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评价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沈阳农业大学编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内容简介 《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评价》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东北黑土区概况,介绍了区域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农业区划、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自然环境条件,区域种植结构、产量海水不可斗量、作物品种、灌溉条件、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情况,并对区域耕土壤类型、耕地培肥改良措施及相关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政策做了介绍。第二章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步骤,系统地对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每一个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详细阐述了东北黑土区各等级耕地面积分布、主要属性及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与建议,并对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耕地土壤有机质及主要营养元素,重点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11个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现状及变化趋势。第五章其他耕地指标,详细阐述了土壤pH、灌排能力、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剖面土体构型等其他耕地指标分布情况。目录前言第一章 东北黑土区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区划一、地理位置二、行政区划三、农业区划第二节 自然环境概况一、气候条件二、地形地貌三、植被分布四、水文条件五、成土母质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一、耕地利用情况二、区域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三、农作物施肥品种和用量情况四、农作物灌溉情况五、农作物品种应用情况六、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七、农作物机械化应用情况第四节 耕地土壤资源一、耕地主要土壤类型二、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情况第五节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一、制度建设及法律保障情况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第二章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步骤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一、软硬件及资料准备二、评价样点的选取三、评价样点补充调查四、数据资料审核处理五、调查结果应用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指标选取原则二、指标选取方法三、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分级标准确定第三节 数据库建立一、主要工作阶段二、建库的依据及平台三、建库的引用标准四、建库资料核查五、空间数据库建立六、属性数据库建立第四节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一、耕地质量评价的原理二、评价的原则与依据三、评价流程四、评价单元确定五、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六、评价指标的处理七、耕地质量等级确定八、耕地质量等级图编制九、评价结果验证方法第五节 耕地土壤养分等专题图件编制方法一、图件编制步骤二、图件插值处理三、图件清绘整饰第三章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第一节 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等级面积与分布一、耕地质量等级二、耕地质量在不同农业区划中的分布三、耕地质量在不同省域中的分布四、耕地质量与土壤类型关系第二节 一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一等地分布特征二、一等地属性特征三、一等地产量水平第三节 二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二等地分布特征二、二等地属性特征三、二等地产量水平第四节 三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三等地分布特征二、三等地属性特征三、三等地产量水平第五节 四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四等地分布特征二、四等地属性特征三、四等地产量水平第六节 五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五等地分布特征二、五等地属性特征三、五等地产量水平第七节 六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六等地分布特征二、六等地属性特征三、六等地产量水平第八节 七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七等地分布特征二、七等地属性特征三、七等地产量水平第九节 八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八等地分布特征二、八等地属性特征三、八等地产量水平第十节 九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九等地分布特征二、九等地属性特征三、九等地产量水平第十一节 十等地耕地质量特征一、十等地分布特征二、十等地属性特征三、十等地产量水平第十二节 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改良与提升一、高等地利用及提升措施二、中等地障碍因素及提升措施三、低等地障碍因素及提升措施第四章 耕地土壤有机质及主要营养元素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机质调控第二节 土壤全氮一、土壤全氮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全氮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氮素调控第三节 土壤有效磷一、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磷素调控第四节 土壤速效钾一、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钾素调控第五节 土壤缓效钾一、土壤缓效钾含量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缓效钾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缓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第六节 土壤交换性钙一、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变化情况第七节 土壤交换性镁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交换性镁调控第八节 土壤有效铁一、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铁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铁调控第九节 土壤有效锰一、土壤有效锰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锰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锰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锰调控第十节 土壤有效铜一、土壤有效铜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铜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铜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铜调控第十一节 土壤有效锌一、土壤有效锌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锌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锌调控第十二节 土壤有效钼一、土壤有效钼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钼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钼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钼调控第十三节 土壤有效硼一、土壤有效硼含量及其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硼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硼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硼调控第十四节 土壤有效硅一、土壤有效硅含量空间差异二、耕地主要土壤有效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有效硅含量变化情况四、土壤有效硅调控第五章 其他耕地指标第一节 土壤pH一、土壤pH分布情况二、土壤pH分级与变化三、耕地主要土壤类型pH四、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及耕地质量等级第二节 灌排能力一、灌排能力分布情况二、耕地主要土壤类型灌排能力三、灌排能力与地貌类型四、不同降水量灌排能力分布情况第三节 有效土层厚度一、有效土层分布情况二、有效土层厚度分级三、耕地主要土壤类型与有效土层厚度四、有效土层厚度与地貌类型第四节 耕层厚度一、耕层厚度分布情况二、耕层厚度分级三、耕地主要土壤类型耕层厚度四、耕层厚度与地貌类型五、耕层厚度与有效土层厚度第五节 剖面土体构型一、剖面土体构型分布情况二、剖面土体构型分类三、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土体构型第六节 耕层质地一、耕层质地分布情况二、耕层质地分类三、耕地主要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四、耕层质地与地貌类型五、耕层质地与土壤主要养分六、耕层质地调控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集成技术模式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编 下一篇: 东乡县耕地质量评价 张占平主编 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