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监测分析技术 作者:刘凤枝,李玉浸 主编出版时间: 2015年版内容简介 《土壤监测分析技术》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基础篇,包括第1章~第8章,主要介绍了规范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建制和布局、仪器设备的配置和实验室的基本管理要求;土壤污染现状监测任务及监测分析技术的概述;元素监测的主要手段及在监测中的应用;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中篇为无机篇,包括第9章~第13章,主要内容是土壤样品的各种消解方法;18项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化合物等项目的测定,方法首选是现行国标和行标方法,其次是推荐已经比较成熟、被同行业认可,但仍未进入标准的方法。下篇是有机篇,包括第14章~第18章,主要介绍了有机物分析常规的监测手段,色谱、质谱和色质联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收集、整理了针对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包括总论、样品的提取与净化、多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另外,分别在中篇和下篇的篇末设置附录部分,内容包括相关标准和规范,便于读者参考使用。《土壤监测分析技术》可供从事环境污染分析与检测、土壤污染防治、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目录上篇 基础篇第1章 土壤监测分析方法的基础知识及质量管理与保证1.1 分析实验室的要求及配置1.1.1 天平室及配置1.1.2 高温室及配置1.1.3 制样室及配置1.1.4 样品前处理室及配置1.1.5 气瓶间及配置1.1.6 标准样品储藏室1.1.7 纯水制备室及配置1.2 仪器室的布局及要求1.2.1 大型仪器室1.2.2 小型仪器室1.2.3 分析仪器种类的基本配置1.2.4 分析仪器种类的高档配置1.3 分析实验室对纯水、试剂和器皿的要求1.3.1 纯水的质量要求、检验及制备方法1.3.2 分析实验室对试剂的质量要求1.3.3 试剂的空白检验1.3.4 试剂的配制、使用和保存1.3.5 标准参考物质及使用1.3.6 对常用玻璃器皿的质量要求1.4 误差的表示方法1.4.1 误差的分类1.4.2 误差的表示方法1.5 数理统计基础1.5.1 有关名词解释1.5.2 正态分布1.5.3 t分布1.5.4 F分布1.6 数据统计检验1.6.1 离群数据的检验1.6.2 t检验法1.6.3 F检验法1.7 分析结果的表示和评价1.7.1 分析结果的单位和有效数字1.7.2 分析结果的几种表示方法1.7.3 分析结果的评价1.8 灵敏度、检出限和测定下限1.8.1 灵敏度、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含义1.8.2 空白值的测量及降低空白值的方法1.9 实验室质量控制1.9.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1.9.2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9.3 协作项目质控程序——六步质控法1.10 实验室安全及注意事项1.10.1 化学危险品安全知识1.10.2 高压气体的使用和管理1.10.3 使用电器设备的注意事项1.10.4 实验室用水注意事项1.10.5 大型仪器的管理与维护参考文献第2章 土壤污染现状和监测技术概述2.1 土壤污染现状2.1.1 土壤的化学组成2.1.2 土壤元素背景值2.1.3 土壤污染物及来源2.1.4 土壤污染的危害2.1.5 土壤污染的防治2.1.6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2.1.7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1.8 农田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标准2.1.9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2.1.1 0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2.2 监测分析技术概述2.2.1 化学分析法2.2.2 分光光度法2.2.3 原子吸收法2.2.4 原子荧光法2.2.5 X射线荧光光谱法2.2.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2.2.8 电化学分析法2.2.9 气相色谱法(GC)2.2.10 气质联用分析法(GC-MS)2.2.11 联用技术的发展参考文献第3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础3.1.1 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3.1.2 吸收线的轮廓与强度3.1.3 吸收线的测量3.2 火焰原子化3.2.1 火焰原子化器及火焰类型3.2.2 试样在火焰中的原子化3.3 石墨炉原子化3.3.1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原理3.3.2 石墨炉原子化的特点3.3.3 石墨炉原子化器3.3.4 石墨炉原子化程序及参数选择3.4 其他类型原子化3.5 干扰及消除3.5.1 干扰类型3.5.2 消除干扰的方法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装置3.6.1 仪器组成3.6.2 仪器类型3.6.3 塞曼型仪器及特点3.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技术及应用3.7.1 样品制备3.7.2 测定条件的选择3.7.3 分析方法3.7.4 应用参考文献第4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4.1 HG-AFS法的发展概况4.2 HG-AFS的原理4.3 HG-AFS法仪器装置4.4 HG-AFS的分析特点4.5 HG-AFS法在土壤重金属分析中的应用4.5.1 HG-AFS法在土壤监测中常用的前处理方法4.5.2 HG-AFS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实例参考文献第5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5.1 ICP-AES的分析性能5.2 ICP光源的特点5.3 ICP放电的激发机理5.3.1 ICP放电偏离LTE状态5.3.2 激发机理模型5.4 ICP-AES定量分析基础5.4.1 谱线发射强度与气态分析物总浓度的关系5.4.2 谱线发射强度与分析物浓度关系函数(I=f(c))5.5 ICP-AES仪器介绍5.6 干扰及消除5.6.1 光谱干扰5.6.2 光谱干扰的校正5.6.3 非光谱干扰及消除5.7 ICP-AES检出限及其测量5.7.1 与检出限和精密度有关的几个术语5.7.2 检出限的测量方法5.7.3 检出限的性质5.7.4 ICP-AES与其他方法检出限的比较5.8 ICP-AES精密度及其测量5.9 ICP-AES的应用参考文献148第6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6.1 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原理6.1.1 原理6.1.2 四极质谱仪的工作原理6.1.3 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工作原理6.1.4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6.2 ICP-MS的结构及特点6.2.1 炬管与等离子体6.2.2 进样系统6.2.3 离子提取系统6.2.4 真空系统6.2.5 离子分离与检出系统6.2.6 检出限6.3 干扰问题6.3.1 质谱干扰6.3.2 非质谱干扰6.4 ICP-MS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6.4.1 水样分析6.4.2 生物样品分析6.4.3 土壤样品分析6.5 ICP-MS的联用技术与最新进展6.5.1 联用研究6.5.2 最新进展研究参考文献第7章 X射线荧光光谱法7.1 简单历史回顾7.2 X射线荧光主要类型7.2.1 常规XRF7.2.2 同步辐射XRF7.2.3 全反射XRF7.2.4 粒子激发X射线发射(PIXE)7.2.5 其他XRF7.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特点7.4 X射线荧光光谱仪发展情况简介7.4.1 X射线荧光光谱仪基本配置7.4.2 光学器件7.4.3 探测器7.5 制样与定量技术研究7.5.1 制样技术7.5.2 定量技术7.6 X射线荧光光谱中专家系统研究现状7.6.1 XRF专家系统总策略7.6.2 结合模糊逻辑与模式识别算法的光谱解释系统7.6.3 光谱定性解释专家系统7.6.4 知识控制系统7.7 土壤样品分析7.7.1 土壤样品基本特点7.7.2 散射比率原理7.7.3 峰值强度测量7.7.4 背景强度测量7.7.5 谱线干扰校正7.7.6 样品分析7.8 应用研究7.9 展望参考文献第8章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8.1 土壤样品采集的目的8.2 布点设计8.2.1 布点的前期准备8.2.2 布点原则8.2.3 布点方法8.3 土壤样品的采集8.3.1 土壤样品的类型8.3.2 采样准备8.3.3 现场采样8.3.4 样品运输8.3.5 采样注意事项8.4 样品制备与管理8.4.1 样品制备8.4.2 样品管理参考文献中篇 无机篇第9章 土壤样品的消解9.1 样品消解的目的、要求与分类9.1.1 样品消解的目的与要求9.1.2 样品消解方法的概述9.2 全消解法9.2.1 电热板加热酸消解法9.2.2 多孔-长管-控温消解法9.2.3 高压罐密闭酸消解法9.2.4 微波消解法9.2.5 恒温水浴消解法9.2.6 熔融法9.3 部分消解法9.3.1 常用浸提剂种类9.3.2 土壤的水提取法9.3.3 土壤的酸提取法9.3.4 联合试剂提取法9.4 土壤消解器皿及方法的选择9.4.1 土壤消解器皿9.4.2 土壤消解方法的选择参考文献第10章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10.1 土壤中砷的测定10.1.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GB/T 22105.2 -2008)10.1.2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GB/T 17134-1997)10.1.3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10.1.4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10.1.5 ICP-AES法(同时测定多种元素)10.1.6 ICP-MS法(同时测定多种元素)10.2 土壤中镉的测定10.2.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铅)(GB/T 17141-1997)10.2.2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铅)(GB/T 17140-1997)10.2.3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铅)10.2.4 ICP-AES法10.2.5 ICP-MS法10.3 土壤中铬的测定10.3.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10.3.2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10.3.3 土壤总铬的测定(NY/T 1121.1 2-2006)10.3.4 ICP-AES法10.3.5 ICP-MS法10.4 土壤中铜的测定10.4.1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铜、锌)(GB/T 17138-1997)10.4.2 ICP-AES法10.4.3 ICP-MS法10.5 土壤中汞的测定10.5.1 冷原子荧光光谱法(GB/T 22105.1 -2008)10.5.2 冷原子吸收法(GB/T 17136-1997)10.5.3 ICP-AES法10.5.4 ICP-MS法10.6 土壤中镍的测定10.6.1 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39-1997)10.6.2 ICP-AES法10.6.3 ICP-MS法10.7 土壤中铅的测定10.7.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B/T 17141-1997)10.7.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GB/T 22105.3 -2008)10.7.3 火焰原子吸收法10.8 土壤中锌的测定(GB/T 17138-1997)10.9 土壤中锰的测定10.10 土壤中铁的测定10.10.1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10.10.2 邻菲啰啉光度法10.11 土壤中钼的测定10.11.1 硫氰化钾分光光度法10.11.2 催化极谱法(测定钼、锡)10.11.3 ICP-AES法10.11.4 ICP-MS法10.11.5 土壤中有效钼的测定(NY/T 1121.9 -2006)10.12 土壤中硒的测定10.12.1 土壤中全硒的测定(NY/T 1104-2006)10.12.2 DAN荧光光度法10.12.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10.12.4 催化波极谱法10.12.5 气相色谱法10.12.6 ICP-AES法10.12.7 ICP-MS法10.13 土壤中钒的测定10.13.1 N-BPHA光度法10.13.2 PAR光度法10.13.3 ICP-AES法10.13.4 ICP-MS法10.14 土壤中钴的测定10.14.1 火焰原子吸收法10.14.2 5-Cl-PADAB光度法10.14.3 5-Br-PADAP光度法10.14.4 ICP-AES法10.14.5 ICP-MS法10.15 土壤中锡的测定10.15.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10.15.2 催化极谱法10.15.3 ICP-AES法10.15.4 ICP-MS法10.16 土壤中钡的测定10.16.1 火焰原子吸收法10.16.2 ICP-AES法10.16.3 ICP-MS法10.17 土壤中铍的测定10.17.1 铍试剂Ⅲ光度法10.17.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10.17.3 ICP-AES法10.17.4 ICP-MS法10.18 土壤中铋的测定(包括碲)10.18.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铋、碲)10.18.2 ICP-AES法10.18.3 ICP-MS法10.19 土壤中锑的测定10.19.1 5-Br-PADAP光度法10.19.2 火焰原子吸收法10.19.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10.19.4 ICP-AES法10.19.5 ICP-MS法10.20 土壤中碲的测定10.21 土壤中铟的测定10.21.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铟、铊)10.21.2 ICP-AES法10.21.3 ICP-MS法10.22 土壤中铊的测定10.22.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10.22.2 ICP-AES法10.22.3 ICP-MS法10.23 土壤中银的测定10.23.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10.23.2 ICP-AES法10.23.3 ICP-MS法10.24 土壤中锶的测定10.24.1 火焰原子吸收法10.24.2 ICP-AES法10.24.3 ICP-MS法10.25 土壤中硼的测定10.25.1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GB 12298-90)10.25.2 土壤中有效硼的测定(NY/T 1121.8 -2006)10.25.3 亚甲基蓝光度法(全硼)10.25.4 ICP-AES法10.25.5 ICP-MS法10.26 土壤中碘的测定10.26.1 离子色谱法10.26.2 流动注射光度法参考文献第11章 土壤中常量元素的测定11.1 钾11.1.1 全钾(包括钠)(原子吸收光度法)11.1.2 速效态钾(原子吸收光度法)11.1.3 速效态钾(四苯硼钠比浊法)11.1.4 缓效钾的测定(NY/T 889-2004)11.2 钠11.3 钙11.3.1 EDTA络合滴定法(钙、镁总量,包括镁)11.3.2 全钙(包括镁)(原子吸收光度法)11.4 镁11.4.1 全镁(原子吸收法)11.4.2 全镁(EDTA滴定法)11.5 铝 (氟化物取代-EDTA容量法)11.6 钛11.6.1 二安替比林甲烷比色法11.6.2 变色酸光度法11.7 硅(重量法)参考文献第12章 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测定12.1 土壤中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的测定——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光度法(GB 6260-1986)12.2 稀土分量的ICP-AES测定12.2.1 稀土元素分离分析方法概述12.2.2 土壤样品的分解方法12.2.3 分离分析方法12.3 稀土分量的ICP-MS测定参考文献第13章 无机化合物分析13.1 土壤中磷的测定13.1.1 土壤全磷测定法(GB 9837-1988)13.1.2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GB 12297-1990)13.1.3 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 1121.7 -2006)13.2 土壤中氮的测定13.2.1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GB 7173-1987)13.2.2 土壤中铵态氮的测定(纳氏比色法)13.2.3 土壤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的测定(还原蒸馏法、镀铜镉还原-重氮化偶合比色法)13.2.4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13.3 土壤中硫的测定13.3.1 森林土壤全硫的测定(GB 7875-1987)13.3.2 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 1121.1 4-2006)13.3.3 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 8-2006)13.4 土壤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22104-2008)13.5 土壤中氯化物的测定13.5.1 硝酸银滴定法13.5.2 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 7-2006)13.5.3 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378-2007)13.6 土壤中氰化物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13.6.1 定性13.6.2 定量13.7 土壤中碳酸盐测定法(NY/T 86-1988)13.8 土壤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测定13.9 土壤水分测定法(NY/T 52-1987)13.10 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测定13.10.1 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Y/T 1121.1 6-2006)13.10.2 重量法13.10.3 电导法13.11 土壤中pH值的测定13.11.1 玻璃电极法13.11.2 土壤pH测定(NY/T 1121.2 -2006)13.11.3 土壤pH测定(NY/T 1377-2007)13.11.4 比色法13.12 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NY/T 1121.5 -2006)13.13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13.13.1 土壤有机质测定(NY/T 85-1988)13.13.2 土壤有机质测定(NY/T 1121.6 -2006)13.14 土壤中矿物油的测定(5A分子筛吸附法)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标准附录一 土壤水分测定法(NY/T 52-1987)附录二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NY/T 149-1990)附录三 土壤全磷测定法(NY/T 88-1988)附录四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NY/T 148-1990)附录五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NY/T 53-1987)附录六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NY/T 85-1988)附录七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附录八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附录九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2009)附录十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附录十一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附录十二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4-1997)附录十三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17135-1997)附录十四 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GB/T 14550-2003代替GB/T 14550-1993)附录十五 土壤全钾测定法(NY/T 87-1988)附录十六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NY/T 889-2004)附录十七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2004)附录十八 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NY/T 296-1995)附录十九 土壤中全硒的测定(NY/T 1104-2006)附录二十 土壤pH的测定(NY/T 1377-2007)附录二十一 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378-2007)附录二十二 土壤质量重金属测定王水回流消解原子吸收法(NY/T 1613-2008)附录二十三 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及盐基总量的测定(NY/T 1615-2008)附录二十四 土壤质量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22104-2008)附录二十五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 22105.1 -2008)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T 22105.2 -2008)第3部分:土壤中总铅的测定(GB/T 22105.3 -2008)附录二十六 土壤质量有效态铅和镉的测定原子吸收法(GB/T 23739-2009)附录二十七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NY/T 86-1988)附录二十八 土 壤 检 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1 -2006)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NY/T 1121.2 -2006)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 1121.3 -2006)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 1121.4 -2006)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5 -2006)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121.6 -2006)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 1121.7 -2006)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NY/T 1121.8 -2006)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NY/T 1121.9 -2006)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NY/T 1121.1 0-2006)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NY/T 1121.1 1-2006)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NY/T 1121.1 2-2006)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 1121.1 3-2006)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 1121.1 4-2006)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NY/T 1121.1 5-2006)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Y/T 1121.1 6-2006)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 7-2006)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NY/T 1121.1 8-2006)第19部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NY/T 1121.1 9-2008)第20部分: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NY/T 1121.2 0-2008)第21部分: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NT/T 1121.2 1-2008)下篇 有机篇第14章 总论和基本理论知识14.1 质量控制14.1.1 简介14.1.2 QA项目计划14.1.3 现场操作14.1.4 实验室操作14.1.5 定义14.2 基本理论知识14.2.1 色谱法14.2.2 有机质谱法14.2.3 色质联用技术14.2.4 色质联用技术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15章 样品的采集15.1 土壤样品采集的基本过程15.1.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15.1.2 监测单元的划分15.1.3 监测点的布设15.1.4 样品的采集15.1.5 样品的运输15.1.6 样品的保存15.2 采样的质量控制15.2.1 运输空白15.2.2 全程序空白15.2.3 现场平行样15.3 玻璃器皿的清洗15.4 高浓度样品参考文献第16章 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16.1 概述16.1.1 土壤样品中有机物的提取方法16.1.2 方法摘要16.1.3 干扰16.1.4 仪器和材料16.1.5 试剂16.1.6 操作步骤16.1.7 质量控制16.1.8 方法性能16.2 顶空法16.2.1 使用范围16.2.2 方法摘要16.2.3 干扰16.2.4 仪器和材料16.2.5 试剂16.2.6 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16.2.7 操作步骤16.2.8 质量控制16.3 吹扫捕集法16.3.1 使用范围16.3.2 方法摘要16.3.3 干扰16.3.4 仪器和材料16.3.5 试剂16.3.6 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16.3.7 操作步骤16.3.8 质量控制16.4 索氏提取法16.4.1 适用范围16.4.2 方法摘要16.4.3 干扰16.4.4 仪器和材料16.4.5 试剂16.4.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6.4.7 操作步骤16.4.8 质量控制16.5 自动索氏提取法16.5.1 适用范围16.5.2 方法摘要16.5.3 干扰16.5.4 设备和材料16.5.5 试剂16.5.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6.5.7 操作步骤16.5.8 质量控制16.5.9 方法性能16.6 加压流体提取法16.6.1 适用范围16.6.2 方法摘要16.6.3 干扰16.6.4 设备和材料16.6.5 试剂16.6.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6.6.7 操作步骤16.6.8 质量控制16.6.9 方法性能16.6.1 0安全性16.7 超声波提取法16.7.1 适用范围16.7.2 方法摘要16.7.3 方法干扰16.7.4 设备和材料16.7.5 试剂16.7.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6.7.7 操作步骤16.7.8 质量控制16.8 石油中全部可回收烃类化合物的超临界流体提取法16.8.1 方法使用范围16.8.2 方法摘要16.8.3 方法干扰16.8.4 设备和材料16.8.5 试剂16.8.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6.8.7 操作步骤16.8.8 质量控制16.8.9 安全性16.9 多环芳烃的超临界流体提取法16.9.1 方法使用范围16.9.2 方法摘要16.9.3 方法干扰16.9.4 设备和材料16.9.5 试剂16.9.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6.9.7 操作步骤16.9.8 质量控制16.9.9 方法性能参考文献第17章 有机提取物的净化17.1 样品的净化17.1.1 样品净化方法及类型17.1.2 方法摘要17.1.3 干扰17.1.4 设备和材料17.1.5 试剂17.1.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1.7 操作步骤17.1.8 质量控制17.2 氧化铝柱净化法17.2.1 方法适用范围17.2.2 方法摘要17.2.3 干扰17.2.4 设备和材料17.2.5 试剂17.2.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2.7 操作步骤17.2.8 质量控制17.2.9 方法性能17.3 弗罗里硅土净化法17.3.1 适用范围17.3.2 方法摘要17.3.3 干扰17.3.4 仪器和设备17.3.5 试剂17.3.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3.7 操作步骤17.3.8 质量控制17.3.9 方法性能17.4 硅胶净化法17.4.1 方法适用范围17.4.2 方法摘要17.4.3 干扰17.4.4 设备和材料17.4.5 试剂17.4.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4.7 操作步骤17.4.8 质量控制17.4.9 方法性能17.5 凝胶渗透净化法17.5.1 方法适用范围17.5.2 方法摘要17.5.3 干扰17.5.4 设备和材料17.5.5 试剂17.5.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5.7 操作步骤17.5.8 质量控制17.5.9 方法性能17.6 酸-碱分配净化法17.6.1 方法使用范围17.6.2 方法摘要17.6.3 干扰17.6.4 设备和材料17.6.5 试剂17.6.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6.7 操作步骤17.6.8 质量控制17.7 硫净化法17.7.1 方法适用范围17.7.2 方法摘要17.7.3 干扰17.7.4 设备和材料17.7.5 试剂17.7.6 样品收集、保存和处理17.7.7 操作步骤17.7.8 质量控制17.7.9 方法性能17.8 硫酸/高锰酸钾净化法17.8.1 方法适用范围17.8.2 方法摘要17.8.3 干扰17.8.4 设备和材料17.8.5 试剂17.8.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7.8.7 操作步骤17.8.8 质量控制参考文献第18章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8.1 色谱法检测有机化合物18.1.1 适用范围18.1.2 方法摘要18.1.3 干扰/色谱性能18.1.4 设备和材料18.1.5 试剂18.1.6 样品的收集、保存和处理18.1.7 操作过程18.1.8 质量控制18.1.9 方法性能18.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8.2.1 非卤代有机物的气相色谱法分析18.2.2 挥发性卤代物和芳香烃的气相色谱分析18.2.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18.3 农药18.3.1 有机氯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18.3.2 有机磷农药的气相色谱分析18.3.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液相色谱分析18.3.4 含氮类农药和对二氨基联苯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18.3.5 氯代除草剂的气相色谱分析18.4 酚类化合物18.5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18.6 氯代醚类化合物18.7 氯代苯类化合物18.8 硝基苯/环酮类化合物18.9 苯胺及苯胺衍生物18.10 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8.11 二英类18.11.1 多氯二苯并二英/多氯二苯并呋喃的高分辨气相色谱/低分辨质谱(HRGC/LRMS)分析18.1 1.2 多氯二苯并二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HRGC/HRMS)分析18.12 PAHs & PCBs18.12.1 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分析18.12.2 多氯联苯(PCBs)的气相色谱分析18.12.3 多环芳烃的液相色谱分析18.12.4 PAHs和PCBs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18.13 醛类化合物18.14 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8.15 亚硝胺类化合物18.16 爆炸物18.16.1 硝基芳香化合物和硝基胺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析18.16.2 特屈拉辛的液相色谱分析18.16.3 硝化甘油的液相色谱分析参考文献附录 土壤监测的相关行业标准附录一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附录二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上一篇: 新时代生态文明丛书 生态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 金涌,胡山鹰著 2021年版 下一篇: 《迈向现代农业》丛书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 世界野生生物保护故事 [孙悦华,尹峰 主编]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