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book 首页 > 行业图书 > 水利工程 > 正文 打印 下载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管理控制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  下载

360book.com  2020-12-12 07:31:41  下载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管理控制 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
出版时间: 2016年版
内容简介
  《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主要从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现有水资源、水环境状况特征分析入手,分别研究了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臭氧、生物炭水质处理技术、污水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纳滤处理重污染废水技术以及示范工程技术,对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养殖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建设生态农庄,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通榆河水质,水量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榆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型,针对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对策。《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科研人员,环保行业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序一促进淮河流域沿海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路 序二加强对苏北通榆河水环境保护的研究 序三绿色经济与中国绿色产业革命 序四政府推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前言 第一章导论 1.1基本概念 1.1.1水 1.1.2水环境 1.1.3水资源 1.1.4生态经济系统 1.1.5水资源系统 1.1.6资源观 1.1.7水、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 1.2水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 1.2.1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2.2中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更加迫切 1.2.3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概状 1.2.4水资源保护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3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1.3.1水质和水质管理的概念 1.3.2水质管理的内容及其演变 1.3.3我国水质概况 1,4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相对滞后的原因 1.4.1对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的认识不足 1.4.2水质管理的配套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1.4.3体制问题仍然没有理顺 1.4.4政府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欠完善 1.5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管理控制的现实意义 1.6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水环境管理体制方面 1.6.2水资源配置方面 1.6.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 1.6.4水环境管理中新技术应用方面 1.6.5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整体分析方面 1.6.6水资源价值、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系统 1.6.7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与安全方面 第二章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水资源与水污染状况 2.1通榆河概况和重要战略地位 2.1.1通榆河的地理概貌 2.1.2通榆河的主要工程 2.1.3通榆河重要的战略意义 2.2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经济发展概况 2.3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 2.3.1海拔低,水流落差小,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 2.3.2水资源种类多,滩涂海洋湿地资源占明显优势 2.3.3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匀,且因过度开采逐年降低 2.4通榆河的水污染状况 2.4.1通榆河流域水质状况逐年恶化 2.4.2湿地湖泊污染隐患加大,备用水源地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 2.4.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合格率较低 2.4.4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 2.4.5多数水质无法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主要污染物为COD和BOD 2.5通榆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5.1区位发展优势明显,经济快速发展致使水资源不断被污染 2.5.2经济发展和局域环境容量不适应,结构性污染突出 2.5.3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却严重滞后 2.5.4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航运模式使得面源污染严重 2.5.5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 2.5.6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 2.5.7涉河环境管理混乱,跨界污染经济纠纷时有发生 2.5.8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 第三章通榆河流域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3.1技术原理 3.2技术路线 3.2.1臭氧_生物炭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 3.2.2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法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3.2.3纳滤技术研发与技术开发 3.2.4研究放大及示范工程应用 3.3臭氧_生物炭工艺废水处理技术 3.3.1装置与材料 3.3.2方法处理 3.3.3分析方法及仪器 3.3.4单独臭氧氧化处理效果 3.3.5铁盐催化臭氧处理印染废水效果 3.3.6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 3.3.7BAC深度处理催化臭氧氧化后的印染废水的动力学分析 3.3.8催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 3.3.9小结 3.4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法污水处理技术 3.4.1概述 3.4.2实验内容 3.4.3处理效果 3.4.4人工光源的辐照度在水体中衰减规律研究 3.4.5小结 3.5重污染废水纳滤处理技术 3.5.1实验条件 3.5.2纳滤处理染料废水实验 3.5.3纳滤处理农药废水 3.5.4纳滤膜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 3.5.5废水处理过程中纳滤膜污染的控制 3.5.6小结 第四章示范工程——盐城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 4.1概述 4.2主要设备 4.2.1臭氧—生物炭 4.2.2人工光源耦合沉水植物净化池 4.2.3纳滤水处理设备 4.3环境监测 4.4中试处理效果 4.5问题及建议 4.6研究结论 4.7创新点 第五章淮河沿海支流及通榆河水资源回用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技术 5.1概述 5.1.1研究背景 5.1.2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5.1.3研究方法 5.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5国内研究现状 5.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 5.2.1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初选方法和选取范围 5.2.2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和子系统 5.2.3评价总指标体系 5.3通榆河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及模型 5.3.1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管理的内涵 5.3.2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4通榆河流域河网水动力模型与水质模型建立 5.4.1QUAL2E/2K 5.4.2CE—QUAL—W2 5.4.3MIKE21 5.4.4Delft3D 5.4.5MIKE11 5.4.6WASP 5.4.7BASINS 5.4.8SMS 5.4.9SWAT 5.4.10层次分析法 5.5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 5.5.1对通榆河河流部分段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5.25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入海口沿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5.3水质水量模型及通榆河应用案例 5.5.4小结 …… 第六章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与耦合模拟预测系统 第七章水质管理—水资源保护联合调度决策系统的建立 第八章淮河沿海支流苏北段水资源供需矛盾及决策支持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经济学 附录二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附录三人工光源补光对沉水植物的脱色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




上一篇: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
下一篇: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2版

地址:http://www.360book.com/books/221/78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