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作者: 卢济威,庄宇出版时间: 2016年版内容简介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入选项目。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从全球发展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介绍了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作为重要发展区域的地铁车站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律以及地下街、下沉广场等城市主要地下公共空间的类型和特色,并从地下空间的行为心理研究出发,提出地下公共空间有效利用的策略和途径。全书图文并茂,近250幅图片展现了理论研究与城市设计实践密切结合的世界各地新成就。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参考著作,并适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等领域的设计人员、师生和学者阅读。目录总序前言1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1.1 城市发展与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利用1.1.1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概念1.1.2 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建设1.2 国内外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概况1.2.1 社会经济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1.2.2 国外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概况1.2.3 中国当代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概况1.3 当代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动因与趋势1.3.1 当代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动因1.3.2 当代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发展趋势1.3.3 当代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类型2 地铁站及其区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重要发展区2.1 地铁站是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动机2.1.1 地铁站:城市人流发生源2.1.2 地铁站人流对站域空间的激发2.1.3 由地铁站催化的空间使用发展趋势2.2 地铁站引发的地下公共空间活动行为2.2.1 地下公共空间的活动行为类型2.2.2 地下公共空间的活动行为特征2.2.3 地下公共空间的行为组织2.3 地铁站地区的地下公共空间构成2.3.1 空间构成要素2.3.2 地铁站点地区的地下空间构成类型2.4 上海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4.1 发展现状2.4.2 发展趋势3 地下街——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3.1 地下街概述3.1.1 地下街的起源3.1.2 推动地下街多样性发展的因素3.1.3 地下街的定义3.1.4 常见地下街类型3.1.5 地下街的空间构成3.1.6 地下街的空间特征3.2 地下街在各地区的发展3.2.1 日本的地下街3.2.2 欧关的地下街3.2.3 中国台湾的地下街3.2.4 中国大陆地区的地下街发展与矛盾3.3 地下街的转变——处在地下的城市公共活动平台3.3.1 影响地下街转变为城市公共活动平台的原因3.3.2 地下街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转变3.3.3 新型态的地下街案例4 下沉广场、下沉中庭和下沉街——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与地面联系的介质4.1 地下公共空间与地面联系的介质4.1.1 地上地下联系的问题与对策4.1.2 地上、地下联系方法的发展4.2 下沉广场4.2.1 下沉广场概念4.2.2 下沉广场类型4.2.3 下沉广场的空间形态4.3 下沉中庭4.3.1 下沉中庭概念4.3.2 下沉中庭类型4.3.3 下沉中庭的空间形态4.4 下沉街4.4.1 下沉街概念4.4.2 下沉街类型4.4.3 下沉街的出入口方式5 地下、地上一体化设计——提升地下公共空间有效性的策略5.1 地下公共空间有效发展的主要障碍5.1.1 心理障碍5.1.2 机制障碍5.2 克服地下空间心理障碍的策略——从地面导入地下空间愉悦源5.2.1 引入自然光5.2.2 引入地面景5.2.3 引入城市活动5.3 克服地下空间建设机制障碍的策略——运用城市设计立体整合城市要素5.3.1 地下公共空间与公园绿地一体化5.3.2 地下公共空间与城市道路一体化5.3.3 地下公共空间与地面建筑一体化6 地下公共空间中的心理与行为6.1 对地下公共空间的认识6.1.1 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6.1.2 人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的心理特征6.1.3 对地下空间的辩证认识6.2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认知6.2.1 空间认知的研究案例——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公共空间6.2.2 地下公共空间认知的影响因素6.2.3 空间的辨识性6.2.4 空间的方向感6.2.5 易记忆的认知图6.3 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与行为6.3.1 通道尺度与行为6.3.2 标识与行为6.3.3 空间特色与行为6.4 地下公共空间的易读性设计6.4.1 平面布局的易读性设计6.4.2 空间组织的易读性设计6.4.3 通过地面关联提升易读性6.4.4 标识设计参考文献索引 上一篇: 城市与区域规划支持系统 下一篇: 城市更新,上海进行时 华鑫置业之都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