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book 首页 > 行业图书 > 石油地质 > 正文 打印 下载 

高光谱遥感地质作用建模及应用 甘甫平 著 2017年版  下载

360book.com  2022-09-22 00:00:00  下载

高光谱遥感地质作用建模及应用
作者:甘甫平 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高光谱遥感地质作用建模及应用》以推动高光谱遥感精细应用为目的,在收集、整理国内外高光谱遥感地质应用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介绍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矿物成因与流体运移、矿床蚀变分带、区域找矿预测、矿山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应用,希望能为推动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借鉴。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高光谱仪器研制发展现状 2
一、地面光谱仪 2
二、机载光谱仪 4
三、星载光谱仪 10
第二节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发展现状 11
一、校准和大气校正 12
二、光谱处理方法 13
三、处理过程——端元组分识别与特征选择 13
四、分类 14
五、光谱分解 15
六、新方法 17
第二章 高光谱地质作用建模与找矿预测的基础 20
第一节 地质基础——成矿作用、元素富集及矿物组合 20
一、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 20
二、元素富集的场所——地球化学界面 38
第二节 光谱基础——矿物光谱特征 40
一、矿物光谱特征 42
二、矿物成分与其光谱特征的对应分析 52
第三节 技术基础——矿物信息提取 70
一、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 70
二、在植被半覆盖区矿物吸收波长精确计算的方法——以白云母为例 76
三、数据及信息的真实性检验 84
第四节 方法基础——高光谱地质建模与找矿预测方法 88
一、基于特征谱带的地质反演分析模型 89
二、基于矿物集合体/矿物混合光谱的地质反演分析模型 90
三、基于单矿物共生组合的地质反演分析模型 92
四、高光谱找矿预测模式与流程 94
第三章 高光谱技术(极)低级变质分带建模 96
第一节 绿泥石类质同像信息探测及其在低级变质带划分中的应用 96
一、引言 96
二、光谱方法 97
三、XRD方法 98
四、结果 99
五、讨论 103
六、结论 107
第二节 绢云母类质同像信息探测及其在低级变质带划分中的应用 107
一、引言 107
二、SWIR方法 107
三、结果 108
四、讨论与结论 111
第三节 评述 112
第四章 高光谱技术矿物成因与流体运移建模 114
第一节 White Horse明矾石矿床的岩浆成分证据高光谱探测 114
一、地质背景与前人工作 115
二、方法 118
三、遥感结果的实验室验证 121
四、矿物识别与矿物分带填图验证 123
五、成矿分析 128
六、总结和结论 131
第二节 西澳大利亚Panorama地区VMS矿床热液流体运移建模 131
一、地质背景 131
二、高光谱图像分类 133
三、地球化学方法 134
四、结果 134
五、结论 142
第三节 评述 142
第五章 高光谱技术在矿床蚀变分带中的应用 145
第一节 菲律宾Mindanao的Co-O低硫型金矿蚀变分带 145
一、引言 145
二、地质背景 145
三、矿物光谱 147
四、样品和分析方法 148
五、结果 151
六、讨论 157
七、结论 161
第二节 西藏驱龙铜矿蚀变分带中的应用 162
一、矿区地质概况 162
二、卫星高光谱Hyperion获取与预处理 162
三、矿物识别 163
四、综合分析 167
第三节 评述 168
第六章 高光谱技术在区域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169
第一节 基于ASTER数据的西澳大利亚Yilgarn克拉通Weld Range绿岩带条带状含铁建造中铁矿调查 169
一、引言 169
二、地质背景 170
三、方法 175
四、结果 177
五、讨论 180
六、结论 181
第二节 西澳大利亚Pilbara地区HyMap金矿化远景调查 181
一、引言 181
二、地质概况 181
三、数据获取与分析 183
四、HyMap矿物填图 183
五、结论 186
第三节 评述 187
一、“矿物-蚀变矿物”信息提取与筛选方法 188
二、“蚀变矿物-找矿异常”的信息提取与筛选方法 189
第七章 高光谱技术在矿山环境中的应用 191
第一节 西班牙西南伊比利亚黄铁矿带San Miguel矿山短波红外光谱分析与含铁水合硫酸盐矿物填图 191
一、引言 191
二、矿山地质与研究区概况 192
三、采样与分析步骤 196
四、结果与讨论 199
五、结论 212
第二节 利用光谱特征定量反演矿山pH 213
一、引言 213
二、数据与方法 214
三、结果 219
四、讨论 225
五、结论 229
第三节 西班牙东南部Rodalquilar采矿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填图 229
一、引言 229
二、重金属在矿物中的结合机理 230
三、研究区简介 231
四、数据与方法 231
五、结果与讨论 234
六、结论 243
第四节 评述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5
彩图





上一篇: 震法探勘 东北地质学院编
下一篇: 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 地震勘探 北京地质学院 编 1961年版

地址:http://www.360book.com/books/128/104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