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自然融合 新城绿地整合性设计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版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针对当下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新城绿地建设问题突出的社会现实,试图探讨基于城市与自然融合理念下的新城绿地对城市与自然在各个层面的整合方法与类型,以此建立一个以新城绿地整合为导向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整体秩序与形态。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自然关系历史解析即绿地参与性分析;城市与自然关系背景下的新城及其绿地发展脉络与问题综述;整合性价值观的确立;新城绿地整合体系的构建及形态分析等。目录1 绪论1.1 相关概念的解析1.1.1 新城1.1.2 绿地1.1.3 整合1.2 研究背景1.2.1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城模式”方兴未艾1.2.2 我国新城建设中城市与自然矛盾凸显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1.3.1 城市与自然关系方面研究1.3.2 新城绿地方面研究1.3.3 整合性设计方面研究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1 理论层面1.4.2 实践层面1.5 研究方法1.5.1 文献研究1.5.2 矛盾分析1.5.3 系统分析1.5.4 归纳总结1.5.5 理论联系实际1.6 研究内容与框架2 城市与自然融合理念的回归2.1 城市的雏形阶段——自然生存经验的积累2.1.1 依附于自然的选址2.1.2 改造自然的原始阶段2.2 农耕文明时期——分离与并存2.2.1 竖向封闭边界造成空间分离2.2.2 城市与外部自然的适应性并存2.2.3 自然要素的城市功能化2.2.4 园林的出现及其影响2.3 工业文明时期——“帝国式自然观”下的扩张与侵占2.3.1 自然生产方式的消失2.3.2 帝国式自然观的影响2.3.3 风景式造园和城市公园的出现及其影响2.4 生态文明时期——融合理念的回归2.4.1 区域自然保护阶段2.4.2 城市与自然的相互渗透2.4.3 风景园林的新使命2.5 小结3 城市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的新城及其绿地的发展与问题综述3.1 从乌托邦到田园城——乡村保护与中央公园3.1.1 田园城市模型3.1.2 田园城市的实践3.1.3 田园城问题分析3.2 从田园城到新城——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绿地结构体系的建立3.2.1 英国绿带政策及其影响3.2.2 城市绿地发展背景下的绿地联和}生的确立3.2.3 相关城市规划思想对新城绿地引发的新变化3.2.4 发达国家及地区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新城绿地的问题分析3.3 后新城时代——国内新城绿地的发展与问题3.3.1 新城绿地先破坏后绿化现象严重3.3.2 新城绿地尺度失衡3.3.3 树状思维导致绿地参与性偏低3.3.4 新城绿地建设中的“绿色沙漠”化现象3.4 小结4 新城绿地整合理念的提出4.1 整合价值观的确立4.1.1 联系性4.1.2 多样性4.1.3 过程性4.1.4 经济性4.2 整合对象的确立4.2.1 自然及自然要素的解构4.2.2 城市及城市要素的解构4.3 绿地作为整合媒介的优势4.3.1 绿地尺度类型的多样化4.3.2 绿地的开放性4.3.3 绿地的平面性4.3.4 绿地的生长性4.4 新城绿地整合的优势4.4.1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建设理念4.4.2 与自然关系密切的区位特点4.4.3 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模式4.4.4 新城规划与建设尺度的适中性4.5 新城绿地整合性的理论借鉴4.5.1 从“景观都市主义”看整合4.5.2 从“绿色基础设施”看整合4.5.3 从“新城市主义”看整合5 新城绿地整合体系的构建5.1 绿地作为区域生态保护的整合5.1.1 建立区域生态绿地保护体系的意义5.1.2 区域生态绿地的范畴5.1.3 当下城市区域生态绿地保护体系构建所面临的问题5.1.4 新城区域生态绿地体系构建的方法5.2 绿地作为中间领域的整合5.2.1 建立绿地中间领域的意义5.2.2 绿地中间领域的范畴5.2.3 新城绿地中间领域构建的方法5.3 绿地作为连接与渗透结构的整合5.3.1 建立连接与渗透结构的意义5.3.2 绿地连接与渗透结构的范畴5.3.3 新城绿地连接与渗透结构的构建方法5.4 小结6 结论与展望6.1 主要观点与结论6.2 创新性归纳6.3 研究尚待完善之处6.4 写在最后的话——引申与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上一篇: 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2017年版 下一篇: 执业资格考试丛书 2017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能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