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第二版)作 者: 洪定一 主编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第二版)》突出介绍了我国聚丙烯领域的重要技术进展,反映了当前聚丙烯工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水平。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聚丙烯催化剂、聚合原理、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聚合反应工程、生产工艺及其相关技术、聚丙烯树脂牌号开发、聚丙烯加工与应用以及聚丙烯行业的发展和展望。《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第二版)》取材广泛,内容全面系统,资料新颖、翔实。《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第二版)》可供从事聚丙烯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工业生产、教学管理等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员阅读参考。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历史与回顾1.2 市场与需求1.2.1 国际市场与需求1.2.2 国内市场与产需1.3 化学与工艺1.3.1 催化剂化学1.3.2 配位聚合化学机理1.3.3 聚合动力学1.3.4 pp生产工艺1.3.5 pp32艺技术的国产化进展1.3.6 pp艺的全流程模拟1.4 结构与性能1.4.1 立构规整性与结晶行为1.4.2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1.4.3 分子量和结晶性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1.4.4 耐化学性1.4.5 典型的商品化聚丙烯物理机械性能1.5 牌号与加工1.5.1 产品牌号1.5.2 加工1.6 现状与发展第二章 催化剂2.1 概述2.2 催化剂的发展历史及分代2.2.1 第一代催化剂2.2.2 第二代催化剂2.2.3 第三代催化剂2.2.4 第四代催化剂2.2.5 第五代催化剂2.2.6 茂金属催化剂2.3 催化剂化学及结构2.3.1 z-n催化剂的化学及结构2.3.2 单活性中心催化剂2.4 催化剂的制备2.4.1 z-n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4.2 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5 催化剂的评价2.5.1 实验室评价2.5.2 中间试验评价2.5.3 工业应用评价第三章 聚合3.1 烯烃配位聚合概述3.1.1 丙烯分子与过渡金属间的配位作用3.1.2 a-烯烃在金属-碳键上的插入反应3.1.3 插入反应的立体选择性3.1.4 单体插入的立体控制3.2 催化活性中心3.2.1 ticl,催化剂的活性中心3.2.2 mgcl2载体催化剂的活性中心3.2.3 给电子体对活性中心立体定向性的影响3.2.4 茂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中心3.3 丙烯聚合反应动力学3.3.1 丙烯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3.3.2 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浓度的影响3.3.3 聚合单体浓度和氢调的影响3.3.4 聚合温度和时间的影响3.3.5 聚合介质的影响3.3.6 等规活性中心和无规活,陛中心3.3.7 活性中心浓度和链增长速率常数的测定3.3.8 链转移和链终止3.4 丙烯与其他烯烃的共聚合3.4 ,1烯烃共聚合概述3.4.2 丙烯的无规共聚3.4.3 丙烯的序列共聚3.4.4 釜内聚合聚丙烯合金3.4.5 丙烯不同立构规整性链段共聚3.4.6 通过链穿梭聚合生成聚丙烯嵌段共聚物第四章 结构与性能4.1 概述4.1.1 链结构与立构规整性4.1.2 结晶行为和结晶结构4.1.3 形态结构与性能4.1.4 聚丙烯的晶型、聚集态结构及性能4.2 聚丙烯微观结构表征4.2.1 概述4.2.2 聚丙烯均聚物4.2.3 聚丙烯无规共聚物4.2.4 聚丙烯抗冲共聚物4.2.5 茂金属等规聚丙烯4.2.6 热分级技术研究共聚丙烯的结晶序列4.3 等规聚丙烯4.3.1 概述4.3.2 晶型结构4.3.3 结晶过程4.3.4 结晶形态4.4 间规聚丙烯4.4.1 微观结构与结晶形态4.4.2 晶体结构4.4.3 结晶性能4.5 橡胶增韧聚丙烯的形态与性能4.5.1 增韧聚丙烯概述4.5.2 橡胶增韧聚丙烯的增韧机理4.5.3 乙丙橡胶增韧聚丙烯4.5.4 全硫化粉末橡胶增韧聚丙烯4.6 聚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形态4.6.1 概述4.6.2 聚丙烯/epr(epdm)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4.6.3 聚丙烯/橡胶动态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4.6.4 聚丙烯/粉末橡胶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第五章 聚合反应工程5.1 丙烯聚合过程的颗粒动力学5.1.1 催化剂/聚合物的颗粒结构5.1.2 颗粒热质传递的分析5.1.3 扩散阻力与多活性中心5.1.4 分子量分布曲线5.1.5 聚合动力学和颗粒形态的相互作用5.2 流化床气相聚合器5.2.1 自由流化床聚合反应器5.2.2 聚合物粉体的粒径及其分布5.2.3 聚合流场的可视化5.2.4 搅拌流化床的基本原理5.3 淤浆搅拌聚合反应器5.3.1 工艺与设备特征5.3.2 丙烯淤浆聚合搅拌反应器操作特性分析5.3.3 高抗冲聚丙烯合金反应器的操作特性分析5.4 卧式搅拌聚合反应器5.4.1 工艺设备5.4.2 卧式搅拌浆的设计5.4.3 反应过程分析5.5 环管聚合反应器5.5.1 工艺与设备5.5.2 反应器的数学模型5.5.3 环管反应器的操作分析5.6 多区循环聚合反应器5.6.1 多区循环与聚合物共混机理5.6.2 多区循环反应器5.6.3 mzcr的数学模拟5.6.4 mzcr产品性能的检验第六章 生产工艺技术6.1 概述6.1.1 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6.1.2 我国聚丙烯工艺技术的发展6.2 浆液法聚合工艺6.2.1 工艺概述6.2.2 montedison公司浆液法工艺6.2.3 hercules公司浆液法工艺6.2.4 amoco公司浆液法工艺6.2.5 三井油化公司浆液法工艺6.2.6 现代浆液法工艺6.3 溶液法聚合工艺6.4 本体法聚合工艺6.4.1 工艺概述6.4.2 间歇法聚合工艺6.4.3 连续式聚合工艺6.5 本体法-气相法组合工艺6.5.1 spheripol工艺6.5.2 中国石化环管法聚丙烯工艺6.5.3 hypolii及hypol工艺6.5.4 borstar工艺6.6 气相法工艺6.6.1 气相法工艺概况6.6.2 spherizone工艺6.6.3 novolen工艺6.6.4 unipol工艺6.6.5 1nnovene工艺6.6.6 horizone气相法工艺6.6.7 住友(sumitomo)气相法工艺6.6.8 反应器颗粒技术及catalloy工艺6.7 聚合物的后处理6.7.1 挤压造粒及气流输送6.7.2 产品均化及包装储存6.8 原料丙烯及公用工程供应和消耗6.8.1 丙烯的生产6.8.2 丙烯等主要原料的规格和供应6.8.3 公用工程的主要规格6.8.4 原料及公用工程的典型消耗6.9 艺控制及先进过程控制6.9.1 聚丙烯装置工艺控制6.9.2 聚丙烯装置的先进过程控制6.10 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6.10.1 安全6.10.2 三废及环保第七章 聚丙烯树脂牌号开发7.1 聚丙烯树脂牌号开发的目的、意义及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7.1.1 树脂牌号开发的目的和意义7.1.2 树脂牌号开发的现状7.1.3 牌号开发采用的手段和方法7.2 树脂牌号开发中常用添加剂及添加剂配方设计7.2.1 聚丙烯树脂常用添加剂品种7.2.2 树脂牌号开发中添加剂配方设计7.2.3 聚丙烯适用各种添加剂的进展和若干国内外添加剂生产企业牌号表7.3 聚丙烯牌号开发中树脂微观结构设计7.3.1 编织袋用的扁丝7.3.2 注塑制品7.3.3 聚丙烯纤维(丙纶)7.3.4 热水管用聚丙烯(ppr)7.3.5 聚丙烯流延薄膜(castingfilm,cpp)7.3.6 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专用树脂(bopp)7.3.7 高刚性聚丙烯7.3.8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7.3.9 抗冲击型聚丙烯(反应器制备聚丙烯合金)7.3.1 0丙烯/1-丁烯共聚物第八章 加工及应用8.1 引言8.2 聚丙烯的流变学8.2.1 聚丙烯的熔体流动特性8.2.2 聚丙烯的黏弹行为8.2.3 一组聚丙烯熔体流变数据8.3 聚丙烯专用料的制备及应用8.3.1 纤维增强聚丙烯8.3.2 填充聚丙烯8.3.3 阻燃聚丙烯8.3.4 聚丙烯合金8.3.5 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8.3.6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8.3.7 反应型聚丙烯8.4 聚丙烯薄膜8.4.1 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薄膜)8.4.2 流延聚丙烯薄膜8.4.3 吹塑聚丙烯薄膜8.4.4 聚丙烯薄膜产品的应用8.5 聚丙烯纤维的制备及应用8.5.1 聚丙烯纤维的发展、应用及前景8.5.2 聚丙烯长纤维的生产工艺8.5.3 聚丙烯非织造布生产工艺8.5.4 聚丙烯注塑制品、模压制品及应用8.6 聚丙烯的挤出过程8.6.1 热塑性塑料挤出的历史8.6.2 聚丙烯混料挤出生产线8.6.3 聚丙烯挤出片、膜材料8.6.4 聚丙烯板材8.6.5 聚丙烯挤出管材8.6.6 聚丙烯挤出异型材8.6.7 聚丙烯反应挤出第九章 前景和展望9.1 工业现状和展望9.1.1 在通用树脂中有更,陕的发展速度9.1.2 原料丙烯供应紧张9.1.3 大型化趋势继续9.1.4 对环境友好,材料替代中占优势9.1.5 中国聚丙烯产能增长快,国产化技术开发好9.1.6 不同地区的应用布局不同9.1.7 最大10家生产公司占世界总能力的44.7 %,中国石化位居第二9.2 技术发展趋势9.2.1 催化剂引领聚丙烯技术进步9.2.2 多区循环反应器(mzcr)工艺开发进展很,陕9.2.3 已工业化技术进一步完善9.2.4 提高产品性能,开发更多新产品 上一篇: 溶剂绿色回收技术 [孙茂发,蒋凡军 编著] 2011年版 下一篇: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王成国,朱波著]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