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钱大昕评传出版时间:2006丛编项: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内容简介 嘉定一地,为“濒海小邑,无名山大川之胜”,“且建县于南宋,宋元以前,未有文人学士故家流风之遗也,士大夫多循谨朴鲁,仕宦无登要路者”。嘉定之学大体兴起于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当时徐允禄、唐时升、娄坚、程嘉燧、李流芳、严衍“诸君敦尚古学”。其后黄淳耀“文章气节,照映千古”。人清以后,更从这里涌现出张云章、孙致弥、张鹏翀等不少“或湛深经术,或树帜词坛”的学士文人。这样,“以乡之多善士”,嘉定“邑虽僻小,其名犹著于海内”。应该说,嘉定学人崇尚朴实、讲求气节的文化传统对钱大昕多有沾溉和濡染。钱大昕的祖先原本不是嘉定当地人。明朝正德年间,常熟双凤里的农民钱锱来到嘉定盛泾的一个姓管的人家,人赘为婿,后因没有足够的资费回常熟,便在盛泾定居下来。虽然夫妻二人只有四五亩土地、两间房子,但日子过得倒也和和美美,其乐融融。钱锱死后亦未归葬常熟,就在当地埋葬,是为钱大昕的始祖。此后钱家子孙繁衍,并以耕起家,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断积累而逐渐富裕起来。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个家族人丁众多时就会分门立户。这样,钱家到了钱锱的孙子辈的时候开始分家,分为两支,一支居于外冈,一支居住在望仙桥。迁居望仙桥的就是钱大昕的高曾祖,名叫钱炳。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炯是县学生,父亲钱桂发是县学附生,都做过课徒自给的乡村塾师。钱王炯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六十九岁时,赶上朝廷恩诏赐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粮食和布匹,同乡中有不少人通过虚报自己的年龄来领取赏赐。有人劝钱王炯也这样做,钱王炯却态度严肃地声言:“寿命由天,人可欺,天可欺乎?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钱王炯在教授弟子时还曾引《管子·枢言》“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引《淮南子·诠言训》“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体现了一种无私无欲的境界。钱王炯年过八十仍读书不辍,并说“一日不读书便俗”。父亲钱桂发同样“性耿介,不妄与人交。友朋有过失,规箴必尽所欲言”。父祖辈的精神品格和生活作风,对后来钱大听的人生道路、学术历程产生了潜移默化、刻骨铭心的沾溉和影响。而这种沾溉和影响,在钱大听自己所写的饱含深切感情的回忆性文字中,也很容易感受得到,而且其晚年所著《十驾斋养新录》之“养新”二字,还是来自祖父钱王炯的书斋名。钱大昕在《养新录自序》中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张子厚《咏芭蕉》 ……目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引 言第一章 从江左才子到一代儒宗一、嘉定“神童”二、北上进京三、返乡执教四、流誉后世第二章 钱大昕的史学批评一、扭转重经轻史的学术偏向二、追求历史的真实三、“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四、史法义例与史文繁简第三章 钱大昕的宋史研究一、对《宋史》的纠谬二、论《宋史》之《艺文志》、《道学传》三、有志重修《宋史》第四章 钱大昕在元史领域的贡献一、力斥《元史》之误二、广泛搜求元代史料三、重写《元史》的努力第五章 钱大昕的方志学成就^一、关于方志的性质和价值二、关于方志的体例和内容.第六章 钱大昕的经学研究一、治经强调以训诂求义理二、客观评价以往的经学发展史三、《易》学研究四、《诗》学研究五、对其他经书和经学问题的认识第七章 钱大昕的语言文字学成就一、文字学成就二、音韵学成就三、训诂学成就第八章 钱大昕的文献学研究一、目录学研究二、版本学研究三、校勘学研究四、辨伪学研究第九章 钱大昕的金石学成就一、钱大昕承接的金石学遗产二、在金石学领域的主要贡献三、钱大昕金石学研究的成功经验第十章 钱大昕的天文历算研究一、考论中国古代历法二、注重研究数学三、正确对待西法第十一章 钱大昕的诗歌创作一、钱诗的基本内容二、钱诗的风格特征和主要价值第十二章 钱大昕经史考证中的义理内涵一、“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二、社会政治思想三、对佛教轮回说的批判四、坚持传统道德规范参考书目举要索 引人名索引重要词语索引后记 上一篇: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1 下一篇: 乱世之狐:晋系军阀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