生命三步曲(一)人体生命三步曲(二)五气、五味的生化六、后天肺脾二本养先天心本七、心肺脾三本联病(一)二阳之病发心脾(二)太阳阳明病(三)后天之本肺脾病(四)三阳、二阳、三阴病(五)白塞综合征八、心肺脾三本与《内经》结构第三章 寸口脉一、左寸脉二、右寸脉第四章 天地五气五昧论一、气、味是健康的保障二、气、味是疾病发生之源三、天气对生物的影响四、气、味病的诊断五、气、味是治病之本六、小结第五章 《伤寒论》和《脾胃论》一、《伤寒论》与心肺脾三本二、《脾胃论》与心肺脾三本(一)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是《伤寒论》的“病发于阴”(二)病及心肺(三)阳虚三联病三、阴火与戴阳、格阳第六章 标本中气一、标本中气(一)标的定义(二)本的定义(三)中见(四)从化规律(五)化生在“中气”(六)六经三大系统(七)标本中气治则(八)脉诊二、张子和突出少阳太阴“从本”的火湿(一)张子和提出“火湿”是生命之本(二)火湿病(三)百病纲领三、营卫气血生于脾胃,布散于肺(一)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二)肺为营卫输布之枢机(三)从脾胃传肺的途径(四)肺的宣发和肃降(五)少阳相火是关键四、神机与气立五、临床应用(一)寸口脉(二)张仲景建中理论(三)李东垣甲己化土说(四)明清三张(五)养生(六)田氏“中医三部六经体系”(七)十二经之原六、中气升降运动(一)中气是升降运动的枢纽(二)相火是升降运动的根本(三)肝肺是升降运动的通道(四)心肾是升降运动的征兆七、扶阳论(一)人体阳气本源在胃脘(二)阳气的作用(三)阳气本于三焦相火(四)阳气病见四肢(五)张仲景论阳气病第七章 田氏心肺脾三本诊法一、运气诊二、胸背诊三、腹骶诊四、胸腹诊方法五、李东垣胸背、腹骶诊法六、表里概念第八章 心肺脾三本与养生气功一、《周易参同契》二、太极序列(一)阴阳鱼太极图(二)阴阳五行太极图(三)逆则成仙三、黄庭太极与丹田(一)笔者注解《内经图》(《内景图》)(二)笔者注解《修真图》(三)中医养生(四)佛家七轮第九章 中医大数据化智慧一、方位数据化二、生命数据化三、人气、营卫运行数据化四、运气数据化第十章 医案一、狐惑病二、痤疮三、手脚癣四、皮痹五、面颊斑疹六、脚气七、糖尿病八、太阳病胸痹九、太阴病脾湿阻痹十、脑梗塞十一、少阳病十二、呃逆十三、皮癣附录 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一、四时正气病(一)四时次序(二)伤寒(三)伤寒与温病、暑病的区别二、时行之气病(一)时行之气(二)推算四时正气与时行之气三、秋分后至春分前四时正气为病与时行之气为病的区别四、伏寒发病机制五、春分后至秋分前四时正气为病与时行之气为病的区别六、季节气候变化与外感病的关系七、六气都伤人,只举寒邪伤人为例(一)伤寒病的治疗(二)因地制宜(三)举伤寒为例(四)重感异气病变八、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九、外感风寒应当遵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及误治后的变证十、论述汗下两法的运用十一、论述两感病的诊治转归十二、论述服药的法度十三、对时气病口渴饮水的护理原则十四、饮水要适度十五、欲愈脉证十六、温病针刺穴位十七、损脉预后十八、伤寒与伤暑的脉证区别十九、以脉证互参判断预后二十、总结全篇 上一篇: 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阴火是怎样形成的 田合禄 著 2015年版 下一篇: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 权依经,李民听 编著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