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研究方法出版时间:2015年版内容简介《水质研究方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反映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的水质研究方法指导书。《水质研究方法》围绕掌握污染物浓度水平、解析组分特征、评价水质安全、预测水质潜能等水质研究的四大类目的,在系统总结水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有毒有害化学和生物污染物、水质安全性和稳定性指标,系统阐述了指标的含义和意义、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和水质要求、测定方法和典型研究案例;总结了面向处理工艺选择的污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和消毒研究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获取方法、数据解析和解读方法以及表征方法;特别注重“水质安全“、和“水质转化特性”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目录第1章 绪论1.1 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1.2 污染物种类1.3 污染物的基本特点1.4 水质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1.5 水质指标1.6 水质研究发展趋势参考文献第2章 感官和物理性状及其研究方法2.1 感官指标及其意义.2.2 悬浮固体和浊度2.3 色度2.4 臭和味2.5 温度一参考文献第3章 无机物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3.1 pH值3.2 酸度一3.3 碱度3.4 硬度3.5 电导率3.6 溶解性总固体3.7 溶解氧参考文献第4章 非金属无机离子和化合物及其研究方法4.1 硫化物4.2 硫酸盐4.3 亚硫酸盐4.4 氯化物4.5 余氯4.6 溴酸盐4.7 碘化物4.8 氟化物4.9 氰化物参考文献第5章 氮及其研究方法5.1 氮元素及其意义5.2 总氮5.3 凯氏氮5.4 有机氮5.5 氨氮一5.6 硝酸盐氮5.7 亚硝酸盐氮5.8 氮元素典型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6章 磷及其研究方法.一6.1 磷的形态及其相互转化6.2 总磷6.3 溶解性正磷酸盐6.4 细胞内的磷及其形态6.5 三磷酸腺苷(ATP)6.6 有机磷l参考文献第7章 微量重金属及其研究方法.7.1 重金属及其危害性7.2 重金属的浓度范围7.3 重金属的测定方法7.4 重金属形态/价态分析方法.7.5 重金属的生物促进效应及其研究方法7.6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参考丈献第8章 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8.1 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意义l8.2 生化需氧量(BOD)8.3 化学需氧量(COD)8.4 总需氧量(TOD)l8.5 BOD?COD?TOD之间的关系8.6 总有机碳(TOC)8.7 总有机卤化物(TOX)及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8.8 其他总有机物综合指标8.9 不同有机物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l参考文献第9章 有机污染物光谱特征分析方法9.1 有机物光谱特征及其意义9.2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分析9.3 红外光谱特性分析9.4 荧光光谱特性分析参考文献第10章 溶解性有机组分分离与解析方法10.1 溶解性有机组分的定义与类型10.2 溶解性有机组分中典型物质的检测方法.10.3 溶解性有机组分的树脂组分分离l10.4 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10.5 超滤膜过滤组分分离法10.6 应用研究案例:臭氧氧化中再生水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参考文献第11章 溶解性有机组分指纹分析与综合表征方法11.1 DOM树脂组分分离特性表征11.2 DOM各组分凝胶排阻色谱分析11.3 DOM指纹分析方法11.4 DOM指纹图应用案例参考文献第12章 致嗅致色物质及其研究方法.12.1 致嗅致色物质及其意义12.2 致嗅物质12.3 致色物质参考文献第13章 微量有机污染物浓缩与分析方法13.1 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及其意义13.2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13.3 微量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13.4 研究数据解析方法参考文献第14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新兴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14.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4.2 多环芳烃14.3 内分泌干扰物14.4 药品和个人护理品参考文献第15章 典型消毒副产物及其研究方法15.1 消毒副产物类别与危害.15.2 消毒副产物标准15.3 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15.4 消毒副产物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16章 综合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16.1 综合生物毒性及其意义.16.2 综合生物毒性标准和水质要求16.3 综合生物毒性测定方法.16.4 综合生物毒性数据解析方法.16.5 综合生物毒性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17章 毒性因子识别方法17.1 毒性因子控制的必要性.17.2 基于毒牲因子控制的水质安全性管理体系.17.3 毒性因子识别方法17.4 毒性因子控制途径17.5 毒性因子识别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18章 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18.1 生物指标及其分类18.2 动物性病毒18.3 铜绿假单胞菌18.4 产气荚膜梭菌18.5 沙门氏菌18.6 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参考文献第19章 病原指示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19.1 病原指示微生物指标及其意义19.2 噬菌体19.3 细菌总数19.4 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19.5 埃希氏大肠杆菌19.6 粪链球菌参考文献第20章 新兴生物指标与细胞特征组分及其研究方法.20.1 抗生素抗性菌20.2 抗生素抗性基因20.3 内毒素参考文献第21章 微生物浓度与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21.1 细菌浓度一21.2 微藻浓度21.3 醌指纹一21.4 群落代谢特性参考文献第22章 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22.1 化学稳定性及其意义.22.2 化学稳定性判别方法.22.3 化学稳定性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22.4 典型案例参考文献~第23章 生物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23.1 生物稳定性及其意义.23.2 生物稳定性的测定方法.23.3 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目标23.4 典型条件下的水质生物稳定性23.5 生物稳定性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24章 余氯衰减特性及其研究方法.24.1 余氯衰减特性研究方法.24.2 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25章 藻类生长潜力及其研究方法.25.1 藻类生长潜力及其控制要求.25.2 藻类生长潜力的测定方法.25.3 藻类生长潜力研究设计与数据解析方法.参考文献第26章 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及其研究方法.26.1 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26.2 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26.3 氯消毒生物毒性生成潜能.参考文献第27章 化学污染物处理特性及其研究方法27.1 处理特性的定义及其意义.27.2 特征污染物(组分)识别与评价方法27.3 无机污染物的沉淀去除特性.27.4 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特性.27.5 污染物的过滤去除特性.27.6 污染物的生物处理特性.27.7 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特性.27.8 污染物的氧化分解特性.参考文猷第28章 膜污染潜力及其评价方法.28.1 膜污染潜力评价及其意义.28.2 膜结垢潜力预测方法.28.3 有机物物理性污堵预测方法.28.4 膜生物污染预测方法.28.5 RO膜污染评价实验方法.28.6 膜解剖方法参考文献第29章 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29.1 氯消毒及其特点29.2 氯消毒试验设计29.3 氯消毒影响因素29.4 氯消毒研究案例29.5 二氧化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第30章 臭氧消毒研究方法30.1 臭氧消毒及其特点30.2 臭氧消毒试验设计30.3 臭氧消毒系统性能评价指标30.4 臭氧消毒剂量设计与确定30.5 臭氧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30.6 臭氧消毒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31章 紫外线消毒及其研究方法31.1 紫外线消毒及其特点31.2 紫外线消毒用紫外灯及其特点31.3 紫外线消毒试验方法31.4 紫外线消毒效果影响因素31.5 紫外线照射后微生物的复活现象及其研究方法31.6 紫外线消毒试验 上一篇: 水处理微生物实验技术 下一篇: 袋式除尘技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