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作者:马学慧 编出版时间:2013年版内容简介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一书首次对我国泥炭地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为泥炭沼泽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提供较为准确数据,同时,可为区域泥炭沼泽地生态保护和政府碳减排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我国土壤学研究中泥炭土只作为一种土壤类型,在许多文章中也只提供一个区域土壤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数据,《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应用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数据对泥炭地有机碳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内是首次的。目录序前言第一章 全球泥炭地和泥炭资源概况第一节 全球泥炭的分布规律一、泥炭的分布概况二、强度泥炭堆积带三、弱度泥炭堆积带四、主要泥炭地的类型分布第二节 全球泥炭资源面积和储量一、全球泥炭资源面积二、全球泥炭资源储量估算第三节 全球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一、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二、各大洲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估算三、几个泥炭大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概况参考文献第二章 我陶泥炭资源分布第一节 我国泥炭资源分布及其特点一、我国泥炭的分布二、我国泥炭资源分布特点第二节 我国泥炭资源面积和储量参考文献第三章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估算第一节 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第二节 我国泥炭地不同勘探等级的碳储量估算一、我国泥炭资源量勘探等级分类及分级二、可利用泥炭资源有机碳储量估算三、尚难利用泥炭资源有机质储量估算第三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泥炭地有机碳储量第四节 我国不同气候带泥炭地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第五节 典型省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一、四川省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二、黑龙江省泥炭地有机碳储量第六节 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一、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原则与依据二、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参考文献第四章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特征分析第一节 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泥炭地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二、不同蕴藏形式的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三、不同裸露泥炭(沼泽)剖面的有机碳密度差异四、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与灰分相关关系分析第二节 我国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一、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的空间分布二、典型区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三、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堆积量与一些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三节 我国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一、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的空间分布二、典型泥炭地分布区有机碳积累强度参考文献第五章 我国泥炭地主要造炭植物对大气CO2的吸收与阎定第一节 某些造炭植物的光合作用一、造炭植物光合作用二、CO2浓度与光合速率第二节 造炭植物的净生产力一、芦苇生物量变化二、长白山沟谷沼泽地乌拉苔草生物量变化三、三江平原沼泽地毛苔草生物量变化四、环境条件对沼泽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第三节 造炭植物的分解与积累一、立枯物和凋落物二、泥炭地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三、泥炭的积累第四节 造炭植物中的有机碳变化一、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变化二、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差异三、湿地生态系统沉积物有机碳与水分变化的关系参考文献第六章 我国典型区泥炭沼泽地碳排放第一节 泥炭沼泽地碳排放研究进展一、泥炭地碳循环二、泥炭地碳通量观测方法第二节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地碳排放一、区域泥炭沼泽概况二、泥炭沼泽地CO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三、泥炭沼泽地CH4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四、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地碳排放估算第三节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交换一、三江平原概况二、三江平原泥炭地分布三、三江平原沼泽地C02交换四、三江平原沼泽地CH4交换五、三江平原沼泽地碳交换估算第四节 我国其他地区沼泽地碳排放研究参考文献第七章 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对策第一节 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意义一、泥炭地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二、保护泥炭地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第二节 国际上减少泥炭地碳排放对策一、泥炭地的保护和恢复二、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管理措施第三节 减少泥炭地碳排放的体制和政策一、泥炭地综合管理二、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第四节 我国减少泥炭地碳排放对策一、我国的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二、我国的泥炭地管理现状三、我国泥炭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 [彭祚全,黄剑锋 编著] 2012年版 下一篇: 煤矿物质手册 第3分册 劳动保护用品及消防器材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组织编写] 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