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藏滩相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 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 作者:杨雪飞 著 出版时间:2016年版内容简介 《深埋藏滩相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利用钻井、测井、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开展详细的地层和沉积相研究,建立研究区沉积相模式及滩体演化模式:结合铸体薄片、压汞、CT扫描等研究手段将龙王庙组储层进行分类:通过岩相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孔隙形成的影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通过地震、测井、岩芯、地化分析等研究手段对龙王庙组表生期岩溶作用的发育证据、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对储层孔洞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建立研究区顺层岩溶模式:结合上述研究,最终探讨控制龙王庙组储层发育的各种因素,总结储层形成机理并建立了储层成因演化模式。《深埋藏滩相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适用于各大油田从事油气田勘探的工程师、各科研院所进行油气储层研究的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石油地质学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目录第1章 引言1.1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1.2.2 白云岩化作用研究1.2.3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研究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4 研究成果及亮点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位置及范围2.2 区域构造特征2.2.1 区域构造旋回2.2.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演化2.3 勘探开发概况2.3.1 勘探概况2.3.2 开发概况2.4 地层特征2.4.1 区域地层概况2.4.2 地层界限2.4.3 地层划分与对比2.4.4 地层展布第3章 沉积相特征3.1 区域沉积背景3.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3.2.1 混积潮坪3.2.2 碳酸盐潮坪3.2.3 台内滩(水下古隆起边缘滩)3.2.4 澙湖3.3 沉积相分布3.3.1 纵向分布3.3.2 横向分布3.3.3 平面分布3.4 沉积相模式与演化第4章 储层特征4.1 岩石学特征4.1.1 颗粒白云岩4.1.2 晶粒白云岩4.1.3 其他非储集岩类4.2 储集空间类型4.2.1 孔隙4.2.2 溶洞4.2.3 裂缝4.3 储层物性特征4.3.1 孔隙度4.3.2 渗透率4.3.3 孔渗关系4.4 储层类型4.4.1 孔隙型储层4.4.2 花斑孔洞型储层4.4.3 溶洞型储层4.4.4 裂缝(复合)型储层4.5 储层分布4.5.1 纵向分布4.5.2 横向分布4.5.3 平面分布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5.1 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5.1.1 压实、压溶作用5.1.2 胶结作用5.1.3 充填作用5.1.4 重结晶作用5.1.5 白云岩化作用5.1.6 溶蚀作用5.2 储层成岩序列第6章 白云岩成因机理6.1 白云岩(石)特征6.1.1 基质白云岩6.1.2 充填白云石6.2 地球化学特征6.2.1 微量元素6.2.2 碳、氧同位素6.2.3 海水盐度和温度计算6.2.4 包裹体温度6.3 白云岩沉积序列6.4 白云岩平面分布6.5 白云岩成因机理6.6 白云岩化与孔隙成因关系第7章 储层溶蚀机理7.1 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7.2 表生期岩溶作用7.2.1 岩溶作用依据7.2.2 岩溶古地貌7.2.3 岩溶发育特征7.2.4 承压顺层岩溶机制7.2.5 岩溶发育模式7.2.6 顺层岩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7.3 埋藏期有机酸溶蚀作用7.3.1 有机酸溶蚀成因7.3.2 有机酸溶蚀与储层孔隙的关系第8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8.1 沉积作用奠定储层发育物质基础8.1.1 储层发育受岩性直接控制8.1.2 沉积期古隆起控制有利相带8.1.3 沉积旋回控制储层纵向分布8.2 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8.2.1 白云岩化为后期溶蚀提供了良好条件8.2.2 顺层岩溶是溶蚀孔洞形成的主要动力8.2.3 埋藏溶蚀是溶蚀孔洞得以保存的关键8.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优化和改造8.4 储层形成机理与演化模式8.4.1 储层形成机理8.4.2 储层成因演化模式参考文献 上一篇: 油页岩结构与利用研究 马名杰,郭佳奇,李风海 著 2015年版 下一篇: 深层地质与油气勘探译文集 周书欣等译 于秀琳 编 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