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长江口评价体系研究及生态建设对策出版时间:2012年版内容简介 2004年提出“生态长江口”(Eco-Yangtze RiverEstuary,EcoYRE)这一概念,作为长江三角洲近岸海洋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和谐、繁荣”的三大主题之一,但一直以来没有进行过严格的定义和深入的研究。本书受上海市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上海市908专项)和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联合资助出版,以上海市长江口海域为评价范围,比较系统地研究建立了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核心的生态长江口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长江口生态建设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全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绪论、长江口海洋产业分类与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长江口滨海宜居环境评2004年提出“生态长江口”这一概念,作为长江三角洲近岸海洋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和谐、繁荣”的三大主题之一,但一直以来没有进行过严格的定义和深入的研究。《生态长江口评价体系研究及生态建设对策》受上海市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上海市“908”专项)和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联合资助出版,以上海市长江口海域为评价范围,比较系统地研究建立了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核心的生态长江口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长江口生态建设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全书共分为9章,内容包括绪论,长江口海洋产业分类与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长江口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长江口海洋生态保护目标及指标体系构建,长江口关键污染物的筛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长江口生态修复目标、类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建模及情景假设模拟,生态长江口建设对策以及研究展望。《生态长江口评价体系研究及生态建设对策》适合从事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部门、相关涉海单位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参考与借鉴。价指标体系、长江口海洋生态保护目标及指标体系构建、长江口关键污染物的筛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长江口生态修复目标、类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建模及情景假设模拟、生态长江口建设对策以及研究展望。本书适合从事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部门、相关涉海单位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参考与借鉴。目录第1章 绪论1.1 长江口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征1.1.1 复合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1.1.2 长江口生态系统类型1.1.3 长江口生态系统特征1.2 生态长江口的概念与内涵1.2.1 生态长江口的概念1.2.2 生态长江口的内涵特征1.3 本书的大纲1.4 小结参考文献第2章 长江口海洋产业分类与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2.1 引言2.2 长江口海洋产业分类及其发展现状2.2.1 海洋产业的定义与分类2.2.2 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2.3 长江口海洋产业绿色GDP核算体系2.3.1 绿色CDP核算体系2.3.2 总体框架2.3.3 核算内容2.3.4 核算指标2.4 长江口海洋绿色GDP核算方法2.4.1 海洋资源耗减成本价值核算2.4.2 海洋环境污染成本价值核算2.4.3 海洋生态功能成本价值核算2.5 长江口海洋环境保护投入产出2.5.1 长江口海洋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综述2.5.2 长江口海洋环境保护投入产出表的编制2.5.3 长江口海沣环境保护支出表的编制2.6 长江口海洋产业的绿色GDP核算2.6.1 长江口海洋产业GDP2.6.2 长江口海洋产业的资源耗减成本2.6.3 长江口海洋环境污染成本2.6.4 长江口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2.7 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 长江口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3.1 引言3.1.1 概念及内涵3.1.2 国内外宜居城市的环境评价研究3.2 宜居环境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3.2.1 国际宜居环境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3.2.2 我国宜居环境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3.2.3 我国滨海宜居环境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3.3 长江口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3.3.1 指标选择原则3.3.2 评价指标体系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3.3.4 等级划分及其含义3.4 长江口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3.4.1 应用区域简介3.4.2 指标选择及权重确定3.4.3 社会调查3.4.4 数据处理3.4.5 分析与讨论3.5 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 长江口海洋保护区现状、类型及其评价4.1 引言4.2 国内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2.1 国外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4.2.2 找国自然保护区概况4.2.3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4.3 长江口海洋保护区现状及其类型4.3.1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4.3.2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4.3.3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自然保护区4.3.4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5章 长江口关键污染物的筛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第6章 长江口生态修复目标、类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第7章 生态建模及情景假设模拟第8章 生态长江口建设对策研究第9章 结论与展望 上一篇: 区域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型研究 下一篇: 智能城市与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