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乡村小微型特色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作者:朱腾义著出版时间: 2018年版丛编项: 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丛书内容简介 《长三角乡村小微型特色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丛书》主要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综合示范”的相关研究成果。首先对农业园以及相关的概念做了介绍,并且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乡村发展的有关问题;随后对国内外农业园的发展概况以及其发展衍生的变体等进行归纳;探讨了特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在长三角地区的本土化方案,力图为长三角地区特色农业园的建立找到可行、普遍的方法;最后以大丰恒北村的案例进行研究。《长三角乡村小微型特色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丛书》可供乡村规划建设相关的工程建设人员,高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参考使用。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国外乡村规划设计理念2.1 美国乡村规划2.2 日本乡村规划2.3 法国乡村规划2.4 英国乡村规划2.5 德国乡村规划2.6 韩国新村运动第三章 小微特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3.1 国内小微特色农业园模式3.1.1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3.1.2 民俗风情体验模式3.1.3 农家乐旅游模式3.2 国外小微特色农业园模式3.2.1 现代农业示范园3.2.2 生态农业园3.2.3 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场3.2.4 观光农业园第四章 农村规划设计理论进展4.1 传统乡村规划和管理理论4.2 当代乡村规划理论4.3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复合生态系统理论4.4 基于资源可持续管理理念的海绵城市设计理论4.5 基于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4.5.1 系统压力4.5.2 系统状况4.5.3 系统响应第五章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长三角小微型特色农业园规划研究5.1 设计原则5.2 建设内容5.3 协同设计要求5.3.1 农村住宅生活生产协同设计5.3.2 农业与景观协同设计5.3.3 可持续乡村水系整治协同技术5.3.4 乡村的水系整治与景观绿化协同设计5.4 长三角农业园设计实施的资源生态系统评估方法第六章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析及设计6.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析6.2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设计思路6.3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设计方法6.3.1 规划层面:建设模式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设计6.3.2 方案层面: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选择6.3.3 评价层面:模式的效能评估与修正第七章 长三角乡村小微型特色农业园规划相关技术导则7.1 农村住宅生活生产协同设计技术指南7.1.1 总则7.1.2 农村住宅生活生产协同规划7.1.3 农村住宅生活生产协同建设7.1.4 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7.2 乡村水系恢复技术导则7.2.1 总则7.2.2 基本理论与技术要求7.2.3 水系恢复技术与规划内容7.2.4 规划成果7.3 乡村小微型特色农业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7.3.1 总则7.3.2 特色农业园的规划7.3.3 特色农业园的建设7.3.4 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第八章 农业园规划设计案例:盐城市大中镇恒北村特色田园建设规划8.1 区域概况及基础分析8.1.1 村庄概况8.1.2 基础设施现状8.1.3 污染物排放8.1.4 环境管理成效8.1.5 特色与亮点8.1.6 创建基础8.2 规划目标与指标8.2.1 规划目标8.2.2 规划指标8.3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8.3.1 生态产业建设8.3.2 生态环境建设8.3.3 生态人居建设8.3.4 生态文化建设8.3.5 生态制度建设8.4 重点项目与投资8.4.1 重点项目8.4.2 效益分析第九章 技术施工案例:大丰恒北村示范工程9.1 施工要求9.1.1 乡村空间肌理、功能区布局及服务设施规划9.1.2 乡村特色种植、特色景观规划9.1.3 乡村居住与特色农业融合9.2 示范基地布局及特色9.2.1 乡村空间肌理、布局规划9.2.2 梨园特色种植、特色景观规划9.2.3 乡村居住与特色农业融合9.3 生产生活协同改造具体施工情况介绍9.3.1 乡村生活生产协同布局9.3.2 乡村农房生活生产协同优化设计技术9.3.3 农房生活生产协同优化设计的思路9.3.4 农房生活生产协同优化设计的内容9.4 满足景观需求的乡村水系整治技术9.4.1 乡村水系沟通整治9.4.2 乡村水系边坡整治技术9.4.3 乡村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9.4.4 示范工程概况第十章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10.1 生物滞留池10.2 植草沟10.3 雨水花园10.4 人工湿地10.5 生物种群选取10.6 海绵体系自净效果——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上一篇: 义教初中农业技术基础 3 试用 王家珍著 1997年版 下一篇: 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多功能战略 胡豹 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