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坯成型理论作者:杨军 编著]出版时间家:2015年内容简介 《铸坯成型理论》讲述了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铸坯的结晶与凝固,铸坯凝固传热及数学模型,铸坯组织及控制,铸坯的收缩,铸坯凝固过程中的气体等内容。目录1 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1.1 金属的膨胀和熔化1.1.1金属的膨胀1.1.2金属的熔化1.2 液态金属的结构1.2.1液态金属的结构理论1.2.2 液态金属的X射线衍射分析1.2.3 液态金属的实际结构1.2.4 对液态金属结构的研究新进展1.3液态金属的性质1.3.1液态金属的黏滞性(黏度)及其意义1.3.2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1.3.3金属的性质与液态合金流动性的关系参考文献2 铸坯的结晶与凝固2.1 凝固的热力2.1.1 纯金属的凝固2.1.2 二元合金的稳定相平衡2.1.3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2.1.4 液—固界面成分2.2 形核和界面动力学过程2.2.1 均质形核2.2.2非均质形核2.2.3 固—液相界结构2.2.4 晶体的长大2.3 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2.3.1 晶核形成2.3.2 晶核长大2.4 铸坯的凝固方式2.4.1 连铸坯的凝固特点2.4.2 钢水在结晶器中的凝固过程2.4.3 连铸坯的凝固结构2.4.4 常见连铸机型铸坯的凝固特点2.4.5 连铸新技术凝固特点2.5 铸坯的凝固时间参考文献3 铸坯凝固传热及数学模型3.1 铸坯凝固传热的特点3.1.1 铸坯凝固过程的特点3.1.2铸坯凝固过程传热的特点3.1.3 铸坯凝固过程热平衡3.2 钢液在结晶器内的传热3.2.1 凝固坯壳的形成3.2.2结晶器传热机构3.2.3结晶器内钢水热量的传出3.2.4影响结晶器传热的因素3.3 二次冷却区传热3.3.1 二冷区热平衡3.3.2 影响二冷区传热的因素3.3.3二次冷却制度的制订原则3.3.4 二次冷却的控制方法3.4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3.4.1 铸坯凝固传热方程描述3.4.2 差分方程的建立3.4.3 计算程序3.4.4 数学模型的验证与应用3.5近终形连铸的凝固传热特点3.5.1 薄板坯连铸的主要特点3.5.2 薄带连铸的主要特点3.5.3 异型坯连铸的特点3.6非晶合金连铸凝固传热的特点参考文献4 铸坯组织及控制4.1铸坯典型宏观组织4.1.1铸坯典型宏观组织的形成4.1.2铸坯宏观组织结构凝固的特点4.1.3形成理论发展4.2铸坯凝固组织的控制4.2.1 铸坯凝固组织对质量的影响4.2.2影响铸坯宏观组织形成的因素4.2.3凝固组织的控制参考文献5 铸坯的收缩5.1金属凝固收缩5.2 铸坯中的缩孔和缩松5.3 防止铸坯产生缩孔和缩松的途径5.3.1 控制工艺参数5.3.2 电磁搅拌5.3.3 轻压下技术5.3.4 凝固末端强冷参考文献6 铸坯凝固过程中的气体6.1炼钢过程中气体的溶解和排除6.1.1气体在钢液中的溶解6.1.2钢液中气体的排出6.2 铸坯凝固过程中气泡的析出条件6.2.1 凝固过程中气体浓度的富集6.2.2 铸坯凝固过程中气体的析出条件6.2.3铸坯中气泡的形成6.3 气体对连铸坯质量的影响6.4 铸坯皮下气泡的特征6.5 铸坯中气泡的形成原因6.5.1 各因素对钢液二次氧化的影响6.5.2 水蒸气的影响铸坯皮下气泡的分布6.7 铸坯气泡的改进措施6.7.1 防止二次氧化6.7.2 保护浇注质量效果参考文献7 铸坯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7.1 微观偏析7.1.1 枝晶偏析7.1.2 晶界偏析7.2 宏观偏析7.2.1 枝晶间液体的流动对宏观偏析的影响7.2.2 正常偏析7.2.3 逆偏析7.2.4 V形和逆V形偏析7.2.5 中心偏析7.2.6 带状偏析7.2.7 重力偏析7.3 偏析控制参考文献8 铸坯中的非金属夹杂物8.1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来源及对铸坯质量的影响8.1.1 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8.1.2 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8.1.3 非金属夹杂物对铸坯质量的影响8.2 连铸过程非金属夹杂物的生成8.2.1 非金属夹杂物生成的热力学条件8.2.2 浇注前形成的非金属夹杂物8.2.3 浇注时形成的非金属夹杂物8.2.4 凝固时形成的非金属夹杂物8.3 非金属夹杂物的长大、分布和形状8.3.1 非金属夹杂物的长大8.3.2 非金属夹杂物的分布8.3.3 非金属夹杂物的形状8.4 非金属夹杂物的评价8.4.1 非金属夹杂物的评级8.4.2 非金属夹杂物的鉴定8.4 连铸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去除8.5.1中间包中夹杂物的去除8.5.2 结晶器中夹杂物的去除8.6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 上一篇: 无模成形理论与应用 下一篇: 铸造感应电炉使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