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 第二辑出版时间:2014年版内容简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第2辑)》汇集了许厚泽院士海内外同事、同行和学生们的论文110篇,分为学科发展综述、地球重力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震大地测量学、构造动力学与地球结构、数据处理等7个部分,内容涉及大地测量学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及进展。过去的30多年中,空间及现代测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大地测量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处在巨大的创新与变革之中,本书汇集的来自各学科领域前沿的论文,充分而广泛地体现了这种变革及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地球重力场、构造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基于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技术支持所取得的新进展,而且展现了近年来国内在地震大地测量学、卫星重力学等大地测量前沿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录一、学科发展综述1.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驱动力2.高精度重力基准及其应用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与地震烈度4.地壳应力起源5.空间物理探测的最新进展6.我国重力卫星的发展机遇与进展7.地震层析成像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问题和展望8.电与电磁法勘查技术现状与趋势9.扭秤周期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10.冰川均衡调整(GIA)研究十年进展11.基于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的地学问题研究12.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进展13.试论世界地图的发展阶段二、地球重力学1.Applications of a Portable Absolute Gravimeter For the StlJdies of Temporal Gravity Changes2.Analysis ofterrain effects in cm-order geoid computations3.钓鱼岛列岛海域高程基准的确定4.综合海岸带GNSS水准和重力数据精密确定中国高程基准差别5.珠峰高程的差异及相关问题的研讨6.台湾地区时变重力观测及分析7.空中扰动引力赋值中的地形影响分析8.多种重力场数据混叠的中国海岸带海域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精化9.拉萨台超导重力仪格值绝对和相对测定的比较10.Hydrological contribution on gravity and vertical crustal displacement atcollocated Jiufeng station of China11.利用GOCE卫星数据恢复地球重力场模型12.时变重力场的理论描述与表达形式13.卫星跟踪卫星模式中星间速度对地球重力场精度的影响14.基于重力梯度测量的水下障碍物探测方法15.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研究16.重力水下辅助导航方法及试验17.捷联式航空重力测量:算法模型和初步结果18.A Revisit of the Time Domain Global Earth Tides19.Tidal gravity measurements in Southeast Asia revisited20.海潮负荷计算的球谐展开方法21.引潮力位不同展开方法之间的数值比较22.应变固体潮观测值中各向强异性响应的发现三、空间大地测量学(按GNSS、测高、重力卫星、遥感排列)1.New developments in space geodetic research:VLBI observations to space probes and GNSS remote sensing2.GNSS数据处理与空间大气延迟修正及导航定位定轨与仿真研究3.多模GNSS完备性实时监测技术研究4.SPODS软件GNSS精密定轨5.GNSS气象学中两种水汽转换模型的对比分析6.台湾地区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测定及年变化分析7.地基GPS水汽反演技术改进与气象应用8.GNSS-R裸土和植被散射特性模拟研究9.一种利用GPS多径信号监测土壤湿度的新方法10.BDS星载原子钟稳定性分析中的异常数据处理11.北斗导航卫星动偏、零偏姿态及光压差异分析1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观测数据质量分析13.有关北斗系统时间性能评估问题研究14.广域差分系统电离层格网模型用户内插精度研究15.基于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导航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16.Analysis of HY2A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Using DORIS17.自动增益控制对近海卫星测高数据的影响分析18.GRACE数据的后处理19.联合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卫星姿态校准GOCE重力梯度数据20.低低卫卫跟踪重力测量系统“四点三线”模型研究21.重力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究22.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测量关键技术分析23.基于方位向偏移量法探测、估计和改正InSAR电离层影响24.综合PSInSAR和GPS技术的移民新城滑坡监测25.基于高分辨率时间序列卫星SAR影像的交通网络沉降测量26.基于超短基线TCP-InSAR技术的上海市沉降探测研究27.利用TanDEM-X双站InSAR探测高亚洲冰川质量变化——以普若岗日冰原为例28.“嫦娥”-1号探测数据新证认月球背面布格质量瘤区域四、动力大地测量学1.Continental water storage in GGP and satellite signals2.Sensitivity of FCN parameters to computing options3.The strength of transverse Iove mlmbers inproblems of mass-loading and thermo-poroelastic deformation4.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卫星大地测量监测研究5.比容变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贡献——验潮站与温盐模型的对比(1960—2010)6.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GRAcE时变重力分析7.利用GARCE数据研究现今冰质量平衡的方法及现状8.潮汐耗散与三十亿年来地月系统的演化9.层状粘弹性自重半空间的负荷潮汐计算10.不同积分方法对计算地球转动惯量的影响11.GRACE时变重力场低阶系数的恢复及其激发机制研究12.大地线的参数方程五、地震大地测量学1.利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地震位错分布的新方法探讨2.基于ALOS-PALSAR DInSAR的海地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分析3.测量地壳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地震预报的最佳途径4.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变化5.利用单站GPS测速方法快速估计同震位移6.GRACE时变重力北向梯度检测2010智利地震同震效应7.模拟地震破裂动力学过程的有限元方法8.2011年Mw9.0日本大地震破裂起始过程的初步研究9.介质的分层结构及横向差异对同震和震后形变场的影响10.基于地震应力传输过程的中国大陆地震相互作用研究六、构造动力学与地球结构1.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过程2.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块体边界带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3.基于面膨胀率与垂向速度的相关性分离构造形变和非构造形变信息4.中国东部大陆及近海走滑断裂作用特征5.华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一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证据6.菲律宾海及其邻区岩石圈上地幔三维温度与密度结构特征7.GOCE in detecting crustal inhomogeneities and geological macrostructures8.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高精度地震定位方法研究9.DN层放射性生热对地球热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10.地球自由振荡模态频率估计误差与信噪比的经验关系11.地球固体内核的平动振荡12.地区铅垂线变化与地下物质变化关系浅析13.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从均衡说起七、数据处理1.复数最小二乘平差及进展2.附不等式约束平差理论的研究进展3.非线性小波估计及其质量评定4.一种稳健总体最小二乘的拉格朗日乘数方法5.基于Hotine积分公式的区域高程基准差的确定研究6.Landweber正则化迭代法向下延拓中最优正则化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7.“陆态网络”基准站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建立8.中高轨圆轨道卫星的地影建模分析方法9.基于引力和引力梯度进行定位或导航的理论与算法10.拉格朗日无奇点卫星运动方程的数学推导11.低通希尔伯特变换在信号包络提取中的应用12.地图投影常用纬度函数间变换的直接展开式 上一篇: 拓扑学及在GIS中的应用 下一篇: 卫星遥感与摄影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