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萃取化工基础作者:戴猷元 编著出版时间:2015年内容简介 液液萃取是重要的化工分离单元操作。它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设备投资少、便于快速连续和安全操作等优点。本书包括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液液萃取相平衡、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混合澄清器、柱式萃取设备、离心萃取设备、萃取过程的强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等内容,系统阐述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平衡关系、过程速率、应用设备及设计计算、萃取过程强化途径,并介绍了新型萃取分离技术。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目录第1章概述0011.1液液萃取过程0011.2液液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0021.3液液萃取中的基本概念0041.3.1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数0041.3.2分配系数0061.3.3萃取率0061.3.4相比和萃取因子0071.3.5萃取分离因数0071.3.6物理萃取与化学萃取0081.4液液萃取技术的研究内容及方法009参考文献010第2章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0112.1物质溶解过程的一般描述0112.2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0122.2.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0122.2.2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0142.3物质萃取的各种影响因素0152.3.1空腔作用能和空腔效应0152.3.2被萃溶质亲水基团的影响0172.3.3溶质与有机溶剂相互作用的影响0212.4常用的萃取剂0222.4.1萃取剂选择的一般原则0222.4.2中性络合萃取剂0232.4.3酸性络合萃取剂0262.4.4胺类萃取剂0282.4.5螯合萃取剂030参考文献033第3章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0343.1金属离子配合物0343.1.1金属离子的水合0343.1.2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形成及稳定性0353.2中性络合萃取过程0363.2.1中性金属配合物的萃取0363.2.2金属配阴离子加合阳离子的萃取过程0373.3酸性络合萃取过程及螯合萃取过程0383.3.1酸性络合萃取过程0383.3.2螯合萃取过程0393.4离子缔合萃取过程0403.4.1阴离子萃取过程0413.4.2阴离子交换过程0413.4.3阳离子萃取过程0413.5金属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0423.5.1萃取剂特性的影响0423.5.2金属离子成键特性的影响0453.5.3萃合物特性及其形成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影响0463.6协同萃取过程0493.6.1酸性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0503.6.2肟与酸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0513.6.3螯合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0513.6.4其他协同萃取体系051参考文献051第4章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0524.1简单分子萃取0524.2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0524.2.1有机物络合萃取的过程描述0524.2.2有机物络合萃取体系的基本特征0534.2.2.1分离对象的特性0534.2.2.2络合剂的特性0534.2.2.3稀释剂的选择0554.2.3有机物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0554.3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的机理分析0564.3.1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0564.3.2络合萃取的萃合物结构0574.3.3络合萃取的历程0584.3.3.1中性磷氧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历程0584.3.3.2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两种历程0584.3.3.3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苯酚的两种历程0604.3.3.4酸性磷氧类萃取剂络合萃取有机胺类的两种历程0604.4有机物络合萃取的特征性参数0614.4.1分离溶质的疏水性参数lgP0614.4.2分离溶质的电性参数pKa0624.4.3络合剂的表观碱(酸)度0634.4.3.1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定义0644.4.3.2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测定方法0654.4.3.3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影响因素0664.4.4络合剂相对碱(酸)度0674.4.4.1以被萃溶质为对象的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定义0684.4.4.2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测定方法069参考文献069第5章液液萃取相平衡0715.1物理萃取相平衡0715.1.1物理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0715.1.2弱酸或弱碱的萃取相平衡0725.1.3萃取相溶质自缔合的萃取相平衡0745.1.4混合溶剂物理萃取的相平衡0765.2化学萃取的相平衡0765.2.1化学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0765.2.2萃合物化学组成的确定0785.2.3络合萃取相平衡的质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0805.3萃取相平衡的图示方法0815.3.1完全不互溶体系直角坐标图0825.3.2三角形相图0825.3.2.1三角形相图中的组成表示法0835.3.2.2杠杆法则0835.3.2.3液液平衡关系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法0845.3.2.4液液相平衡在直角坐标上的表示法0875.4萃取相平衡的模型预测方法088参考文献090第6章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0926.1分子扩散及涡流扩散0926.1.1分子扩散0926.1.2扩散系数0946.1.3单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0966.1.3.1等摩尔反向扩散0976.1.3.2单向扩散0986.1.4涡流扩散0996.2相间传质0996.2.1对流传质1006.2.2相间传质模型1016.2.3分传质系数1036.2.4总传质系数1036.3界面现象及其影响1046.3.1Marangoni效应1056.3.2Taylor不稳定性1066.3.3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066.4液滴传质特性1076.4.1液滴和液滴群的运动1076.4.2液滴和液滴群的传质1096.4.2.1液滴生成阶段的传质1096.4.2.2液滴自由运动阶段的传质1106.4.2.3液滴凝并阶段的传质1126.4.2.4考虑液滴内外传质的总传质系数112参考文献114第7章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1167.1单级萃取过程及其计算1177.1.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177.1.2溶剂不互溶体系1197.2多级错流萃取过程及其计算1207.2.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07.2.2溶剂不互溶体系1237.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及计算1247.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57.3.1.1三角形坐标图求理论级数1257.3.1.2直角坐标图求理论级数1277.3.2溶剂不互溶体系1287.3.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最小萃取剂用量1297.3.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97.3.3.2溶剂不互溶体系1317.3.4两相完全不互溶体系的多级逆流萃取过程计算1327.4复合萃取1337.4.1完全不互溶体系的萃取率和去污系数1347.4.2完全不互溶体系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1347.4.3双溶质组分分离的操作条件选择原则1357.4.4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图解法1367.4.5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公式解法136参考文献138第8章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1398.1柱塞流模型1398.2萃取柱内流动的非理想性1428.2.1非理想流动和停留时间分布1428.2.2萃取柱内的轴向混合及其影响1458.3考虑萃取柱内轴向混合的计算模型1468.3.1级模型1468.3.2返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1478.3.2.1返流模型的建立1478.3.2.2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1488.3.2.3非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1518.3.3扩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1518.3.3.1扩散模型的建立1528.3.3.2线性平衡关系时扩散模型方程的解析解及其简化1538.3.3.3分散单元高度及其近似计算1568.3.4前混现象1588.4萃取柱轴向混合参数的实验测定1598.4.1扰动响应技术及其数据处理方法1598.4.1.1扰动响应法及模型方程1598.4.1.2扩散模型方程1608.4.1.3几种主要的模型参数求取方法1618.4.1.4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1658.4.2稳态浓度剖面法1668.4.2.1基于扩散模型的单变量估值法1678.4.2.2基于返流模型的多变量估值法1688.4.3动态响应曲线法169参考文献171第9章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1739.1液液萃取设备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类型1739.2液液萃取设备的性能特点1749.2.1液液萃取设备的特点1749.2.2液液萃取设备的液泛流速和比负荷1759.2.3萃取设备的传质速率和总传质系数1779.3液液萃取设备的选择179参考文献180第10章混合澄清器18110.1混合澄清器及其类型18110.2箱式混合澄清器的特点18510.3混合澄清器的设计18610.3.1混合室的设计18710.3.2澄清室的设计18810.4混合澄清器的操作189参考文献190第11章柱式萃取设备19211.1柱式萃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19211.1.1喷淋萃取柱19211.1.2填料萃取柱19211.1.3筛板萃取柱19311.1.4脉冲筛板萃取柱和脉冲填料萃取柱19411.1.5振动筛板萃取柱19511.1.6转盘萃取柱(RDC)19611.1.7混合澄清型萃取柱19711.2填料萃取柱的设计计算19811.2.1液滴平均直径dP的计算19911.2.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011.2.3总传质系数的计算20111.2.4柱高的计算20111.3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0111.3.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0111.3.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211.3.3筛板萃取柱传质性能计算20411.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0511.4.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0511.4.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611.4.3脉冲筛板萃取柱的操作特性20711.4.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20911.4.5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举例21011.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1111.5.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1111.5.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1211.5.3转盘萃取柱的操作特性21411.5.4转盘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21511.5.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步骤21511.6柱式萃取设备的性能比较216参考文献220第12章离心萃取设备22312.1离心萃取器及其类型22312.1.1离心萃取器的分类22312.1.2连续接触离心萃取器22412.1.3逐级接触离心萃取器22512.2离心萃取器的关键参数22812.2.1离心分离因数12.2.2离心萃取器的压力平衡和界面控制22912.2.2.1离心力场条件下的流体静力学方程22912.2.2.2转筒式离心萃取器的界面控制22912.2.3离心萃取器的分离容量23112.2.4离心萃取器的级效率232参考文献233第13章萃取过程的强化23413.1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23413.2“场”、“流”分析的一般性概念23513.2.1“场”、“流”的定义及特征23513.2.2“场”、“流”分析的基本内容23613.2.2.1“流”和“场”的存在是构成分离过程或反应过程的必要条件23613.2.2.2“流”和“场”按不同方式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过程23713.2.2.3调控“流”和“场”的作用可以实现过程强化23813.2.2.4多种“流”和多种“场”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过程23913.2.3常用分离过程的“场”、“流”分析24113.3从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萃取过程24213.3.1提高过程的传质推动力24213.3.2增大相际总传质系数25113.3.3增加相间传质面积25413.4耦合技术及过程强化25513.4.1过程耦合技术25513.4.1.1同级萃取反萃取耦合过程25513.4.1.2萃取发酵耦合过程26013.4.1.3膜技术与过程耦合26313.4.2化学作用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26413.4.3附加外场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266参考文献268第14章新型萃取分离技术27114.1概述27114.2液膜技术27214.2.1概述27214.2.2液膜技术的构型和操作方式27414.2.2.1乳状液膜过程27414.2.2.2支撑液膜过程27514.2.2.3封闭液膜过程27614.2.3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及促进传递27714.2.3.1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27714.2.3.2液膜分离过程的促进迁移27814.2.4乳状液膜28014.2.4.1乳状液膜体系的组成28014.2.4.2乳状液膜分离工艺28214.2.4.3乳状液膜体系的渗漏及溶胀28314.2.5支撑液膜体系28414.2.6封闭液膜体系28514.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8714.3.1概述28714.3.2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28714.3.3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29114.3.3.1超临界流体固体萃取工艺29114.3.3.2液体的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工艺29214.3.3.3溶剂循环29314.3.3.4溶质和溶剂的分离29414.3.4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29414.4双水相萃取技术29514.4.1概述29514.4.2双水相体系的形成29514.4.3双水相体系的主要参数29714.4.4双水相萃取的特点及两相分配29814.4.4.1双水相萃取的特点29814.4.4.2影响双水相萃取分配的因素29814.4.5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30014.5膜萃取技术30014.5.1概述30014.5.2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30114.5.2.1膜萃取的研究方法30114.5.2.2膜萃取过程的传质模型30114.5.3膜萃取的影响因素30414.5.3.1两相压差Δp的影响30414.5.3.2两相流量的影响30414.5.3.3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30414.5.3.4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30514.5.4中空纤维膜萃取的过程设计30614.5.4.1分传质系数关联式30614.5.4.2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30614.5.4.3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30714.5.4.4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串联和并联30814.6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30814.6.1概述30814.6.2胶团的结构及性质30914.6.3胶团萃取31014.6.4聚合物胶团萃取31114.6.5浊点萃取31114.6.6反胶团的结构及性质31314.6.7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31514.6.8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研究316参考文献317 上一篇: 尿素工学 [王文善 主编] 2013年 下一篇: 第12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论文集:膨胀节设计制造应用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