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工程应用 作者:申建军,武强著 出版时间:2019年版内容简介 《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工程应用》以兴源矿和锦界矿松散含水层下薄基岩区开采为工程背景,研究了不同开采模式的可行性及相应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基于顶板水害威胁下的“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可实现煤矿区防水、治水、疏水、排水、供水的统筹规划,既能防止水资源浪费、解决矿区供水紧张,还能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与工程应用》可供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现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目录1 概述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1.2.2 国内研究现状1.3 本书研究内容1.4 本章小结2 我国煤-水资源分布特征与矿区排-供-生态环保矛盾2.1 我国煤-水资源分布特征2.1.1 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性特征2.1.2 煤炭资源成煤-聚煤特征2.1.3 煤-水资源逆向分布特征2.1.4 煤-水共生共存特征2.2 我国煤矿区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矛盾2.3 本章小结3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特征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3.1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特征3.1.1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的分带特征3.1.2 煤层覆岩采动破坏的空间形态3.2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主控影响因素3.3 长壁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方法3.3.1 综采长壁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的经验公式3.3.2 综放长壁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的RBF神经网络模型3.4 上覆水体采动等级及允许采动程度3.5 本章小结4 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4.1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概念与内涵4.2 “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主要技术与方法4.2.1 优化开采方法与参数工艺4.2.2 多位一体优化结合4.2.3 井下洁污水分流分排技术4.2.4 人工干预水文地质条件4.2.5 充填开采4.3 顶板水害威胁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构建4.4 本章小结5 松散孔隙含水层下开采模式工程应用——以兴源矿为例5.1 矿井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5.1.1 自然地理概况5.1.2 矿井地质5.1.3 矿井水文地质5.2 薄基岩区第四系松散层底部含水层沉积与水文地质特征5.2.1 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分布特征5.2.2 第四系松散层垂直分带特征5.2.3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沉积物组成5.2.4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厚度分布特征5.2.5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垂直结构特征5.2.6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5.3 基于可拓物元理论的含水层富水性等级划分与分区5.3.1 物元分析法基本原理5.3.2 评价指标与权值确定5.3.3 评价结果5.4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与水体允许采动破坏程度5.4.1 基岩厚度变化规律5.4.2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5.4.3 水体允许采动破坏程度5.5 松散孔隙含水层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分析5.6 “天然水文地质条件+短壁机械化开采”模式基础理论研究5.6.1 煤房的合理安全跨度5.6.2 屈服煤柱与压力拱理论5.6.3 短壁机械化开采覆岩运动规律5.6.4 屈服煤柱稳定性评价体系5.6.5 煤房之间屈服煤柱宽度理论计算5.6.6 区段之间刚性煤柱宽度理论计算5.7 本章小结6 基岩裂隙+松散孔隙含水层下开采模式工程应用——以锦界矿为例6.1 矿井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6.1.1 自然地理概况6.1.2 矿井地质6.1.3 矿井水文地质6.2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及水体允许采动破坏程度6.3 煤层与含水层赋存关系及隔水层控水控砂能力6.4 基岩裂隙+松散孔隙含水层下“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模式分析6.5 基于FLAC3D的不同采煤方法煤层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6.5.1 工程地质概念模型6.5.2 边界条件与初始参数6.5.3 数值计算模型6.5.4 模拟方案设计6.5.5 模拟结果分析6.6 本章小结7 结论与展望7.1 结论7.2 展望参考文献 上一篇: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孙自永,周爱国,王旭等编著 2016年版 下一篇: 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煤矿智能化开采 崔建军主编 赵岩峰,付书俊,牛剑峰等副主编 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