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book 首页 > 行业图书 > 环境工程 > 正文 打印 下载 

生态服务的空间流动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徐晓勇 著 2019年版  下载

360book.com  2022-10-26 00:00:00  下载

生态服务的空间流动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徐晓勇 著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在国际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背景下,随着经济要素的流动,生态服务跨区域的流动与交换日益频繁,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区域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服务的空间流动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现象-理论-方法-实证”几个维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生态服务空间流动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构建生态服务流动的分析和测度框架,并基于中国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中国生态服务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探讨生态服务流动对国家和区域两个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生态服务的概念、内涵及其辨析
第一节 生态服务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内容
一、生态服务概念的提出
二、生态服务的内涵
三、生态服务的形成及其影响机制
四、生态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五、生态服务的价值及其评估
六、生态服务的权衡与协同
第二节 生态服务与相关概念异同、相互关系的辨析
一、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二、承载力阈值的影响因素
三、生态要素的内涵
四、生态服务与环境承载力、生态要素的关系
第二章 生态服务的流动与空间转移
第一节 开放条件对生态服务及其空间流动的影响
一、生态系统开放性对于生态要素流动的影响
二、开放经济系统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论解释
三、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对于生态要素流动的影响
第二节 生态服务空间转移的途径与特征
一、生态服务流动与空间转移转移途径
二、生态服务空间转移的特征
三、不同类别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
第三节 生态服务空间流动转移的态势
一、全球主要自然资源产品空间流动的态势
二、全球污染转移的基本态势
第三章 开放条件下生态服务跨区域流动转移的测度方法框架
第一节 生态服务的测度方法
一、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测度方法
二、基于能值的测度方法
第二节 生态服务流动转移的测度方法框架
一、已有的研究
二、本研究中主要进行测度的生态服务内容
三、生态服务流动的测度基本思路和方法选择
四、贸易产品隐含生态服务的测度方法框架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四、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及主要问题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五章 中国对外经济中生态服务流动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自然资源流动特征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贸易产品中的隐含生态服务
第二节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污染物流动特征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贸易产品中的隐含COD排放的特征
三、贸易产品中的隐含氨氮排放的特征
四、贸易产品中的隐含SO2排放的特征
五、贸易产品中的隐含工业固废特征
六、贸易产品的污染物密度
第三节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流动特征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隐含能源的流动特征
三、贸易产品的能源密度
四、贸易产品中隐含碳的流动特征
第四节 中国国际贸易中生态服务流动的不对等性评价
一、生态服务流动不对等程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生态服务流动不对等指数的变化
第五节 中国隐含生态服务贸易不对等的原因探讨
一、贸易价值顺差持续扩大
二、偏向出口的贸易导向政策
三、贸易结构不合理
四、生产技术效率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第六章 中国省际贸易中生态服务流动转移的测度研究
第一节 省区间的产品流动格局
第二节 省区间的生态足迹流动状况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计算结果
第三节 省区间的隐含污染物排放流动格局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计算结果
第七章 生态服务流动转移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生态服务的国际流动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对生态服务供需平衡的影响
二、对污染排放和减排目标完成的影响
三、生态服务流动中的环境价值转移评价分析
第三节 生态服务的省际流动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生态服务流动对各省区区域承载力的影响
二、生态服务流动对各省区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实现的影响
第八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式下对中国实现生态服务有序流动的思考
第一节 国际经济贸易中维护中国生态利益的思考
一、建立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
二、利用好WTO规则中的绿色条款设置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形成以追求贸易平衡为价值导向的策略
四、以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为导向,形成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格局
第二节 区域贸易中保障生态服务有序流动的思考
一、通过“税收——反补”机制实现区域生态服务的价值化
二、通过生态服务市场化实现区域生态服务价值
三、通过国家和跨区域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服务有偿流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甘肃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政民 著 2010年版
下一篇: 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 穹顶之下的战役 气候变化与社会 (美)赖利 E.邓拉普,(美)罗伯特 J.布鲁

地址:http://www.360book.com/books/222/105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