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民居模式研究 以陕西关中居民为例出版时间:2016年版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论丛(西北地区) 农村新民居模式研究:以陕西关中民居为例》从陕西关中传统民居追根溯源,深度解析,由建筑空间、生态技术、民居文化、外部空间等角度挖掘民居精华,展现独特魅力。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透视关中现代民居,分析梳理其经验与问题所在。提出关中新民居的创作方法与途径,围绕现代化、生态化和地域性三大主题,以建筑空间及其围合手法探讨新民居的空间演变;以传统生态经验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探讨新民居的生态化运用;以现代生活需求探讨新民居的文化内涵与地域性,实现建筑空间、技术建构与文化传承的提升。以融合与整合、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在空间与交往、村落外部空间等方面,提出营造人性空间、人文场所的方法与策略。目录序前言第1章 绪论1.1 民居的现状与境遇1.1.1 国内民居现状1.1.2 关中民居境遇1.2 民居研究的发展趋势1.2.1 研究现状1.2.2 现代性、生态化与地域性第2章 传统关中民居解析2.1 历史属性2.1.1 关中释义2.1.2 历史演进2.2 地域特征2.2.1 空间要素2.2.2 空间组织2.2.3 外部形态2.2.4 建构解析2.2.5 地域技术范式2.3 生态环境要素2.3.1 自然生态要素2.3.2 生态技术应用2.3.3 室内热环境2.3.4 绿色设计思想2.4 外部空间2.4.1 线性街巷2.4.2 开放空间2.4.3 过渡空间2.5 文化属性2.5.1 文本释义2.5.2 生活模式2.5.3 民居聚落2.5.4 传统文化2.5.5 传统民俗2.6 传统关中民居辨析2.6.1 外在特征2.6.2 生态技术2.6.3 内在基因第3章 关中民居的现代演变3.1 农村社会的变革3.1.1 社会经济发展3.1.2 新型城镇化3.1.3 生产方式变化3.1.4 村落形态变迁3.2 居住形态转变3.2.1 发展阶段3.2.2 居住人口的减少3.2.3 宅基用地3.2.4 宅院组合3.3 建筑技术演进3.3.1 材料更替3.3.2 建构手段3.3.3 资源利用3.3.4 热工性能3.4 建筑空间变化3.4.1 类型分析3.4.2 空间特性3.4.3 空间变形3.5 本源剖析3.5.1 特征演化3.5.2 三间房原型3.5.3 房屋与院落图底关系的转换3.5.4 建造的阶段性与延续性3.6 存在问题3.6.1 空间闲置与功能不足3.6.2 资源与能源利用的误区3.6.3 经济制约与盲目跟风3.6.4 传统文化的丢失3.6.5 公共空间与设施的不适应第4章 关中新民居创作方法与途径4.1 创作目标4.1.1 融合与整合4.1.2 传承与创新4.2 创作要点4.2.1 居住特性4.2.2 价值取向4.2.3 类型与模式4.2.4 适宜性低技术策略4.2.5 地域性的现代特征4.3 建筑空间4.3.1 用地与空间4.3.2 功能与空间4.3.3 交往与空间4.3.4 养老模式探讨4.3.5 既有宅院改造4.4 适宜性技术4.4.1 建构技术4.4.2 太阳能利用4.4.3 雨水收集与利用4.4.4 生物质能综合利用4.5 文化脉络4.5.1 地域性体现4.5.2 现代化进程4.5.3 生态文化显现第5章 新民居模式研究5.1 用地空间模式5.1.1 二分地模式5.1.2 二分半模式5.1.3 三分地模式5.2 功能空间模式5.2.1 主要居住空间5.2.2 生活辅助空间5.2.3 生产服务空间5.2.4 院落空间5.3 技术指标5.3.1 坡屋顶的设计5.3.2 墙体设计指标5.3.3 门窗设计要点5.4 地域语言模式5.4.1 形式语言5.4.2 材料肌理5.4.3 建筑组合5.5 外部空间设计5.5.1 边界塑造5.5.2 人文场所5.5.3 地域景观第6章 新民居设计实践6.1 方案示例6.1.1 八合院6.1.2 新里坊6.2 建设实例6.2.1 户县东韩村6.2.2 临潼秦俑村6.2.3 长安南山庭院6.2.4 咸阳大石头新村6.2.5 高陵东樊社区6.3 实验性作品6.3.1 井宇6.3.2 四季住宅6.3.3 合阳半宅第7章 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A 传统关中民居实录图表来源索引 上一篇: 农村社区 规划标准与图样研究 下一篇: 农村生态节能住宅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江苏沿海农村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