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1卷 门户开放 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 出版时间:2016年版丛编项: 中国近代建筑史内容简介 《门户开放 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主要内容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具体包括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澳门、广州,以及皇家园林圆明园建筑所受的外来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和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香港、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汉口等条约口岸和租界,甚至帝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的发展,西方教会势力的在华扩张与教会建筑的发展,以及洋务运动、新政、地方主义、早期民族主义对中国两广、两江和直隶地区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现代土木工学和建筑学的诞生。这些内容在表明外来影响是中国城市和建筑现代化的契机和动力的同时,也表明中国建筑早期的现代化是以西方为目标的自强运动的重要内容。目录前言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外来影响第一节 澳门早期西洋建筑文化传播一、澳门的形成与发展二、澳门早期西洋建筑及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三、市政管理与建筑控制四、澳门早期中西建筑技术的融合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西洋商馆一、一个新的贸易空间的出现二、空间结构与布局三、商馆建筑的西洋化四、十三行之于城市结构的嬗变第三节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一、缘起二、营建历程三、总体布局四、建筑特色五、设计者及其设计思想六、功能及其影响第二章 条约口岸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1840年-20世纪初)第一节 《南京条约》后的香港一、早期行政及商贸建筑二、教会建筑三、管制建筑四、公共文娱建筑第二节 《南京条约》后的上海(1840-1911年)一、租界的迅速膨胀二、建筑市场的初步形成三、近代市政与市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四、早期建筑与建筑设计五、上海租界建设的再发展六、重要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第三节 《南京条约》后的广州沙面租界一、租界选址二、在沙面的西方建筑师及事务所三、租界规划、管理与公共空间四、沙面西洋建筑第四节 《南京条约》后的福州一、领事馆二、闽海关三、教堂第五节 《南京条约》后的厦门与宁波一、厦门二、宁波第六节 《天津条约》后的北京东交民巷一、早期使馆区的形成(1860-1900年)二、1900年以后的东交民巷三、使馆区内的主要建筑第七节 《天津条约》后的天津租界一、近代天津九国租界城市与建筑简述二、英租界三、法租界四、日租界五、其他租界第八节 《天津条约》后的汉口租界(1861-1895年) 上一篇: BIM建模与应用技术指南 下一篇: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13)