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野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作者:田阡,苑利主编出版时间: 2018年版内容简介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悠久的农业文明创造了一批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农业则凝聚着乡土社会中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智慧。在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的视野下,农业文化遗产被置于社区生活背景之中,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复杂关系之中,由此产生了村民关于生态环境的适应问题,以及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迁问题。2017年度研究生农业文化遗产与民俗论坛以“农业文化遗产学与民俗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为主题,40多位专家学者从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出发,围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基本理论问题、传统农耕社会风俗、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有效助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传承研究。目录特 稿 吴平 田阡农业文化遗产: 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综述 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哲学 黄 涛 杨雯雯 生态民俗学视野下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胡 牧 从“稻鸭鱼共生”结构看侗族的生态智慧 秦 莹 韩晓芬 农业文化遗产在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刘宗碧 唐晓梅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侗族水资源观和生态保护意识 马 楠,闵庆文,袁正,李文华,杨庆春云南省双江县4个主要民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张 越 泰兴银杏调查研究 中华农耕文明的科学技术 周 红,陈贝,杜发春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杨梅山苗寨游耕农业生产方式初探 李忠超 安仁元宵米塑制作技艺——以何陆生的制作技艺为例 傅安辉简论从江侗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共生系统 尹锋超 关于保护中国传统榨油技艺的若干思考——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朱 佳敖汉旗旱作农业生产系统研究 李 红,秦莹,韩晓芬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景观赋存状况调研 杨 伦,刘某承,闵庆文,田密,张永勋 哈尼梯田地区家庭农户粮食作物种 植结构及驱动力分析 中华农耕文明的信仰崇拜 张 恒 灵星祭祀兴衰考 姚桂芝中国古代土地神信仰的主体意识 鲁茸拉木 孙秀清试论藏传佛教对藏区社会发展的影响——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为个案的研究 索南卓玛 嘉那嘛呢的宗教内涵与文化功能试论 李 莉地方性民俗资源开发中“官”“民”关系问题分析——以川陕界临地区 烟霞山覃大仙信仰为例 中华农耕文明的民俗风情 张逸鑫 二十四节气民俗的误读与认知 施雅慧现代乡土社会中的丧葬民俗——基于对江苏南通施姓葬礼的调查 胡正裕 侨资回流与浙南青田县龙现村居住民俗变迁 任燕青 林业文化遗产中的饮椒柏酒民俗 魏淼鸿 曾 慧 满族服饰图案植物纹样的传承与发展 安依雯 曾 慧 满族旗鞋的形制与文化内涵研究 孙佳丰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谚语的民俗文化价值探析 周园朝河南民谣的分类及其传承——以长垣县为例 李 程 汉益沅地区丧俗美术研究 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保护 常 然 杨鹏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文化遗产地保护 王成尧基于中国国民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探究 高国金民国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 斯钦巴图 乌日噶从八千年栗黍到当今农业产业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国旱作农业文明起源地内蒙古敖汉旗为例 梁 颖关于非遗文创问题的几点讨论 张 莹 龙文军论农耕文化的传承 侯林英浅谈非遗众筹 王 剑乡村振兴战略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中华农耕文明的乡村振兴 谭 淡 济宁城南运河沿岸五个村落民间传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王佳星 文化元素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以浙江省平湖市鱼圻塘村为例 刘 坤 农业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以“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为例 周昌华 傣味饮食城市化过程中的双向文化适应与保护 李禾尧 农事与乡情: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驴文化 陈 明 论清代湘西农业的开发 新闻报道 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在西南大学召开 2017年度研究生农业文化遗产与民俗论坛在我校举行 上一篇: 大化瑶族自治县耕地地力评价 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局编著 2014年版 下一篇: 硕士研究生公共课教材 多元统计及SAS应用 余家林,肖枝洪编著(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