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第二版 作者:王顺年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内容简介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由药学和临床医学专家共同编写,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结合临床用药现状和实践经验,较系统地阐述了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全书共分14章,包括合理用药概论,怎样做到针对病情和不同人群的特点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物相互作用、时辰药理学、遗传药理学与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常用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及配伍等。内容丰富,阐述简明,指导性和实用性强,适用于临床医师、药师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目录第1章 概论第一节 什么是合理用药一、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三、药物治疗的适当性四、药物治疗的经济性第二节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一、药物的作用及药效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动学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剂量二、制剂及给药途径三、联合用药四、病人的因素第四节 药物相互作用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二、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的影响三、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四、药效学相互作用五、药动学相互作用第五节 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注意事项一、药物的选择二、用药注意事项第六节 药物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三、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四、不合理用药的危害五、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第七节 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制订一、保证药物治疗的条件二、根据治疗目的选择治疗药物三、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四、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给药方法五、合理安排治疗方案和配伍用药第2章 怎样做到合理用药第一节 做到对症下药第二节 把握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一、老年人合理用药二、孕妇与小儿合理用药三、肝肾功能不全合理用药第三节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一、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内容与方法三、给药方案个体化第四节 科学合理用药一、解热镇痛药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三、心血管系统用药四、呼吸系统用药五、消化系统用药六、利尿药和脱水药七、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八、局部麻醉药九、影响组织代谢的药物十、维生素十一、酶类药物十二、避孕药和子宫兴奋药十三、抗生素十四、抗结核药十五、抗麻风病药十六、抗真菌药十七、抗病毒、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药十八、新生儿和老年人用药十九、预防和保健用药二十、疫苗类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二十一、解毒药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第3章 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第一节 药剂学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一、药物活性方面的相互作用二、受体部位的相互作用第三节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一、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改变二、药物相互作用处理原则第4章 时辰药理学与合理用药第一节 生物节律第二节 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一、机体昼夜节律性对药物分布和蛋白结合的影响二、机体节律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三、机体节律性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四、机体节律对中药药动学的影响第三节 机体节律性对药效学的影响第四节 时辰药理学的实际应用一、西药时辰药理学应用二、中药时辰药理学第5章 遗传药理学与合理用药第一节 概述一、遗传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二、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第二节 遗传因素与药物治疗一、药物代谢是一种酶促动力学过程二、药物受体的遗传多态性三、遗传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意义第6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第四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二、病原微生物检测三、管理与督查第五节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一、青霉素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四、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六、四环素类抗生素七、氯霉素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九、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十、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十一、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十二、磷霉素十三、甲硝唑和替硝唑十四、喹诺酮类抗生素十五、磺胺类药十六、呋喃类抗菌药十七、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十八、抗麻风分枝杆菌药十九、抗真菌药类第六节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二、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三、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四、细菌性前列腺炎五、急性感染性腹泻六、细菌性脑脊髓膜炎及脑脓肿七、败血症八、感染性心内膜炎九、腹腔感染十、骨、关节感染十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十二、口腔、颌面部感染十三、眼部感染十四、阴道感染十五、宫颈炎十六、盆腔炎性疾病十七、性传播疾病十八、深部真菌病十九、分枝杆菌感染二十、白喉二十一、猩红热二十二、鼠疫二十三、炭疽二十四、破伤风二十五、气性坏疽二十六、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二十七、布鲁菌病二十八、钩端螺旋体病二十九、回归热三十、莱姆病三十一、立克次体病第七节 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对策一、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二、抗菌治疗策略三、开发新的抗菌药物第八节 不宜与抗菌药静脉注射直接配伍的药物第7章 延缓衰老及某些老年病用药第一节 延缓衰老药一、与衰老有关的几个因素二、延缓衰老药物三、微量元素制剂四、大脑功能促进药五、微生态制剂六、中草药第二节 某些老年病用药一、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二、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用药三、前列腺增生症用药四、老年性白内障用药第8章 专科用药第一节 外科用药和消毒防腐收敛药第二节 皮肤科用药第三节 眼科用药第四节 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用药第五节 妇科用药一、子宫收缩药二、其他引产药三、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四、安胎药和退乳药第9章 药源性疾病治疗原则和手段第一节 一般治疗原则一、及时停药,祛除病因二、加强排泄,延缓吸收三、使用拮抗药四、治疗过敏性反应五、治疗受损的器官六、对症处理第二节 药源性急性并发症的处理一、咯血二、呼吸困难三、呼吸衰竭四、心律失常五、心功能衰竭六、心肌缺血七、休克八、高血压九、低血压十、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十一、肝损害十二、昏迷十三、精神障碍十四、肾衰竭十五、白血病十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十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三节 药源性血尿第10章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第一节 电解质平衡调节药第二节 酸碱平衡调节药第三节 透析液第11章 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剂第一节 营养缺乏的病理生理第二节 肠道外营养的数量与质量一、肠道外营养的数量二、肠道外营养的质量第三节 肠道外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一、肠道外营养的适应证二、肠道外营养的禁忌证第四节 病人营养状况评定第五节 肠道外营养剂代谢障碍及其防治一、高血糖症二、低血糖症三、高渗性非酮性昏迷四、低磷酸盐血症五、代谢性高血氯性酸中毒六、高氨血症七、非肾病性氮血症八、低钾血症九、低钙血症第六节 应用肠道外营养剂需要常规监测的项目第七节 常用肠道外营养剂一、高能量葡萄糖注射液二、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三、多种糖类的高能肠道外营养液四、用于预防和治疗蛋白质缺乏症的结晶型左旋氨基酸溶液五、适用于术后分解代谢期间蛋白质缺乏症的氨基酸溶液六、供儿科应用的结晶型左旋氨基酸营养液和体液七、适用于术后短期禁食期间蛋白质缺乏症的预防和治疗的氨基酸溶液八、含有左旋氨基酸、3种糖类以及电解质的高能营养液九、肾病用氨基酸溶液十、高营养脂肪乳剂十一、一般营养用氨基酸注射液十二、其他肠道外营养制剂第12章 合理应用胃肠内营养剂第一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第二节 肠内营养剂种类与选择第13章 肝、肾疾病及小儿用氨基酸第一节 肝病用氨基酸第二节 肾病用氨基酸第三节 小儿用氨基酸第四节 静脉脂肪乳剂第14章 常用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及配伍禁忌附录A 电解质补充量的计算附录B 输液量的计算附录C 怀孕期妇女用药须知附录D 哺乳期妇女慎用的药物附录E 婴儿期(2岁以内)用药须知附录F 儿童期(2-12岁)用药须知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第三版 王顺年 主编 2015年版 下一篇: 临床合理用药指导 隋忠国 主编 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