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出版时间:2011年版内容简介《人与自然--20世纪怒江峡谷人地关系史》内容介绍:所谓“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自然/环境、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每一个构成部分的存在与变化都将影响到其他构成部分的存在与变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者之间相互发挥影响的作用从来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所能发挥影响的作用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可谓此起彼伏、此消彼长,但是从来没有哪个构成部分会完全失去其所具有的影响的作用。正是各构成部分的共同作用促进着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自然或环境的意义是因人类而生,因为人类的参与,自然或环境才具有了我们人类赋予它的各种意义。因此,有无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在本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对它的研究在意义和方法上也是极不相同的。如各种自然灾害,无人类参与时,我们称之为地质运动、气象气候变化;当有人类参与时,因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相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就称之为自然灾害。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中,区分哪些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哪些自然灾害是因人类的生存行为而被强化了的,对于准确认识人地关系至关重要。目录前言第一章 人地关系的学说史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史观二 互动的人地关系三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传统文化四 动态中发展的人地关系第二章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一 封闭的滇西北一隅二 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三章 自然灾害史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灾害二 1950年代以来的自然灾害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封闭的生存空间与民族社会一 封闭的峡谷生存空间二 自然环境对民族社会的影响第五章 冲突与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前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 西方文化的传人与发展二 汉文化的进人与发展第六章 社会制度与民族平等权利的发展一 怒江峡谷地区的解放和人民政府的建立二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社会进步三 跨越历史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七章 沉重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地关系史一 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适应性二 水土不适的先进耕作技术三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四 关于环境治理的问题第八章 资源可转化利用的有限性一 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二 丰富多样的动物资源三 高经济价值的地质矿产资源四 并非所有资源均可开发利用结语参考文献 上一篇: 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合作研究 下一篇: 人与海 [(法)雅安·阿瑟斯-伯特兰等著;杨海军等译] 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