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出版时间: 2016年版丛编项: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内容简介 《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系统介绍了作者在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面取得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与应用》依托国内一个大型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建设项目,总结分析了地下油库技术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介绍了用于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水封性评价方法体系;介绍了采用结构面试验和岩体水文性质现场试验确定裂隙岩体性质参数的方法;阐述了水封性评价的地下水动力学法、连续介质和离散介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介绍了油库围岩水文地质分类方法,阐述了施工期洞库水封性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情况;介绍了库区岩体低频循环荷载力学性质特征,介绍了油库运营期性能评价方法。《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与应用》可供从事土木、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目录《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序《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编者的话前言主要符号说明第1章 绪论1.1 引言1.2 地下油库发展现状1.2.1 世界地下油库发展现状1.2.2 我国地下油库发展现状1.3 地下油库研究现状1.3.1 节理裂隙岩体渗流模型1.3.2 节理裂隙渗流应力耦合效应1.3.3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水封性评价1.4 本书主要内容第2章 地下油库水封性评价方法体系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2.2 水封原理2.3 水封性评价方法体系2.3.1 水封性评价方法2.3.2 评价方法选择原则2.3.3 评价程序2.4 依托工程简介2.4.1 工程概况2.4.2 工程地质2.4.3 水文地质2.5 本章小结第3章 裂隙岩体性质试验研究3.1 结构面剪切-渗流耦合试验3.1.1 试验方法3.1.2 试验结果3.2 库区水文地质特征现场试验3.2.1 库区地下水位3.2.2 洞库渗水量3.3 岩体渗透性测试与估算3.3.1 渗透系数测试结果3.3.2 渗透系数估算3.4 本章小结第4章 地下水动力学法4.1 基本原理4.1.1 控制微分方程4.1.2 定解条件4.1.3 求解方法4.2 评价方法4.2.1 MODFLOw简介4.2.2 洞库围岩渗透系数的获取4.2.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4.3 库区渗流场演化特征分析4.3.1 各向同性渗透模型的检验与校正4.3.2 各向同性渗透模型模拟结果分析4.3.3 各向异性渗透模型的检验与校正4.3.4 各向异性渗透模型模拟结果分析4.4 本章小结第5章 连续介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5.1 基本原理5.2 模型建立与求解5.3 水封方式选用分析5.3.1 自然水封性5.3.2 人工水幕水封性5.4 施工过程影响5.4.1 水压力分布5.4.2 渗水量5.4.3 稳定性5.5 本章小结第6章 离散介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6.1 基本原理6.1.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6.1.2 岩体渗流应力耦合原理6.1.3 基本方程6.2 研究方法6.2.1 UDEC简介6.2.2 洞库岩体性质参数反分析6.3 水封性评价6.3.1 评价方法6.3.2 不设水幕巷道时洞库水位变化情况6.3.3 设置水幕巷道后洞库水位变化情况6.4 最优水幕压力分析6.4.1 分析方法6.4.2 计算结果及分析6.5 本章小结第7章 水幕系统设计与连通性分析7.1 水幕系统设计原则7.1.1 水幕系统布置方法7.1. 2依托工程水幕布置方法7.2 连通性测试方法7.2.1 试验设备及步骤7.2.2 单孔注水一回落试验7.2.3 分区有效性试验7.3 连通性分析7.3.1 注水一回落试验结果与分析7.3.2 有效性试验结果与分析7.3.3 连通性判断7.3.4 改进的测试方法7.4 本章小结第8章 施工期水封性风险评价与控制8.1 水文地质分类方法8.1.1 研究现状和意义8.1.2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水文地质分级方法8.1.3 工程应用8.2 水封性风险评价与控制8.2.1 概述8.2.2 风险因子辨识8.2.3 风险因子重要性与发生概率8.2.4 风险因子影响程度模糊综合识别8.2.5 评估方法应用8.2.6 洞库水封性风险评估与控制8.3 本章小结第9章 运营期水封性评价9.1 低频循环荷载下围岩动力学性质试验9.1.1 试验方法9.1.2 围压3MPa试验结果9.1.3 围压6MPa和10MPa试验结果9.1.4 岩石疲劳性质分区9.1.5 疲劳势与塑性势9.1.6 变形模量与残余轴向应变关系9.2 围岩动力学模型9.2.1 花岗岩疲劳力学本构模型9.2.2 洞库花岗岩疲劳力学模型参数9.3 运营期水封性评价9.3.1 数值模型和计算参数9.3.2 同步注取条件下分析结果9.3.3 异步注取条件下分析结果9.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索引 上一篇: 大连LNG项目建设管理实践 下一篇: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精细表征技术 以志丹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