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富营养化控制技术与应用设计出版时间:2015年版内容简介 本专著针对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难点,围绕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与应用设计主线,以问题分析、技术需求及技术应用设计等为重点,从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的角度,按治理历程及技术需求、治理技术及应用设计与管理技术及应用设计等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特征、治理历程、治理技术需求及应用总体设计等内容,从污染源控制、入湖河道治理、湖滨带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及生境改善等方面剖析了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并给出了应用设计方案建议;从水生态监测及藻类水华应急处理、流域综合管理及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洱海及流域管理技术进行了梳理,本研究成果可为洱海富营养化控制提供可选技术和应用设计方案。目录前言第一篇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及技术需求第1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历程与面临的压力31.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回顾31.1.1洱海及其流域概况31.1.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历程41.2洱海流域已实施的治理工程及控制措施71.2.1洱海流域“九五”期间治理工程71.2.2洱海流域“十五”期间治理工程81.2.3洱海流域“十一五”期间治理工程91.2.4洱海流域“十二五”期间治理工程101.2.5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措施121.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压力151.3.1不同类型湖泊治理思路与经验151.3.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的不足181.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191.4本章小结24第2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转变与取得的成效25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的转变252.1.1从局部治理向全流域保护转变252.1.2从单纯的污染治理向保护与治理并重转变262.1.3从水污染防治阶段向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转变262.1.4从政府主管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转变272.1.5从政府出资到全社会多方筹资转变28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经验及取得的成效282.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经验292.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取得的成效332.3本章小结34第3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求及总体设计353.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成因及特征353.1.1洱海入湖污染负荷及湖滨湿地特征353.1.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特征383.1.3洱海水质下降与水生态退化原因413.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要点及技术需求433.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433.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要点443.2.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求46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总体设计473.3.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特征及其治理定位473.3.2洱海保护与治理规划483.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思路503.3.4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路线523.4本章小结53第二篇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及应用设计第4章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574.1洱海流域污染源状况及控制难点574.1.1洱海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574.1.2洱海流域主要污染源概况594.1.3洱海流域污染源特征及控制难点634.2湖泊污染源控制技术654.2.1湖泊点源污染控制技术654.2.2湖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704.3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774.3.1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比选的原则774.3.2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比选的思路804.3.3洱海流域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比选814.3.4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比选854.3.5洱海流域已应用的污染源控制技术864.4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方案设计914.4.1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总体设计思路914.4.2洱海流域“两污”控制方案914.4.3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方案934.4.4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方案944.4.5洱海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方案944.4.6洱海流域旅游污染控制措施954.4.7洱海流域工业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措施964.5本章小结96第5章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985.1洱海入湖河流生态环境概况985.1.1洱海入湖河流概况985.1.2洱海入湖河流环境状况995.1.3洱海入湖河流生态状况1025.1.4洱海入湖河流水质状况1075.2洱海入湖河流问题诊断1095.2.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特征1095.2.2洱海入湖河流主要环境问题1115.3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1135.3.1河道外源污染阻截技术1135.3.2低污染水净化技术1155.3.3护岸生态修复技术1165.3.4生态河床构建技术1195.4洱海已实施的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1215.4.1永安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25.4.2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45.4.3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清水入湖工程126v 5.5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设计1295.5.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思路及目标1295.5.2清水产流区修复1315.5.3污染源控制1325.5.4低污染水净化1325.5.5河流生态修复1345.5.6湖泊湿地修复1355.6本章小结138第6章洱海湖滨带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1396.1洱海湖滨带地形地貌及水质特征1396.1.1洱海湖滨带地形地貌1396.1.2洱海湖滨带水质1416.1.3洱海湖滨带底质特征1456.2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分布及特征1486.2.1洱海湖滨带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1486.2.2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特征1506.3洱海湖滨带主要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影响1556.3.1洱海湖滨带主要环境问题1556.3.2洱海湖滨带人类活动影响1566.4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设计1576.4.1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作回顾1576.4.2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带建设新思路1606.5本章小结163第7章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及控制分1647.1洱海沉积物污染分层及氮磷含量1647.1.1洱海沉积物污染分层及沉积特征1647.1.2洱海沉积物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1697.2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与控制分区1737.2.1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1737.2.2洱海沉积物氮磷释放及负荷贡献1767.2.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分区1797.3本章小结183第8章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1848.1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1848.1.1自然恢复技术1858.1.2引水冲刷技术1878.1.3环保疏浚技术1878.1.4水体深层曝气技术1888.1.5覆盖技术1898.1.6原位钝化技术1908.1.7化学氧化技术1918.1.8生物修复技术1928.1.9电化学修复技术1978.1.10基于改性土壤的湖泊综合修复技术1998.2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比选及流程2008.2.1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比选2008.2.2沉积物污染控制流程2038.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方案设计2048.3.1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总体思路2048.3.2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技术方案2058.3.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效益分析2168.4本章小结217第9章洱海主要生境问题与生境改善2199.1洱海主要生境问题及特征2199.1.1洱海生境与水生态特征2199.1.2洱海生境空间特征2219.1.3洱海生境空间分区2219.1.4洱海主要生境问题2249.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需求及技术集成2279.2.1湖泊生境改善技术2279.2.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需求2359.2.3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2369.3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设计及应用方案2399.3.1洱海生境改善要点2409.3.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应用总体设计2429.3.3洱海水生植被修复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案2449.3.4基于藻类水华控制的洱海生态渔业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案2509.4本章小结254第三篇洱海流域管理技术及应用设计第10章洱海水生态监测与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25710.1洱海水生态状况及其管理理念转变25710.1.1洱海水生态特点25710.1.2洱海应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转变25810.2洱海水生态监测25910.2.1湖泊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25910.2.2湖泊水生态监测内容及关键技术26010.2.3洱海水生态监测初步方案设想26110.3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26310.3.1洱海蓝藻时空分布与水华易发区26410.3.2国内外蓝藻水华应急处理与处置技术26410.3.3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27010.3.4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建议27510.4本章小结276第11章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27811.1洱海及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7811.1.1洱海及其流域管理现状28211.1.2洱海及其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8511.2洱海及其流域综合管理目标与策略28511.2.1洱海管理理念的转变28611.2.2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目标28611.2.3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策略28611.2.4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技术28611.3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28811.3.1洱海污染源管理方案28811.3.2洱海湖滨缓冲区及湖滨带管理29211.3.3洱海水生态管理方案29611.3.4洱海应急管理方案29611.4本章小结304第12章洱海流域环保产业发展及应用设计30512.1环保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30512.1.1相关概念及内涵30712.1.2国外动态30912.1.3国内动态12.2产业发展SWOT分析31112.2.1洱海流域环保产业发展现状31112.2.2产业发展优势31112.2.3产业发展劣势31212.2.4产业发展机遇31312.2.5产业发展挑战 31412.3洱海流域主导产业发展方案31512.3.1产业发展总体思路31512.3.2水处理产业31712.3.3大气治理产业31912.3.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32112.3.5生态修复产业32412.3.6环保服务业32612.3.7产业发展保障措施32912.4本章小结332第13章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应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33313.1转变发展思路和湖泊管理理念33313.1.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体系33313.1.2推动湖泊保护由单纯的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转变33513.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33613.2.1划定红线,给洱海保留基本的生存空间33613.2.2实施流域分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33613.3创新机制与模式33613.3.1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提升洱海保护水平33613.3.2创新湖泊保护模式33713.4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33813.4.1加强基础研究33813.4.2加强技术研发33813.4.3加强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38813.5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展望39913.5.1对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的认识39913.5.2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的基本保障34113.6本章小结343主要参考文献345 上一篇: 常态与非常风险视域的应急管理 下一篇: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